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德语”课程如何融入思政教学

2020-01-09 05:07娟,鞠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德语思政课程

顾 娟,鞠 芬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而形成的新举措和新格局。与思政课程单枪匹马地进行思政教育的传统做法不同,课程思政发挥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联动效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思政课程孤掌难鸣的局面。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其追求的是一种隐形的思政教育,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1]。在课程思政观念的统领下,各门各类课程没有主次之分,而是根据课程特色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联结点,以课程为载体协同营造整体的育人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二外德语”课程也须顺应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摸索适合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1 “二外德语”实施思政教学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外德语”是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其目的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安排少且教学任务重的缘故,教师往往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用于讲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剩下来的时间也基本用于介绍德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因此,“二外德语”教学普遍缺乏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和互动,更加缺少对中国革命传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二外德语”课程迫切需要引入思政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分析比较外国文化与“中国特色”。这样,“二外德语”才能和其他课程一道构建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网络,孕育出共同育人的整体环境。

鉴于课时安排少且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二外德语”可以抓住自己的课程特色,以文化比较为视角,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体来说,教师可对课程教学进行课外延展,以文化比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思考,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对于这一方案的实施,二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可行性的保障。首先,二外课程面向的是已经初步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年人,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西方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二外课程相对较长的开课时间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也为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独有的便利条件。

2 “二外德语”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

2.1 纵向延伸,设计整体的思政教学方案

教师可以利用“二外德语”开设四学期的有利条件,由二外任课教师集体设计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断调整。除了挖掘课程教学单元和思政教育元素的联结点外,方案还应包括具体的方法设计和过程设计。整体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思政教育元素无意义的重复出现和思政教育材料无效率的重复使用。譬如,学习单元“大学生活”(Das Unileben)和学习单元“命运与信仰”(Schicksal und Glaube)出现在不同的学期中,教师都可以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奋斗观,但是如果不进行整体规划,教师可能会使用相似的材料或展开相似的教学活动,而整体方案却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作出梯度性的设计。

2.2 横向扩展,构建思政教学的课程网络

作为英语专业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二外德语”应当联动其他专业课程共同进行思政教学。由于外语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时应积极与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讨论沟通,在碰到相似的单元主题时尽可能从不同的维度或层面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联结点,尽可能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主题重合造成思政教学的撞车现象,英语专业教研室可以主动构建本专业思政教学的课程网络,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思政教学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探究。

2.3 文化比较,保持本门课程的最大特色

“二外德语”的特色在于德语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教师在带领学生领略德语文化风情之时,不必将重心放在介绍性的文化信息上,因为学生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有能力自己查找到相关资料。与之相对,教师应当突出文化现象中的特定问题,并在中德两国文化的互动比较中引导学生就问题作出思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2],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度认同。譬如,在第一册教学单元“饮食文化”(Essen in Deutschland)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德国人珍惜粮食的用餐习惯,然后结合中国的光盘行动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重点讲述中德文化里面有关节约美德的谚语和诗句,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用于课后拓展。

2.4 能力培养,发挥课堂以外的学习效应

正如前文所述,“二外德语”面临着教学时间少、授课任务重的现状。因此,思政教学除了尽量围绕课程主题寻找思政教育元素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譬如,第四册有一个教学单元以医疗保险(Kran⁃kenversicherung)为主题。中德两国医疗服务体系有诸多不同,学生可以获取的资料也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就中德两国看病就医的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的词汇语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可以扩充一些有关中德两国医疗服务的德文表述,尤其是十九大对建设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指示。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录制音视频自主用德语讲述中国医疗服务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德两国的了解,更加学会了用德语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3 “二外德语”思政教学实践创新

3.1 加强学习研讨,提升师者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自信,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学习不仅应当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常态,更应内化为每位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在课程思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教师应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系统学习,然后结合自身课程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创新性地学习,并在共同研讨中积极探索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3.2 深挖思政元素,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在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联结点时,教师要拓宽思维,多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出发,丰富思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譬如,在教学单元“德国婚姻和家庭”(Ehe und Familie in Deutschland)中,教师既可以选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家庭民主”、“平等——男女平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婚恋观入手,也可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与“和”,或者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德家庭观的变迁。在选择思政教学材料时,教师也应将视野放宽,善于从时政新闻、社会热点、亲身见闻或文学影视作品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譬如针对“德国婚姻和家庭”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式婚姻”、“大龄剩女”等热门词汇和热点问题,促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3.3 利用数字技术,拓宽思政教学形式

除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深化外,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也应更加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与学生商定一个特定的主题,譬如“德国人如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班上做主题演讲、班级辩论,可以选择合适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演绎讨论,也可以开展文化走廊、时事之窗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上课下分享自己了解的文化讯息或时事新闻,并就其中的问题作出辩证的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及时传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得到的感悟。活动的成果可以通过PPT演示、音视频展示或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以个人名义呈现出来,也可以在新兴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以班级或学院的名义发布出来。多样的、新颖的思政教学形式不仅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也进一步打通了课堂和课外之间的壁垒。

3.4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从“二外德语”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于思政教学活动的参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积极参与和表达的学生相对集中在固定的群体。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从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入手外,学习任务的布置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也都需要改进。教师可以采用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相互结合的形式,并且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线上打卡积分程序,激励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在考核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权重,并且采用教师主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做出全面的评定。

4 结语

二外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网络中的一分子,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教师应从本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本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课外时间为有力的补充,从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改进任务布置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的质量。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并在学习中积极探究适合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并且相互学习共同探究,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中国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德语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