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教学的放逐及其回归策略
——从一次高中写作状况调查谈起

2020-01-09 13:29朱林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文∣朱林

为调查并陈述某学校高中各个年级写作教学的大概状况,以期展示出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对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师关于本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访谈。该校各个年级语文教师3~5人,以下结合自己执教写作的教学经验对调查结果进行阐述。

中学生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议论文的?这难有定论,各所学校都有不同的状况。常见的状况是 :至少高一下半期,几乎所有学生开始练习写作议论文。乃至在高二、高三的语文测验中,只要作文题目不限定文体,95%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议论文。即使偶尔写一篇记叙文,也常常续上几句“议论”作结。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增多,而记叙文则逐渐消失在考场。相应的,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偏离题意——高二作文永远的痛

访谈高一语文老师了解到,高一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存在从记叙文转换到议论文而文体不清、不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的现象。这主要是外在的文体问题,因此我们不过多阐述。高二、高三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调查中,高二教师指出学生作文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审题立意出现偏差;写作中关键词没反复出现,从而“脱离材料”。

第一个问题是审题立意,这也是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教师关注,学生也关注。每次完成考试,学生常常向老师发问的是“我的立意偏题了没”。从高一到高三,各个年级写作课不乏教学审题立意,但每次考试作文都有偏离题意的作文出现。教师从高一到高三不断地强调审题立意的重要性,给各种作文材料分类,把面对不同类型作文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作为写作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甚至“最佳立意”的提法颇有市场,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有一线教师提出,“如何教学生快速筛选出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1]。如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次,我在玩陀螺时,父亲问我 :“知道陀螺的底端为什么是尖的吗?”

“因为只有底端是尖的,陀螺才能旋转起来。”我说。

“如果把陀螺底端的尖截除,留下一个较大的横切面,陀螺还能旋转起来吗?”父亲问。

“不能。”我说。

“知道为什么不能吗?”父亲问。

“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就不能立足于一点,又怎么可能成功呢?”父亲说,“另外,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与地面接触面也就大,接触面大,陀螺旋转起来所受的摩擦力也就大,摩擦力一大,又怎么旋转得动呢?”“当然,离开鞭子的抽打,陀螺也无法旋转起来。”父亲补充说。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有的教师认为,本文的“最佳立意”要综合考虑。陀螺要旋转起来,首先得立足于一点,此外,接触面要小,还需要鞭子的抽打。所以,这个寓言型作文材料的“最佳立意”一定是“术业有专攻”“做事要专注”“成功要借助外力”等三种意思综合起来,并且必须以“术业有专攻”为主,这样的作文才能被评为一类文。如果考生作文的立意只来自材料的一部分,那么即使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被评为一类文。

事实上,在高考阅卷的参考答案中从来没有“最佳立意”的提法,关于立意的分类实际上只有三类 :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符合题意指“角度来自材料,无论是从整体获得还是部分获得,不管来自显性内容还是隐性含意,都应该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或条件相吻合,角度不可有任何违背材料提供的信息之处,包括细节的违背。”[2]是不是某些教师口中“最佳立意”就是指“符合题意”呢?但经过比较,“最佳立意”的限制要更严格一些,既要各方综合,还要分清主次。这无疑给学生的审题带来了不小困难。实际上,从材料“部分获得”立意也应是“符合题意”的。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作文中关键词没反复出现,从而“脱离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时观点要“回扣”,要在文章开头、结尾、事例论证前后,都要多次“回扣”材料中的关键词。举例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评讲时,教师强调 :审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材料不仅是引子,更是限制,关键词“向上看”“向下看”“在上面”“在下面”一定要在文中反复出现。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少了就有“偏题”的风险。而第一则材料则应多次出现“专注”等关键词。

高二教师指出学生作文中的这两个问题,揭示出语文教师对学生“偏题”的深切忧虑。如果学生出现“偏题”,作文等级只能被定为三、四类文,对于缺少差异度的高考作文来说,这无异于马失前蹄。“作文评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趋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有准备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3]写作水平不佳问题不一定大,可一旦审不准题目,立意有偏差,作文肯定会“栽大跟头”。

教师与学生都过分关注审题立意,试图尽量契合出题者的意图,这样的要求让学生费尽心思,浇灭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虽然教师长时间指导,乃至三令五申,但似乎审题立意出现偏差的现象并未杜绝。因为学生的思维本身是发展的、多样的,同时,有的学生还缺乏全面理解、归纳材料的能力。

二、空话套话——高三作文缺高分

在对高三语文组教师的访谈调查中发现,他们认为高三作文遇到了不寻常的问题——几次考试作文都很少出现高分。对于考试作文来说,这原本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王栋生先生“做过几年高考作文阅卷复查工作,了解评分细则的制订及工作流程,也了解一些阅卷教师的心理状态”,他评价高考作文阅卷时指出“那支阅卷队伍除了速度比较稳定,其他方面总会有波动与变动”。他在《何必敬重高考作文》一文中说,“能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概率很低,不要太把高考作文当回事”[4]。考试作文没得到高分似乎并不值得注意。再说,高中写作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作家,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就足够了。况且,是不是阅卷教师的要求太高,高分评分标准太过严苛,或者是存在故意打低分以引起学生重视、避免骄傲情绪等原因呢?

