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2020-01-09 05:07徐海涛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供给思政

申 捷,徐海涛,张 晨,施 旋

(1.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3.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0)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创新供给方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在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强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侧的多方变化。

经济社会的供给侧改革,同时也在呼唤、引领教育界的供给侧改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简言之,就是在保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基础之上,既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考虑需求侧的主体性,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改善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为处于需求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高级的“思想产品”,满足其思想需求,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过硬的政治素质的要求[1]。

2 供给侧改革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2.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融入价值观教育,重视氛围营造,教育范围广泛,主导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从供给方面来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组织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存在一定的统一化式的思想教育管理倾向,把“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终端,分离了供给侧与需求侧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需求侧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仍然存在着差距。

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理念,凸显人性化的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服务标准、专业的服务团队、高效的服务方式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质量,寻求国家、社会和个人更好的发展[2]。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工作模式,重视受教育者“获得感”和“需求侧”的意识,探索符合后现代社会特点的新方法,以顺应时代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变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转变的一个合理起点。

2.2 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高端高效供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要具备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向需求侧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满足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阶梯式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使用国家统一推行的教材,授课过程注重政策理论的简单解读,解决表面的认知问题,偏于严肃单调,思想性和趣味性不够,无法解决情感体验和实践历练问题。

倾听大学生的呼唤,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方向。因此,如何在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间找到转化的发力点和突破点,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基本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树立相对优势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吸引力,保持教育理念的清晰性、开放性和深厚性,并依据大数据时代下受教育者的痕迹规律,加大对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量,运用互联网分析和研判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实际需要、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动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补充扩展,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内容供给。

2.3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任何理论都不会自发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即使通过博闻强记,掌握大量信息,但如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也无法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上,单一的灌输式教育缺乏亲和力,未能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已经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推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了发展和创新,但是大多局限于将视频、资料、课件等发布在网上,缺少学习者间的交流、互动与反馈。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实现从教师传统形式的讲授到学生主动领悟升华的转换,推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效对话,矫正其推进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要素配置中的扭曲,以增强供给要素对需求要素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的综合效能[3]。同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各类专业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使其将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想引领的和谐共振。

3 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对策

3.1 提升供给主体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社团等组织与个人。

各高校应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完善学校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大思政格局统筹协调之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之中。尝试推动高校领导兼任班主任工作,深入一线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及时解决受教育者遇到的问题,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生最亲近的“身边人”。首先,自身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清晰的价值判断,始终坚守在思政教育第一线。其次,高校要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订培训计划,切实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他们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教授理论观点,用深厚的理论素养认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向良性互动。

学生社团等组织应减少外部因素的干预,机制建立和活动运行中去行政化、去市场化,兼顾社团活动内容的从众性与价值引领性,依托校内外资源,在社会实践精神文明等方面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课堂”。

3.2 充实供给内容内涵

首先,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订教材,优化课件,增加案例,将传统固定的理论知识与当下时政热点紧密衔接,优化突出供给内容的时代感,对供给内容不断进行“提质升级”,从内容上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为目标,从受教育者最关心的学习、生活、就业和人生等问题着手,全面梳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库存”。一方面淘汰落后的、陈旧的、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配方”,挖掘优质资源供给,增加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接轨的思政教育内容。

第三,注入实践内容,注重现实生活的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使学生能够巩固、深化、延续、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保持了应有的活力,也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彰显大学生思政教育供给内容的“时代化”、“实践化”和“生活化”。

3.3 畅通供给形式链条

“互联网+”时代,借助线上网络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是供给侧发力的主流方向,同样需要从作为需求侧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出发,采取更多具有贴近性、对象化和接地气的有效载体,结合实际、结合当下时政热点进行内容输出。

优化传媒载体,将网络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掌握主动权,占领教育宣传高地,让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有作为。一方面,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开发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APP,探索挖掘如MOOC等优质课程网站、文献资料库,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空间。另一方面,甄选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借力新媒体手段如微信、QQ空间等分享给学生辅助学习,通过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出来,同时也满足了受教育者即时化和碎片化需求。

打造集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于一体的精品课程。一方面,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科学把握教学节奏,合理营造教学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有更多的趣味,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讲到位。另一方面,开展“互动交流型”的课堂模式,倾听需求者的声音,重视需求者的反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和观点发表时间,加强互动,由点及面,发挥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供给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生活教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