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思政教育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01-09 14:26赵伟豪邓凯波田玉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林工科思政

■赵伟豪,邓凯波,田玉庭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及就业指导等六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理论指导体系。但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存在无法良好融合的困境,思政教育被“孤立”的现象始终存在,无法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专业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要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将思政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贯穿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一、当代农林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

(一)思维活跃,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参与意识强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思想舆论多元化时代,整体积极向上,自立性强,思维活跃,熟练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对于社会热点较为关注,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带有独特的互联网的行为和思维特点,接收碎片化知识较快,但系统性学识教育欠缺;盲目追求欧日韩文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而存有排斥[2]。学生获取的信息优劣混杂,但学生情感心理又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缺乏鉴别能力。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资讯,他们的思维方式、信息渠道、情感目标都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纯理工科知识背景,具有严谨踏实的思想品格

新一代的学生进入高校,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认识事物的方式、思想观念有所差异,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体当中,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政课程教学[3]。农林高校的学生具有纯理工科知识背景,相对于其他类高校对学生的文化培养,农林类高校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校园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先进性特征更为明显,在文化中表现出对真理的追求、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淳朴踏实的思想等[2]。这一类学生思想严谨,深植农林类学科领域,做事踏实。因此,农林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背景,充分发挥农林特色文化育人功用,强化学生的现实责任感,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

二、农林高校工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地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一直被摆在重要的位置。立德与树人二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1]。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目前的高校思政课程作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高屋建瓴地全面阐述了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指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思想道德修养等。但同时,偏重于理论学习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和方法使学生无法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存在与农林高校学生的工科类课程教学脱节的可能性。而若将思政教育思想融于农林工科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农林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理念落地生根。

(二)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农林高校工科类学生建立专业发展道路自信

农林类高校专业涵盖众多工科专业课程,自2016年我国成功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以来,国内高校陆续加快步伐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我国工程师培养体系与国际工程师资格互认相衔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8年5月通过了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成为国内农林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领域的排头兵[4]。

与国际认证接轨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变化多样的国际思潮,学生很容易因国外个别领域的高精尖成果展示而产生对我国工科发展水平的盲目不自信心理。因此在此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我国工科类专业水平的自豪感,培养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心。

(三)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农林类高校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而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战略最初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并于2019年8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审议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标志着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全面进入落地实施期。其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5]。其中,农林类高校作为培养“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并提供实践领域的科技支撑及科技机制和政策创新支撑[6]。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形式和特点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讲授各类食品加工机械和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的确定与选择,自动控制的应用及设备选型、使用等内容,并有重点地介绍典型食品厂生产线的配套、生产设备的安装、维护、检修技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只有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实践、生产实习等实践模式有机结合,在亲眼所看、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领会和把握教学知识点,并构架成围绕食品加工各领域、各环节的贯穿始终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相关工程类课程,如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等形成有机教学整体,以培养适应国际工程师认证标准的高层次食品工程人才[7]。

(二)更注重工科知识背景,并兼具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特点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更加偏重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科知识背景。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开课时间一般为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这不仅是由于考虑到该门课程需要学生对如食品政策法规、生化物性、工程原理、加工工艺、贮藏保鲜以及食品包装等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指导食品领域的机械选型、安装和维护等工作;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该课之前掌握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以助于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机械的原理、结构和性能[8]。因此,食品机械与设备融合了食品科学领域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并综合了食品工程领域的重要工程类原理,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特点的交叉综合课程。

(三)与时俱进,知识体系更新与食品工业发展联系紧密

从石器时代人类使用工具和火加工食材,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乳品工业大型生产线的规模化推广,再到当前智能型全自动化流水线,食品工业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食品加工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意味着配套食品加工机械和设备也随之向前迈进了一步。因此,在“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当前最新食品加工机械的发展与设备基础理论相结合,并配合多种教学手段,既作为现有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对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可避免的“滞后性”的补充,这对建立学生从课堂到工厂的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意义重大。

四、“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模式构建

(一)“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点的挖掘

目前,大部分“食品机械与设备”教材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机械设备的功能分类,即根据设备的单元操作功能分类,包括筛分清洗、粉碎切割、混合、分级分选、成型、搅拌及均质、浓缩干燥、冷冻和冻结、挤压膨化及输送与包装等机械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各种单元操作的生产效率和机械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可以在技术上以局部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类机械设备产品,与食品原理、化工原理一类的相关先行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功能分类教学的前提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将思政教育观点与其进行有机结合,要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9]。如:在讲授食品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发展中开展科技创新类专题讨论;针对余热回收式板式热交换系统和粉尘分离系统的讲授,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线的教学和实践实习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自信心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发掘各章节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创新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提高“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农林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实效性。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教学方式的实施与评价

首先,“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思政建设基础要落实在课程上[4],要强化专业课程本身的建设和管理,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学组织实施等环节中提升课程质量,并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思政教育的理念要渗透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发掘。同时,还要关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最直接手段,也显著影响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效果。要积极引进互动教学手段,如利用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讨论,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播放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成就,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定期发布最新食品机械行业动态和相关国家政策,以及利用实习实践机会,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取其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等。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要结合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理念的结合点,灵活运用,多面开花,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课程思政的“模式化”,以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0]。

此外,也要注重“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教学方式的实施与有效评价。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仍要坚持并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理念[11],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和细化德育和素质的要求,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教学模式的推广

在构建农林高校思政教育与工科专业“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深化这种模式的改革创新和推广应用,教育教学各部门互相配合,保障课程思政可以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并获得实效。一方面,由教务部门主导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效果实行督导制度,同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工科专业教师要与思政课程专任教师积极沟通和对话,深入学习最新思想政治理论,借鉴优秀的思政教学原理,不断完善和丰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针对“食品机械与设备”中的思政教育特色环节,联合开展一批辩论演说、项目竞赛、成果展示或推广活动,将“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并得到示范推广作用。

五、结语

当前,各农林高校都把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作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尤其重要。这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政课程,还应将其融入到大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大思政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将思政教育相关工作进行课程化设计,通过教材编写、课堂设计等全方位铺开,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

农林高校肩负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任务,深化农林高校思政教育在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食品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工科特色明显,学生覆盖面较广,因此,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作用,可为其他工科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思路,推动对农林类高校学生“多渠道、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更好地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
农林工科思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