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0-01-08 19:16石庆琼陈治国阳光富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教研区域

石庆琼 陈治国 阳光富

(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 401120)

2019年4月,《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重庆作为第三批试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正式吹响了高考实践的号角。我区坚持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明确发展的“方向感”,把握发展的“节奏感”,体现发展的“成就感”,努力从方法论的层面厘清课改的基本关系,谋划高中课改的基本策略,探寻课改的基本路径,为扎实推进区域内的课改夯实根基,积蓄后劲。

一、区域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正步入“深水区”。从总体上看,我区在本轮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几大难题,严重阻碍了课改的推进。

(一)各方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改革影响力不足

顺利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多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力。如何选课、走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开展等研究较少。从2020年9月开始,高中各学科将采用新教材,但现在各方对教材的适应性研究不够。特别是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顶层设计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够,导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主动性不强、执行动力不足、实施效果不好等问题。

(二)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改革执行力不足

这次高考改革,选课、分层、走班等都是高考方案的新亮点和关键词。如果实行走班制,现行的教师队伍和教室资源都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各高完中学校几乎都存在着大班额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教师高学历、名校毕业占比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都制约着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

(三)课程资源开发不够,课程改革多样性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及家长对新高考了解程度都不够深入,不少学生对高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了解不够,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对学生的选科、生涯规划的指导不足,生涯规划教师、课程资源不够。区域内对各学校的校本课程缺少统筹规划,各单位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课程力量之间相互制约,造成不同程度的损耗。

(四)评价制度不够完善,课程改革导向性不足

课改有着不同的阶段,需依次递进。虽然提出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素质评价、多元评价等,但方案不完善,执行也形同虚设。为此,我们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五)学校管理机制不活,课程改革活力不足

在走班教学制度下,班级的稳定性减弱,使得班级管理难度加大。另外,走班教学模式下教师和班级经常更换,导致师生和生生之间熟悉度下降,课堂互动、课后反馈、作业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学校在班级、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还需加强。

二、深入推进区域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建议

随着高考从“标配”时代向“自选”时代的深度转型,高中课改的推进策略及其实施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甚至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策略的界限和功能,紧紧围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层实施”三个关键词,设计好高中新课改的“施工图”。

(一)顶层设计,加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三个力”

1.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舆论影响力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实施,需要做好舆论引领,让各界明确改革的价值,积极参与地方教育治理,共同营造教育改革的良好生态。要通过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课改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加强对各校课程改革的专项督导与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和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改革区域性的学校评价和质量评价制度,倡导绿色标准和绿色评价。

2.基于核心素养,提升课程领导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领导力,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评价研究加以转化,使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和可测。一是构建课程改革“五课”互动策略。“五课”即课标、课改、课程、课堂、课题。各学校聚焦课程文化建设,认真研究“五课”关系。二是组建课程改革“四级”专家团队。组建由外聘课程专家、区教委领导、高中学科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等为成员的课改“核心团队”。借力课改“专家团队”,改观念、变方法、学技术。借力区级“名师工作室”“未来教育家”项目引领区域内骨干教师成为课改先锋。三是打造课程改革“三化”教研网络。“强化”区际教研联盟。依托重庆八中资源及“七校联盟”,着力建设区域高中课改联盟,加强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活化”区内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定片包校,课堂问诊把脉,使人人都有课改实验田、个个都有课改项目,深入开展“优质课、一师一优课、微课大赛、主题教研评选”等;“实化”校本教研。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形成“学校课改共同体”,以“专家讲座、教师讲坛、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广大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师通过“课堂过关、赛课闯关、课题攻关”的“三关”训练,提升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力与执行力。四是探索卓越课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组建校内研究团队,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的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强化管理体系,增强改革内驱力

