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莹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数学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很多内容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且公式定理、知识概念内容丰富多彩,要想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要通过使其掌握基础概念、掌握解题技巧、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课后复习等多方面入手[1]。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其中蕴含着很多公式定理和知识概念,这些内容是促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好比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战士手中的枪,如果没能掌握这些必要内容,接下来的做题环节,将寸步难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公式定理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性[2]。
比如,在解决如下问题时:1.一块长方形的木牌,它的宽是3分米,长是宽的2倍。要把木牌用彩带在周围装饰得漂亮一些,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8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米?这些问题其实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求解,如果学生对相关公式定理不熟悉,则很难得出问题的结果。因此,在此之前,学生要明确如下公式内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L(周长)=2(a+b)(a,b分别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周长公式:L(周长)=4a(a为长方形的一边长)。按照公式指引,学生才能在解题时找到对应的内容,并得出最终结果。
数学学科虽然较为抽象,但数学问题的求解方式却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答问题的方法,使其能不断拓展思路,优化思维方式,增强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
比如,学习“加减混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在引导学生做数学题时,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比如:4+2-3=( );2+3-1=( );5+1-3=( )。在解答“4+2-3”这道题时,如果学生空想,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对此,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来解答,比如,先画出4个小火柴棒,再画出2根,表示“4+2”,学生通过数数,可得出“4+2=6”,再表示“减3”时,则可以再用橡皮擦去3根火柴棒,最终,剩余的火柴棒数量就是“4+2-3”的解,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率,使其慢慢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很多内容中,比如对距离的测算、对图形面积的求解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问题,向学生介绍更多方法,如“排除法”“代入法”等,使学生感受解题的乐趣,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学生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将难以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把握。对此,教师可以重建教学模式,如构建课堂学习小组,对于相关问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在组内交流时,学生会不断感受他人的思维模式,以优化自己的思路,从而提升对问题的解答效率[3]。
比如,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相关题目的解答时间交给学生,使其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对如下题目的探究,如: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2.一个正方形的水稻田,边长是30米,它的边长都增加200分米,现在的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先自主思考,然后订正答案,当遇到答案不统一的情况时,可以交流探讨,提高准确度。比如在解答问题2时,很多学生会出错的原因是忽略了对单位的换算,直接使用题目中的两个数进行计算,这样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规避此类问题,全面提升解答正确率。
复习是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对所学公式定理、解题思路有进行深化巩固,对于学生的解题过程也会有更多帮助。对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复习活动,以提升其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千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并对相关概念、定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比如:除km与m之间的进率是1000外,其余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1千米=1000米,即1km=1000m;计量比较短的距离通常用厘米或毫米作单位。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是1毫米。通过复习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效率,并能使其在解题过程中对更好地运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形式也可以不断变换,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效率,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和最新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切实增强自身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