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2020-01-09 13:29谢娜储名方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文章

文∣谢娜 储名方

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文言文却因适用范围较小、难度较高、年代久远致其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差较大等特点,甚少为学生所爱,文言文教学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教学却得不到相应效果。因此,上海市园南中学《小升初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应对措施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研究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理解能力,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隔阂感。通过文言文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文言文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分学段目标中对五、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为诵读优秀篇目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七至九年级的学习要求则为诵读古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

《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对初中阶段如何赏析文言文有着较为具体的定义,即感知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并能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感悟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2]

由此可知,预初年级作为过渡年级除了要求学生通过一些基本方法把握文言文作品内容外,还要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初步感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为今后高年级赏析文言文作品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预初年级学生文言文的学习状况,课题组成员对上海市徐汇区部分预初年级学生开展了文言文学习状况调查,通过问卷统计发现如下问题。

1.文言文学习较为困难,基础薄弱

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在文言文学习上有困难,依次为“不能准确地读准字音、把握字意”“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很难概括文章的内容”,其中前三项选择人数四成左右,第四项选择人数超过两成。可见,文言文学习对预初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难度,教师需着重解决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习得问题,学生只有突破文言文认知上的困难,疏通文义,排除理解障碍,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文言文深入学习。

2.学习方法较为简单,缺乏积累

问卷结果显示 :仅有四成学生有了解文章写作目的的学习经历,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停留在小学四、五年级水平,学习文言文主要通过书下注释、背默课文等形式,缺乏对文言文重点词汇、特殊句式的积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辅导,仅有两成的学生有自学的经历,途径单一,学习自主性明显不够。

3.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创新不足

通过问卷得知 :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大多采取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仅有个别学生提到有被“布置自学”的经历。在问答题中,不到三成的学生勾选有“掌握分析文言文方法”的学习经历,超过六成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准确判断词义的方法,接近三成的学生希望教师能讲授与文章相关的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创新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预初年级学生大都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都认同并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很难有习得之趣,自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二、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一)开展文言知识的梳理,明确教学思路

随着预初年级的文言诗文篇目的增加,学生在小学阶段缺乏学习文言文相关知识的问题也越加明显,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文言文相关知识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与“文”并重,既要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也要注重思想内容的发掘。[3]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诗文要注意随文学习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要了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我们认为教师有必要先整理出每篇文言诗文中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对六至九年级的所有文言诗文进行整理,初步确定六年级的文言篇目难易程度及与其他年级文言文学习的相关度,将初中各年级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定为六年级文言字词学习的重点。其次,着手梳理,搭建六年级文言诗文的知识积累框架,包括诗文中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以及篇下注释或者常用的相关文言词、句(之所以对古诗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是因为我们发现古诗里也有许多重要的字词及文学常识,对于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的积累有一定帮助)。最后,按照文言诗文的年代排序,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文所处的时代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便利。

通过梳理文言诗文中常用的相关文言词句,可以使教师教学重点明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在提倡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梳理每篇诗文的相关文化常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生养成关注课文中重要字、词、句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把握文言文特点,教会学习方法

1.边读边猜,分析词义

预初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学生第一遍阅读时就准确掌握字词的意思。如果在预习中花大量的精力做词语解释,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一般要求学生每篇课文掌握词语4~8个,其余的生词可以边读边猜,分析词义。陶渊明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渐渐成为后人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对于学生猜测词语的词义,可以组织讨论,教师再结合相关语境、上下文进行引导,让学生猜测出词义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比如,六年级下册教材《橘逾淮为枳》一文中“晏子将使楚”一句,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使”的含义,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晏婴从齐国去楚王那儿,很容易猜测出“使”是出使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猜测同一篇课文中“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的“使”的含义与上文有何不同?学生结合上下文也很容易猜出来,这里的“使”是“使得”或者“让”的意思。而该文中的“为”也可依据此法进行猜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解释词义时,将文言文中存在的单音节词通过猜读、组词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双音节词的解释。

2.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包含的原理就是通过反复多次朗读,最终读懂文章的意义。文言文作为书面语,历经多年,而且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表达方式差异很大,对预初的学生来说,要弄懂其含义,就需要反复朗读。一般来说,每篇文章至少需要读三遍。第一遍为预读。预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大致含义即可,不要求达到逐字翻译。圈画不懂的字词,结合书本的注释翻译以及工具书给生字注音、解释,以便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目的是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遍阅读为大声朗读。这一遍朗读要求读准发音,而且要多次反复大声朗读,直到读得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比较容易进入古人写作时的意境,通过想象勾画出文章的场景,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朱熹曾言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第三遍为精读。精读既要读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弄懂一些重点的词句或者语法现象。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借助句首发语词,如夫、盖;句末词,如者、也、矣、哉、焉;连词,如而、然、则等表示停顿的词语,帮助学生在诵读中摸索判断停顿的门道。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得断句,就不明白疑难问题。在诵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判断停顿的句子,让学生尝试多种停顿的朗读比较,必要时辅以个别字词的解释,引导学生在停顿的同时注意语气词与关键词的重音朗读,帮助其在诵读过程中理解句意,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为学》一篇,首段句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浅显,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反复朗读,很容易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在课后拓展延伸时,可将《为学》没有选入课本的“吾资之昏,不逮人也”一段出示,将标点符号隐去,要求学生在借助工具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尝试停顿的划分,理解文段表达的意思。再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山川之美》一篇,也是适合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意境的小品文范例,其文大多四字一句,节奏明快。课后延伸部分可将与之合称为“山水小品双璧”的《与朱元思书》作为补充,通过朗读中的重音强调来感悟文章主要内容。

3.感悟经典,传承文化

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 :“人性的教育在于引导孩子去意识、去思考、去表现。”[4]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懂文章只是一个初步的要求,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需要了解作者出生的时代以及创作的背景,从而了解作者的思想,让孩子们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唐时期古文运动家就提出“文以贯道”,经宋代理学家得到完善,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写道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就是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各自的摘录,在讨论、感受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过程中,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热情。

例如六年级下册教材《〈论语〉八则》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面含义说的是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暗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不怕艰辛、接受挑战,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不改变志向的精神力量。

再如《陈太丘与友期》全文103个字,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但其背后隐含的是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表达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和“信”的思想。这些人物对话,都只有三言两语,且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从而理解文章深意,达到文化认同。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对话读懂文言故事,学习古文知识与承继文化于无痕之中。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利用学校每学期的各类语文活动,如依托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言文拓展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妙趣横生的自制书签活动

自制书签活动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纸张,裁剪成自己所爱的图形,而后填充内容而成。

填充书签的内容可以有古诗词、经典格言、成语、对联、摘录的优美句段、词语……也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者为喜爱的故事配插画,然后为大家讲讲书签中人物的故事。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古诗词诵读、口语表达等与制作书签结合起来,也拓展了学习文言文的外延。

2.趣味盎然的古诗配画活动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本年级的某首诗歌后,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古诗配上精美的插图,并为自己的画题写古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通过趣味盎然的古诗配画活动,能让学生对诗的意境有更深的感悟,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学的熏陶、艺术的感染以及情操的陶冶,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诗心飞扬的诗歌创作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的确如此,在参与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看到学生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总会有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参与实践的语文教师深感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点燃孩子创作诗歌的激情。

此外,有些学校还举办学生自导自演的文言故事表演,给名著影片配音等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当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水平的一些有益尝试,文言文教学之路仍然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研究文言文的学习之路。

三、展望

除了上述的策略之外,还应关注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缘文会友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要,从整体上对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予以关注。[5]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6]因此,在未来的文言文教学里,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在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情感。[7]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文章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放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