从几位作文阅卷教师那儿了解到,他们真的很愿意给高分,“手段”也比较仁慈,奈何学生的写作水平“实在是平平”,分数“想送也送不出去”,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发展等级上的亮点很少。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空话套话较多,缺乏真情实感”是高三作文中学生难以获得高分的主要原因。学生往往在作文中所谈话题比较大,夸夸其谈,大话连篇,论据也是生搬硬套,难有细致精密的阐述。不少高三作文,像写作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具有情感态度的人的说理表达。空话套话的背后是学生思考的缺乏,是对问题真实的观点与看法的缺乏,是思辨能力的缺乏,是真情实感的缺乏。

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便开始大量学习议论文写作。从高一的初步接触,到高二对审题立意的关注,最后在高三只剩下空话套话。我们认为,这就是该校高中学生的写作状况的发展脉络,其发展的逻辑是连贯的。高一时把学生引导向更容易得分的议论文写作,高二时过分注重审题立意的训练。及至“镣铐”越扣越紧,越来越没有发挥的余地,一步步地剥夺学生的言说兴趣和需求,乃至“舞姿”最终僵化,成为没有“灵魂的摆动”。

首先,在审题的时候考生需要揣度甚至迎合出题人的意图,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审题立意的范畴,抑制了学生的言说欲望;其次,在写作时,要随时想着“回扣”观点,扰乱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深层思维延展;再次,写作教学把这种写作程式以练习的方式固定成为习惯;最后,不少考生出现这样的心理 :我想说的说不出来,无处可说,那么,我就只能说你想听的话。这些话司空见惯,素材也现成,即使拿不到高分,也能顺利过关。

某种程度上,高三学生作文“空话套话”的严重问题就是高一高二注重“审题立意”从而客观上形成思想压制的结果。高三大部分学生能得一个普通的分数(二类文),对于某些老师和学生来说难道不是“求仁得仁”吗?

但其影响不仅于此,这表象之下暗藏着值得警惕的写作教学陷阱,也是值得所有语文教育者忧心的状况——学生在丧失写作的兴趣,甚至难以使用“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不合宜的写作教学占领了本该存在的正常写作教学,本质上这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放逐。

三、高中写作教学的回归策略

不少学生高中毕业后不愿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习惯,甚至一部分学生缺乏用书面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有些学生读大学时,写一封申请书,一篇简略的小论文,都存在困难。这不能不说和现行的高中写作教学存在莫大的关系。高中写作教学应该回归正途。

第一,亟须用专业的高考作文测评来引领高中写作教学。这是由高考作为学生升学的主要通道还依旧“指挥”着教育教学的现状决定的。只有高考作文阅卷的方式的改变和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的专业拟定才能根本上引领高中写作教学。高考作文测评的改变将牵动教师写作教学及写作教学理念的改变,每年都有不少一线教师参与高考作文阅卷,一些写作观念就是在高考阅卷场上带出来的。要把高考试卷上的作文题明确为主要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从而让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目标能回归高中写作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中对“学习目标”明确阐述道 :“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5]这对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无疑具有指导意义。高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明确起来。荣维东教授认为 :“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必须是为了当下的学习成长以及将来职业和生活的真实需要,作文教学以应该培养学生实用的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6]

尤其是在高考作文的阅卷程序中要对审题立意的多样性、自主性给予明确的规定。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破除学生头脑中的思维藩篱。破除了思维藩篱才有真正的自由表达,有自由表达才有真情实感。“作文只要在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内就属于符合题意。”“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丰富、角度多元,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思考,可从材料的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甚至次要角度立意。材料作文题型避免了高考最大的主观题有唯一答案。材料作文提供更多的选择,就是维护多样性,维护自主性。”[7]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立意的多样性与自主性不是限制性的丧失,而是不过分强调出题人的意图。在作文材料中设计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立场、话题内容等明确的交际情境可以合理增加写作的限制性。并且,交际语境比较明确的写作题目非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还将规范和引领学生的写作。

第二,尽可能破除赋予在高考作文上的过重任务。由于作文在高考试卷上所占分值比重较大,且是学生的主观表达,所以往往除了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外,出题者还在作文中赋予了其他任务,比如对考生的道德素养的考查。我们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关注“立德树人”的落实是很有意义的,但同时需要注意考查的方式。其一,高考作文关注“立德树人”对平常的作文教学有引导作用;其二,要让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状况在作文中自然流露,否则选拔出来的可能更多的是口头上高举道德大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意是“立德树人”,实际上却可能走向了其对立面。高考议论文写作还是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说理的平台,激发其议论、写作的欲望,从而考查其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三,改变教师写作观,写作本身即目的。高中生要学习各种文体,积累写作经验,形成写作能力,满足其表达自我的需要。对于议论文写作,学生为了充分地说理,利用思维,组织语言,展现自己对某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表达观点,陈述依据,安排文章结构,遣词造句,是写作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从属于写作结果,为了写一篇求取高分的文章。

高中写作教学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是,高一考试的作文题目跟高三考试的题目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一旦某个教师改变个人写作观念,很可能在下一次考试中就会吃到苦头。所以,教师写作观的改变是所有语文教育者的事,尤其是语文试卷的出题人,他们要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写作教学的实际进展,写作教学的规律,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合理出题,区分出高三作文题和高一、高二作文题的不同。

第四,要改革以训练为主的写作教学方式。高中写作教学的放逐离不开现阶段写作教学方式的规束。现行写作教学以训练为主导致了真正的写作教学缺失。杜威区分了训练和教育性教学的不同,关于训练他指出“我们所考虑的是外部行动的变化,而不是行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8]。虽然在刚开始作文训练的时候,写作结果可能与正常的作文教学是一致的,效果甚至还好于正常的写作教学,但机械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真情实感的作文又何以写成呢?破除注重写作结果的写作训练是改革写作教学方式的首要问题。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写作”和荣维东教授推崇的“交际语境写作”都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