■周英姿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必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战略,为了促进其发展近百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旨在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然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高校的热情推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社会和市场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其毕业生的认识与评价整体偏低。究其原因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而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再加上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要探索出适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淮南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向市场输送所需的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市场,淮南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无法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其教育,但事实上是学校往往只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培养,而实际能力则还是由大量的公司或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从而延长了学生快速进入设计角色的过程[2]。因此,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有四种形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设定典型环境,配合理论理解;二是在学期中安排时间,以综合性实训为特点,将学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过程中,这个过程通常是模拟实训;三是一般性顶岗实习,将学生放到企业或者某个特定项目中,但顶岗实习学生因时间较短通常不能接触到核心业务,大多做一些远离核心业务的辅助性工作;四是毕业实习,多数学校的毕业生实习都是学生就业的前奏,大多数学生都是自行找实习单位,相当于提前就业,因此学校对于此阶段基本谈不上教学安排。目前这些实践教学形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纵观国内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基本位于沿海和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代表。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地区由于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前沿资讯进入较快,实践机会多,带动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再加上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师资雄厚,使得他们在专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淮南师范学院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这与文化产业发起地区相比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较少,虽然学校也在其他地区开拓校企合作,但由于时间、安全等因素影响,学生实践机会相对不足,这对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四种形式中,课程讲授中增加案例教学和学期中模拟实训,都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有效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但是由于这两种形式基本上都是由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导致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在一般性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中,一般由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人员承担指导学生的任务,这些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欠缺,往往是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标准化和辅导方式随意不够科学,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真正得以提高。
工作室模式源起于包豪斯的作坊制,是随着德国大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包豪斯坚持的作坊(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3]。当下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警示我们要强化改革,尤其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尤为适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专业工作室,参照企业建立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以项目为纽带将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组织在一起,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文化产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淮南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组织建立了文化创意工作室,为其发展提供了办公场所和专业设备。成员构成实行筛选制度即从报名的学生中进行遴选,一般控制在20人左右。组织结构是“直线型结构”,主要负责人是总监,总监下设五个小组,分别为策划组、设计组、公关组、营销组、办公室,每组二到四人。其中设置一位总监由大三学生担任,五个组的组长由大二学生担任,组员则为大一成员,五个组之间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业务范围是以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创意设计为主。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工作室规章制度、奖惩制度、退出制度和评估规则等。在工作室实行企业化运营管理,学生才能真正地体验实际工作,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教学和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工作室采用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实际项目导向下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相关任务。项目的引入实现了从系内到校内再到校外、从自办到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最初由于工作室刚建立老师和学生经验不足、知名度低,无法从市场中承接项目,文化产业管理系通过讨论确定了从系内开始即从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到自办项目到承接学校项目的短期发展目标,为此系内举办毕业生晚会、校园展会等以此为工作室引入真实项目,承接项目后根据工作室组织结构进行任务分解,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自办项目中校园展会已经成为彰显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工作室通过引入这些自办项目,师生的实践能力均有所提高,在校内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文化创意工作室开始承接学校内的一些大型活动,如淮南师范学院毕业生招聘会等,实现了从系内自办到校内承接的短期发展目标。文化创意工作室的长期发展目标是“走出去,引进来”即与市场对接承接企业及相关机构项目,首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其次依托政府及相关协会的合作平台,参与淮南市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最后与市场接轨,开展或承接其他市场项目,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这一目标指导下文化创意工作室承接了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项目,连续四届参与策划淮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承接了市场上其他企业委托的任务。不仅实现了工作室的创收,更是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开展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教育界是一种普遍认可的方法。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些教学活动中,并获得较好的成绩?每个高校做法不一。淮南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依托文化创意工作室,将每个学科竞赛等活动首先当作一个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各组分工明确展开相关工作,前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痛点,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策划组织实施校内选拔赛和宣讲会。学生在自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中可以积累项目运作的经验,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工作室成员和其他非工作室学生进行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参加,以此带动更多学生参与,使更多学生受益。这一目标指导下在任务导向下,专业学生在远华杯全国会展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全国性奖项;连续四年成功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结果良好。可以说,文化创意工作室已成为各类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的承办基地和孵化基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最后一道关卡,高校理应责无旁贷。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是“学生自主管理”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是指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引进和承接的项目都应依据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开展,旨在通过真实项目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4]。
在文化创意工作室中推行导师负责制是根据引入的项目类别,配备不同的导师。在教师科研项目中是由项目负责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校内自办活动中一般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项目、政府及相关协会和其他市场项目中实施双导师制,即由理论素养高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或是政府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施项目的运行;在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中,将根据其性质灵活的实施不同的导师制,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采取了双导师制,科研项目申报主要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实施导师制能够通过导师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企业、政府部门等相关组织机构,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岗位,了解对这一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其有机会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工作室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企业为参照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文化创意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引入项目构建学生职场岗位体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与学科竞赛活动、实施导师制实现师生有效互动。通过实施工作室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向,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协调和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但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考核评估指标相对模糊,项目完成后如何评价其优与差;奖惩制度尚不完善,对于学生在工作室中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社会责任学分以及物质奖励,但对于导师来说尚无奖励制度,如何鼓励导师长期参与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如何协调学生实践活动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的冲突等。“要更好地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作用,只从一个专业或是一个学院出发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整个学校及其他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使工作室教学发挥最大效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