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璋 黄国洪
2018年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凝练了基于学科本质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建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还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为主题,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思维方法、形成关键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真正从时代性和认知规律相结合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学习活动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栋梁。青少年的竞争力决定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国家本身的总体竞争力也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迫在眉睫。2018 年 9 月 10 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原则目标。
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以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进行一场彻底的反思,重塑信息科技课程。期望信息科技教育实现从专业到全民、从知识到素养、从副科到主科、从工具到科学的转变,使信息科技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具有同等地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社会生活和学习的形态。今天的人们已离不开信息科学和技术,移动支付全面铺开,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新消费模式在全民中普及,智能手机更是取代了照相机、录音机、手表、计算器、报纸、收音机……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我们已经来到一个现实与虚拟交融、并存的新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物联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信息科技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智能特征。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群体集成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脑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成为信息科技的发展重点,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信息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 :“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作为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的信息科技普及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对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与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学生能够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探究信息科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运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明创新信息技术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知的积极进取精神,发展计算思维,在服务他人和社会实践中磨炼坚毅、果断、理性、百折不挠的品格。 因此,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需要从学科名称到学科内涵的重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着与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需要解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这与动物的求生本能有着密切的相似性。同时,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法避免与社会、他人和自然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需要通过学习来建立价值观念、锤炼必备品格、增强关键能力,逐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一旦脱离了这些关系,人就无法发展。需求是人们前进的内驱力,正当需求的不断满足是社会向前进步的动力。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远远不能让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他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朝着更加全面、更具个性的方向发展。
教育是促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就是后天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程与教学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目标,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把对体力、智力、情绪和伦理等各方面素养的教育结合起来,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素养是人通过后天的各种教育形成的自我修养。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包括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命观、幸福观、安全观等。而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更加详细准确地刻画了素养的方方面面。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精神,是关于尊重人的价值、感受、尊严,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
科学素养是指用科学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包括认识、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科学认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
信息素养是指信息获取、鉴别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的要素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准确性的甄别能力、在协同工作中合理利用信息,以及对信息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自觉性。计算思维是指自觉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抽象、建模,运用合理的算法求解问题,并能够应用于其他同类问题的求解,即分析问题、求解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包括适应数字化环境,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提升终身学习效率和生活幸福感,开展创新和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观念、新发展模式。信息社会责任包括自觉遵守信息相关的法律,尊重信息相关的道德伦理,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与人文挑战,杜绝有意或无意利用信息或信息工具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
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一样,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但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在本质上存在差别,因为后两者并没有涵盖尊重信息的准确和安全,自觉维护人、信息和社会的和谐,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而这些正是信息素养的实质内容。因此,信息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在现代社会具有同等地位,应该成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目标,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新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从2018年秋季开始有序推进实施。在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和环境的大背景下,要实施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就要瞄准新的培养目标,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义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基础;“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及“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为有着不同人生规划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性;“算法初步”与“移动应用设计”两个选修模块则为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这些模块内容的构建,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其前沿发展领域,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得以完善。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架构,使得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兼顾了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需求。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及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明确学科课程蕴含的立德树人价值,明确学科课程追求的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其次要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体系,明确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方法,使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得以有效实施。再次要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及趋势,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数据结构及算法求解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实现,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路径及常见方法。总之,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就能够为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强势崛起,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于追求技能操作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以培养原理性思维、原始创新为核心的学科培养目标已经开始推行,即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重塑信息科学教育的内容,重塑信息科学教育的资源,重塑信息科学教育的评价,重塑信息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时不待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