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十中学 张雅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那么,课改背景下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有赖于基于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颁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颁布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学校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学校要以校本教研的转型为桥梁,通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达成学生培养目标。
2014 年教育部启动对课标的修订工作,明确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务之急是将校本教研思维的起点调整到课程标准,学校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均围绕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展开,对接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一,进行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意在更好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内容等全程中的渗透。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比较新旧课标,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原有课程标准中仅有只言片语,而且基本上停留在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的层面。新课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再将媒介仅仅作为“语文教学辅助工具”,而是强调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强调由对媒介传递的媒体立场的客观辨识出发形成独立判断,强调以不同媒介为载体辅助表达和交流,强调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通过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新旧课程标准,学科教师一方面可收获对新课标内容层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传统意义上的三维目标必须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整合;此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理解更具象。
第二,找准符合校本教研传统的教研突破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仍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例。新课标首先将跨媒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高中学习始终,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其次,新课标提出创设应用场景、实例分析认识媒介;同时,特别强调对媒介的运用,跨媒介运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感知与实践为中心的。研究其他学习任务群,“场景”“情境”“感知与实践”仍是关键词。基于此,可选定“情境”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教学研究由如何呈现知识转向如何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呈现知识,教学活动从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转向如何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第三,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传承、发展学校课堂文化。先说传承:首先应明确,学校多年积淀的课堂文化和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必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研读新课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其次,要从课堂文化层面挖掘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的部分,大胆创新,继承发展。再说发展:理念的转变会直接改变对结果的预期,而对结果预期的改变又会倒推对实施过程的优化;举个例子,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传统做法是结合文本细节归纳人物特点,经验稍逊的教师很容易将学生带向对文本的肢解;在新课标理念下,基于达成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此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 地与政府保持一致”,学生在各自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打开思路,如能填入像“微妙”这样的偏颇理解更是求之不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看似陷入僵局,实则恰恰为深挖文本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教师只需带领学生精读文本自我求证即可,语文学科“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的发展必然水到渠成。
在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新课改更加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贯通性。从校本教研层面分析,传统教研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更注重对独立篇章的深挖精研,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教学设计的经验,当然也形成了教学设计的惯性。要实现向整体教学设计转型,突破教师原有思维定势,我们的做法是以“着眼学生学习终极目标”为原则,以“提炼单元(或版块)教学关键词”为起点,一切教学设计均围绕关键词展开,而教学关键词须直接指向知识核心和学习目标,间接汇聚到学科核心素养层面。最终实现教学由“教授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向“教授方法—巩固方法—应用方法—检验方法”的转型。
整体教学设计首先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各版本教材均适用。以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为例,提炼出单元教学关键词“逻辑与实证”。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中原本独立教学的三篇文章的关联性被单元教学关键词“逻辑与实证”充分串联,三篇文章都遵循了严谨的逻辑脉络,并以较为丰富的可重复的经验论据作为实证。每一篇文章的教学均可以“逻辑与实证”为关键词,而后两篇文章又可作为首篇观点的教学实证。同时,“逻辑与实证”又是本单元学习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掌握此思想方法,对发展学生理性思维,鉴赏文本,理解文化大有裨益。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学关键词”的梳理与提炼尤为重要,要寻找核心知识、育人价值和实践要点的关键契合点,关键问题要明确指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关键问题的提出要基于课标的核心内容主题和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基于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当然,随着对整体教学设计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熟练,学校从教学研究管理层面要不断引领学科组拓展“整体教学设计”的宽度和深度,从跨章节、跨年级、跨学段的角度,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俯视知识,由关注知识转向更多地关注获知的过程。上面的整体教学设计仅以某一单元为例,梳理相关的文本,教材中从古代论述类散文,到现当代的一般论述类文章、杂文随笔、艺术评论,均属这个范畴,可依此思路进行整体教学。
为将校本教研中的思维碰撞引向更密集更深邃的层面,还可继续延展“整体教学”空间,引导学科教师以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某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以某一知识为圆心提炼关键词,精选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形成素材群,在比较玩味中丰富获知渠道,将理解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仍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逍遥游》一文的理解难点是客观而全面地理解“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经过教研中的碰撞达成共识,首先提炼整体教学设计关键词为“不争?锋芒?”,然后整合以下内容构成素材群:庄子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王勃的“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羲之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苏轼的“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以上内容均是从学生的旧知中筛选出来的,师生可以一起在比较中玩味,探讨庄子的追求到底是超脱尘世后的不争,还是通悟世事后的锋芒。可见,教学关键词是在教师参透文本、大量积淀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关键词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校本教研中应引领教师形成整体教学意识,更应组织教师聚合集体智慧提炼“教学关键词”,教师可以在教学关键词的基础上生发出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校本教研进行整体教学研究的难点是进行跨学科层面的整体教学。以跨学科思想进行整体教学实践,需要有清晰的学科视角,需要遵循学生认知逻辑而非简单的知识逻辑,需要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实现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而这些,恰恰是转型中的校本教研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研究课堂教学是在研究“怎么学”的问题,那么研究课程就是在梳理“学什么”的问题。校本教研中,学科组要在学校课程方案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完善学科课程群、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作为研究重点,将课程化理念转化到学科建设中。
第一,要摸清学科课程“底数”,摸清原有校本课程是否有效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第二,要系统梳理学科课程群,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围绕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本学科课程群落。第三,要着力凝练学科精品校本课程,凝聚学校学科特色,作为在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益补充。第四,要创造性地开发跨学科融合拓展类课程,通过跨学科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学科课程建设要充分植入综合实践课程这一沃土,通过“项目带课程”“课题研究带课程”等方式,促进学生在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中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