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语“是了”相关问题分析

2020-01-09 14:26昂梦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句末主观性助词

■昂梦瑶

(安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一、引言

学界对于“是了”被归为“×了”式话语标记甚少争议。“是了”常见的用法是作为表示“强建议”的句末语气词出现。本文搜集语料发现,“是了”还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如下例(1)中“是了”即句子谓语,表示突出强调,强调“是什么”。

(1)李文秀摇头道:“不知道,啊,是了……”老人厉声问道:“是了什么?”

袁钦钦[1]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是了”有三种语用功能,有作为补语或谓语表示判断的“是了1”,有作为语气词具有加强语气功能的“是了2”,以及作为话语标记在语篇和交际中起到语用功能的“是了3”。李小军[2]分析了语气词“是了2”的语气功能,即表“强建议”和“随意”,以及“是了 2”可与“算了”“好了”“得了”“行了”互换。学界对于“是了2”“是了3”以及作为补语的“是了1”的研究颇多,而对于“是了1”作谓语的这种情况却鲜有人关注。本文将以非语气词“是了”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便是了”“就是了”作谓语的情况,在论证“是了”作谓语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是了”的词性以及探讨“是了”一词的主观性意义。

二、谓语“是了”

(一)“便是了”“就是了”与“是了”

在现代汉语中,“是了”同“便是了”“就是了”一样,常作为准语气词出现于句末。而语料显示,“便是了”“就是了”也可以充当句子其他成分,并且具有实义。例如:

(2)朋,自有一股活泼泼的神力,在炎夏,他便是了清风;在沙漠,他便是了绿荫;在翠柳,他便是了黄鹂;在樽中啊,他便是了醇酒。

(3)高速公路一通车,没有动员,呼拉一下子就是了8家饭馆、6家旅馆。

(4)喜欢上了她,爱上了她,那就是了爱情。

例(3)和例(4)“就是了”与例(2)“便是了”意义相近,都表示判断和强调,应读成“jiù/biàn shìle”,其中“是”应重读。汪如东[3]曾提及“就是了”结构是在“是了”的前面添加“就”来表示强调。徐以中、杨亦鸣[4]提出交际中的句子都有一个“句重音”作为交际重点。而现代汉语中“受副词修饰的成分一般要重读”。故,此处重读的“是”受副词“便”“就”修饰。此三例谓语成分皆由“是了”充当,起判断、强调的作用。

梅祖麟(1984)、李宗江(1997)认为自元代产生副词“就”后,开始了对“便”的替换[5]。汪如东指出“就是了”的成词过程是先有“是了”,然后再是“就”与“是了”组合,并提出“就是了”可以充当谓语的情况。[3]“便/就”与“是了”的黏合性不强。另一方面,根据语音节奏感,在上述“便是了”“就是了”作谓语的例子中,发现“便/就”与“是了”的语音结合较为松散。因此非语气词“便/就是了”应拆读为“便/就+是了”。

从语法角度而言,动词受副词修饰,是被认为区别名动词唯一的、最可靠的特征[6]。因此可以接受副词“便/就”修饰的“是了”是动词;从语音角度而言,“便/就是了”被拆分为“1+2”式,其中“是了”要重读,是交际句中的焦点。这两个特征都证明了“便/就是了”中的“是了”实际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

(二)非语气词“是了”的词性具体解析

语料显示,非语气词“是了”充当谓语有两种情况:

(5)朱森林看到朱秉衡面露苦笑,知道是嫌少了,便在“一”字上又是了一横,成为二万元。

(6)《另一种生活》中没有尖锐的社会冲突,也看不见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了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平凡的家庭生活。

例(5)(6)中“是了”都处于谓语位置,且是动词性质的。例(5)“是了”含有的动作意义比较具体,表示“添加了”;例(6)“是了”则属于判断动词,“判断动词‘是’后边一般带名词或名词性短语”[7],此处“是了”后面带的是定中偏正短语“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主要突出强调《另一种生活》展现的不是形式方面的内容,而是一种“平凡的知识分子家庭生活”。

“是了”重心在“是”,其谓语功能也是由“是”赋予,目前语法界除了认为“是”是判断动词外,还认为“是”是形容词、动词。而“是”之所以比其他动词更加适合充当小句谓语,也是在于其“及物性、动态性等明显的动词性特征”。谓语“是了”中的“是”显然是动词,那“是了”中的“了”词性又为何呢?

学界对于“了”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完成动词—动态助词—语气词。赵元任[8]认为“了”可分为表示完成态的后缀“了”,以及表始现的句末助词“了”。邵敬敏[9]将“了”划分为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时态助词和表陈述语气的句末语气词这两类。汪如东认为“就是了”作谓语时,其“了”应视为表示动作完成时态的动态助词“了1”[3]。本文认为“是了”作为语气词或话语标记时,如“是了,就是这样!”“你去是了!”等句中,这里的“了”是语气词,表示陈述、肯定语气的。而非语气词“是了”作谓语,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实义动词。这时“是了”中“了”的词性判断则需要分情况来进行讨论分析。

