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爱萍,蔡海燕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创客空间”(Makerspace)的理念和模式源于美国。创客运动先行者亚当·坎普(Adam Kemp)认为创客空间是一个有着一组共享工具的共享空间。2010年上海“新车间”创客空间成立,这也被认为是我国首例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创客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创客空间得到了蓬勃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创客空间实践指明了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及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的建设。
创新创业意识是学生双创教育的基础,其内容包括敢为人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它不是盲目地闯、随便地试,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是“实践出真知”的支撑。认知为行为提供指引,行为用来检验认知是否合理。创客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敢为人先,在实践中实现梦想的平台,其实践过程需要创业者敢于对现状提出质疑,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善于发现问题,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勇于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在这个质疑-发现-突破的过程中,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得以点燃。此外创客空间除了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外,还兼具创业故事分享、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政策聚集等功能,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可以品尝初创的滋味,厘清创业思路,激发创新创业内生动力[1]。
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其构成要素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2]。实践是检验能力的重要标准,创业者的梦想能否成真、理论能否转化为实践成果、综合素养能否解决现实问题都可以通过创客空间的实践来检验。创客空间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聚集了很多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梦想,他们依托创客空间所聚集的资源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项目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创客空间拓宽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借助这个平台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指导、创业项目路演、商业模式确定等形式,不仅在实践中培育了创新创业精神,更通过仿真情境促进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创客空间的实践始终以创客为主体,在这里始终倡导首创精神,鼓励更多的创业者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全方位激发创客的创业热情;在这里始终营造容错试错氛围,鼓励更多的创业项目演练孵化,全过程提升创客的创业勇气;在这里始终坚持市场主导,鼓励更多的经营模式,全力聚集创客的创业资源。这对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校在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时,不仅要注重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更要注重以生为本,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去设置、开发课程;不仅要注重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更要改进授课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教育资源背后的故事;不仅要注重创业理论、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更要指导学生主动实现个人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3]。
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性水平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双创师资队伍在结构组成上经历了由以开展就业指导为主的行政教辅人员组成向“双创普识性教育队伍+专业创业竞赛辅导队伍”结合的多元化结构的转变。师资能力要求也从单纯地开展创业政策指导向双创知识专业化、实战化教育转变。但受专业匹配度影响,这个转变的力度还不够。首先在角色定位上,多数双创教师只是根据课程讲授、大赛指导、社团活动组织等分工,孤立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将双创教育“知识传授”“精神培育”“实战创业”等功能有机衔接融合。其次在能力方面,目前双创教师队伍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虽然经历了双创知识能力的专项培训,但其业务水平更偏重于理论讲授和专业技能强化,而在将创业知识向创业实践转化方面则相对欠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其类型的多元性决定了学生双创实践质量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类型结构上经历了由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创精神浸润+专业技能实训”实践平台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双创精神浸润+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创客空间建设”实践平台的转变,但在融合程度上还不够。在双创精神培育上对各类专业创新创业资源挖掘不够;在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上,推进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还不够;在创客空间建设上更侧重于服务型创业项目和文创类项目的实践,转化专业研究成果、促进专业项目落地等项目指导和孵化较少。同时在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系统内的主体作用。
双创课程是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其设置的合理性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类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训实践课程等,其中对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发较多,对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实训实践的课程开发较少;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更偏向于创业理论与政策的传授,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资源、授课形式、平台建设方面探索较少;在课程考核上对非标准化考核模式探索少,不能体现创新创业成果导向。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复合的能力,当前全球创客运动蓬勃发展,对双创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双创能力培养需求,为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创课”的开发和思考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提升双创师资质量首先要从角色定位上明确双创教师的职责,创新创业教师职责可分为双创课程教学、双创能力实训实践教学、双创大赛指导、就创业工作指导等内容,但每项职责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要根据双创教育内容加强师资业务能力培训,明确创新创业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讲授,还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其次要从师资结构上优化理论讲授型与实践指导型、教育系统领域和产业系统领域、专兼职等方面的比例,构建知识和能力多元组合的师资结构,破解当前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质失衡的困境。再次要注重双创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体验,注重对双创教师思维的培育和业务能力的训练,组织教师参加就创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等专业培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跟岗;引导教师参与创客项目实践等,从而提升双创教师实战业务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双创教师选聘机制,注重对创新创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以满足创业创新课堂教学、双创大赛指导、创客实践指导、双创故事会等不同平台的需求[4]。
根据创客空间的功能不同,创客空间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培育创客为主,通过共享创客平台和资源,实施创业项目实践与孵化活动;以参加竞赛为主,通过专业技能学习、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实施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活动;以创客精神培育为主,通过开展创客经验分享、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功能不同来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专业融合度。如通过建设校内创客空间与政府、企业主导型创客空间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创客空间实践、创客孵化、创客文化宣传、创客竞赛、创新作品展示等活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训等活动;通过打造特色创新文化品牌,建立校园文化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创意集市、梦想公开课等活动[5]。此外,随着“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加速发展,众包、众创、众筹、众扶等服务业态也越来越活跃,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围绕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开展创业活动。
双创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从理念上更新,要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要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创专教育”融合,打造创新创业“金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培育学生首创和奋斗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培育学生担当使命精神。在课堂设计上要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环节,鼓励学生了解个人学习诉求,主动学习。在讲授形式上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要从讲授者角色转变为引导启发者,鼓励学生自己去体会梦想(创意)实现的快乐。要发挥创客文化优势,开具体现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清单,探索慕课课堂、创新创业实践课堂、创客故事分享课堂等教学模式,打造“创课”。在改革双创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主动对接企业主导型创客空间,通过研究企业主导型创客空间的成熟案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素材,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