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会杰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心雕龙》是一部以文体的辨体探源为落脚点的文章学著作,可以指导文章创作。对于文章学的概念,吴承学先生认为,应该把 “文章学看成是动态的、有弹性的历史概念,所有相关问题都要从古代文章学原始的具体语境出发,尽量避免以一个固定的或后起的概念为尺度去衡量整个中国文章学”[1]。此种说法相对客观。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刘勰关注到影响文章创作的主观因素,关注文章之写作与批评,认为文章创作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作家的主观因素,并从4 个方面分析了创作个性的构成要素,突出和强调了主体因素对形成文章创作风格的重要性,也是后来 “文如其人” 的核心所在。
《文心雕龙》中的 “体”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二是指文章体貌即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2]96《体性》的 “体” 指作品体貌,“性” 谓作家才性,是专论文章风格的篇章,主要论述文章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总体是讲体貌和性情的关系,即风格和个性的关系,与《定势》篇论述的文学创作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遥相呼应,构成完整的理论系统。
《体性》篇开宗明义地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3]256奠定了 “体由性定” 的基调,并从才、气、学、习4 个方面分析了作家才性的构成。虽作家个性不同于创作个性,但刘勰的观点在当时已然是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一句中,“成心” 一词初见于《庄子》,庄子讲 “成心”,是指偏见,即人都根据自己的成见,以各自的思想为标准,去观察判断周围的事物。刘勰引用 “成心” 一词,却改变了“成心” 的内涵,认为 “成心” 即个性,从影响文章创作的主观因素去论述风格,具有重大意义。“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的 “异” 是指作家个人风格的特殊性,是作家创作文章的活力所在。此句明确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刘勰文章学的落脚点虽然是文体,而引发文体各异的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则是成心。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艰苦积累、逐步形成的过程,究其成因不外乎作家内在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客观因素,《体性》则深入探讨了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
《体性》篇将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8 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8 体是体貌类型,然后列举贾谊、司马相如等12 位作家之人与文,以证体由性定、表里相符的观点,上句言性、下句言体,认为文体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创作主体的情性,从文章的文体风格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情致和为人。“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3]259纪昀评曰:“此亦约略,大概言之,不必皆确。百世以下,何由得其性情。人与文绝不类者,况又不知其几耶。”“案彦和所举贾生以下十二人,并指其才性而言。才性内蕴,文辞外发。大抵雅正之人,其言真实;巧诈之徒,其言佞伪。即如潘岳行事卑污,而《闲居》《秋兴》,俨然高士;正以禀性轻敏,故能辞无不可。若谓满纸仁义,即是圣贤,偶赋闲情,便疑狂童,以此论文,未免浅拙。”[4]510此处误解了刘勰的本意,以人品代替文品、以人格代替风格的思维判断并不准确,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文等同于人,以人品断文品,更不能认为把为文等同于人的全部行为,以文度人,可以用人的具体行为来对照其文的思想境界,不能武断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须与文一致,刘勰在论述文与人的关系时,认同 “文如其人”,只不过有前提,是从作者的性情方面而言,印证体由性定、表里相符的观点。
刘勰最后提出才气出于天资,学习在开头时要慎重,应该从模仿各种风格中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顺着性情和气质来锻炼才能。《文心雕龙札记》中言:“自此已下,言性非可力致,而为学则在人。虽才性有偏,可用学习以相补救。”[2]100先培养美好的情性,通过后天的训练付诸实践,可以弥补才性的不足。既看中作家天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学习,即看中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具有先进的积极意义。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是从影响文章创作的主观因素去论述风格,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引发的必然结果。文章的风貌是作家心志、情性的流露,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尚书·尧典》中的 “诗言志”,《诗大序》中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5]72,以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陆机的缘情说等,均说明作者在创作时其心志情感的流露。刘勰《体性》篇用12位名家作为论据,来佐证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可见,其是赞成“文如其人”观点的,但刘勰对“文如其人”的理解,并不是将“文如其人”与品德挂钩。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篇》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6]69他认为,语言与书法是内心的显现,能反映作者的品质。此后,艺术表现开始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这样看来,刘勰赞成的 “文如其人” 的观点就与之不相称,所适用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如蒋寅指出,第一,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第二,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第三,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文如其人” 的命题是基于如上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只有满足了这三方面的条件,“文如其人”才得以成立,否则,文就不尽如其人了[7]。
刘勰还在《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中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他所赞同的 “文如其人” 是指人的个性与气质禀赋,认为作家的气质禀赋与其创作个性、文学风格密切相关。然而,钱钟书先生也曾说过:“人之言行不符,未必即为‘心声失真’。常有言出于至诚,而行牵于流俗。”[8]163“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8]164他认为,应将人品与艺品区别待之,若将为文与为人的品德挂钩,则文就不尽如其人了。可见,不论是赞成 “文如其人” 还是反对 “文如其人”,这些文学大家的观点成立都是有立足点的。由此可以说,刘勰的观点并不偏颇。
总之,刘勰在论述文与人的关系时所主张的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强调了体由性定、表里相符,肯定了创作主观因素的作用。正如章学诚提出:“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9]220即天下的好文章一定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之文,其中必然蕴含着作者的充沛情感,这对后世强调作者抒发情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借鉴意义。
刘勰的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是对创作风格与作家个性之间关系的阐释。刘勰认为,作家的主体因素是决定风格的根本原因,主体因素的丰富多样使得风格特征多样,不同性情的人,写出的文章所呈现的风貌也必定不同,从文章的风格特色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情致和为人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在论述文与人的关系时,肯定了作家创作主观因素的积极作用,赞同 “文如其人” 的观点,但这并不适用于后世所有作家作品的品评,无论如何,文总是或深或浅地反映着作者本人的气质禀赋和个性。当然,作家的创作个性并不能完全解释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的原因,还有影响作家创作文章风格的客观因素,《体性》与《定势》和谐统一,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影响文章风格的主客观因素,对后世的文学批评起着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多个理论命题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