第一种情况,如例(5),当非语气词“是了”作谓语表示实际的动作意义时,动词“是了”是一个实义动词。

例(5a).朱森林看到朱秉衡面露苦笑,知道是嫌少了,便在“一”字上又是了一横,成为二万元。

例(5b).朱森林看到朱秉衡面露苦笑,知道是嫌少了,便在“一”字上又是一横,成为二万元。

前文分析“是了”是表示“添加了”这一动作,是一个含有实际动作意义的标准动词。通过删除比较,可以发现a句是完成时态,朱森林已经在“一”上添了一横;而b句则可能是进行时态,表现动作的进行。这里的“了”显然是跟在动词“是”后表示完成态的后缀“了”,也即动态助词,表示某个动作的完成。

第二种情况,如例(6),这里的非语气词“是了”作谓语时是判断动词。

例(6a).《另一种生活》中没有尖锐的社会冲突,也看不见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了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平凡的家庭生活。

例(6b).《另一种生活》中没有尖锐的社会冲突,也看不见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平凡的家庭生活。

比较发现,“是了”和“是”都是判断动词,都表示判断、强调意义,a、b两句中,有“了”无“了”句子意义几乎无差别。因此,可以得出:一是此处’了”无实际意义,二是“了”的位置位于句中,故不可能是句末语气词。这种情况下的“了”只是一个无实义的音节。与例句(2)(3)(4)中情况相同。

既然判断动词“是了”和“是”意义无差,根据语言的简洁原则,为何要用“是了”而不用“是”呢?以例(2)为例,比较:

例(2a).朋,自有一股活泼泼的神力,在炎夏,他便是了清风;在沙漠,他便是了绿荫;在翠柳,他便是了黄鹂;在樽中啊,他便是了醇酒。

b.朋,自有一股活泼泼的神力,在炎夏,他便是清风;在沙漠,他便是绿荫;在翠柳,他便是黄鹂;在樽中啊,他便是醇酒。

从语音节奏方面而言,a句比b句节奏、韵律感更强,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语言诗化,更符合散文文体对语言的要求。判断动词“是了”与“是”意义虽相同,但朗读发现“是了”更加诗化、散文化。

综合这两种情况,得出结论有二:一是实义动词“是了”充当句子谓语成分时,“了”为表完成的“动态助词”;二是判断动词“是了”充当句子谓语成分时,“了”是无实际意义的音节,起加强语言音乐性、诗化的作用。

三、谓语“是了”的主观性分析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在话语或语篇中的体现多样而丰富。邵敬敏定义语言的“主观性”为“留在语言中的包括感情、态度、立场、视角等说话人个性的印记。”[11]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是了”,表示强建议和随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示语气、情态的功能,而语气、情态反映的都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例如:

(7)这条路近,而且风景好,你从这条路走是了!

例(7)中“是了”表达了说话者站在听话者的角度,对听话者所提出来的建议,让他从风景好的“这条路”走。“是了”突出了说话者希望对方采取自己建议的强烈愿望。可见,在陈述命题的同时,句末语气词“是了”也显示了说话者的感情、态度等主观性成分,主观性意味浓烈。

作谓语的动词“是了”,不仅具有表现完成时态和强化语言诗性特征的作用,在实际的运用中,它往往也含有“说话者‘自我’的表现成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意义。谓语成分上“是了”的基本功能是陈述、肯定与强调,它的主观性意义则是从其基本功能发展而来的扩展功能。

从“说话者的情感”而言,即“移情”。当“是了”为实义动词时,如例(5),它所陈述的主要是“是了一笔”这个动作的时态,所传达的说话者的主观情感轻微,而判断动词“是了”则不然,如例(2)(3)(4)(6),表达的则是说话者情感上的肯定与强调。因此,判断动词“是了”的“移情性”比其作为实义动词的更强。

从“说话者的判断”而言,例(5)中,实义动词“是了”作谓语时表示“加一笔”这个动作的完成,说话者用“是了”而非“是”,就是说话者在观察客观情状后的一种自我判断,即对时态的判断,强调的是动作的完成。判断动词“是了”是联系主语和宾语的桥梁,表达的是主语和宾语之间的某种关系,自然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某种主观性的判断或强调,例(2)说话者便是在认识、判断的基础上,将“朋”与“清风”“绿荫”“黄鹂”“醇酒”产生联系。因此,从“说话者的判断”这个角度而言,动词“是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从“说话者的认识”而言,无论是实义动词还是判断动词“是了”作谓语,都表达了说话者在叙述时的某种心理和认识,都是通过突出“是了”之前所提及的人或事及其后的对象,加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例(5)说话者是通过实义动词“是了”强调“是了”一笔是已经完成了的动作,例(6)叙述者想强调的是《另一种生活》虽然情节平淡,主要展现的只是一种“普通的知识分子生活”。这些都是基于说话者认知之上而发出的言论。

一言以蔽之,当动词“是了”充当句子谓语成分时,可以体现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和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切的判断都是基于主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当“是了”作为判断动词时,其所蕴含的主观性要比实义动词的“是了”更强。

通过对“便是了”“就是了”和“是了”作谓语时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谓语上的“是了”既可以是实义动词,也可以是判断动词。实义动词“是了”是由表具体动作的动词“是”与表完成的动态助词“了”组成,判断动词“是了”则是由判断动词“是”与无实义的音节“了”组成,且二者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性,其中判断动词“是了”的主观性强于含有动作意义的“是了”。

猜你喜欢
句末主观性助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