面对未来学校的种种变革,需在研究的领域、方法和路径等服务范式上实现自我变革。一是以建立共同体为手段。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校之间要形成推进区域课程改革的共同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决策、实践和推动方面的作用。二是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区域内各高完中学科承担的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三是以“互联网+”为契机。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技术装备,利用科大讯飞平台,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面对高中考的延期,基于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研”的多种实现路径,开展云教研,教师网上授课、网络直播等,借力新兴技术支持,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为教育信息的发布、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典型经验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二)统筹规划,建立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三机制”

1.推进保障机制建设,确保课改有序发展

成立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订区域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从政策和经费上对各学校深入课程改革予以保障。各高完中学校也应成立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落实,方案具体。通过召开全区域的高中课改专题会、推进会、现场展示会等,各部门形成“助力新高考”的共识。

2.推进运行机制建设,确保课改有效进行

落实新高考常态下高中课程改革的“三新”任务:改革试点,打造区域课程改革新样本学校;稳步推进,构建渝北课堂教学新模式;内外兼修,实现区域教育形象新突破。以“专家引领、选点实验、典型示范、区域推广、活动辐射”的策略,提高教研员的课改指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3.推进动力机制建设,确保学校课改有为

区设计课改的总体方案,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以点带面,推广试点学校经验,引领全区每一所高中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督导等专业机构和校长、教师的力量,通过深入“区域推进—试点学校—校本研修”等“区校一体”的研究模式,使学校课程改革在“整体规划—实践提升—再次论证—再实践提升—再修改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提升区域课程建设的品质。

(三)分层实施,探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三行动”

1.区教委层面:行政推动策略

(1)政策引导

一是要加强行政领导,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各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的力量;二是要利用高等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业队伍的力量,成立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各级课改文件进行“操作性”解读,提出“怎么做”的建议,从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到具体的规划协调再到方案的设计论证、过程指导、效果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系统;三是要搭建学校间的课程交流平台,推动校际资源共享、联校课改等开展,创建区域联动互助合作的课改新格局;四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把对学校领导和管理的重心及时转移到对课程改革领导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上。

(2)方案设计

要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课改方案,通过建立学区共同体、新建引进优质学校、引进培育名师、加强专业培训、专项调研、教育扶贫等工作,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等,全方位、多层次营造课改氛围,掀起课改热潮。深入探索高中教育新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共谋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对策,促进新发展。

(3)榜样引路

通过树立典型,一方面以市教委组织的课程创新基地、精品选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为抓手,区财政配套拨款,通过这些学校及项目的引导、带动,促进一部分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另一方面,通过对示范学校点上的建设,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以此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

(4)评价保障

要坚持课改的价值取向,强调发展性评价。在微观评价上,倡导以学生的生命活力、学习能力、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积极探索和尝试具有课改特色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在宏观评价上,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把学校课程改革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及校长绩效考核中,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体系的创新。

2.教师进修学院层面:教科研引领策略

(1)建立区级教学督察视导制度

按照“学科全覆盖、过程全跟踪、教师全交流”的要求,成立高中教学督查组,邀请退休领导、专家、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高中各学科教研员等参加,对各高完中的课程改革进行监管,提出整改意见,对学校整改结果还要“回头看”。

(2)引导学校适应新高考制度改革

引导各学校密切关注每年高考的政策变化,组织学科教师的应对全国卷高考专项培训活动。召开学科分科会,认真研究毕业班生源情况和备考策略,提供好指导性意见,把握好教学深度、广度、难度问题,抓好命题预测,解决好备考方向性问题。以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为抓手,引导学校开展选课、走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开展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研修

组织干部教师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学习,通过专题研讨和专家报告等活动,把新思想、新观念固化下来、传播开去。通过国培、市培、区培等, 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校长课程领导力、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力、教师课程执行力。

(4)强化课题引领带动作用

以国家、市重点课题为龙头,将大课题与小课题结合起来, 以大课题指导小课题,小课题助推大课题,形成“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解决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中“真问题”,提升区域相关人员的课程研究力和评价力,形成区域科研特色。

3.学校层面:深入推进策略

(1)改革课堂教学行为

课改中最深刻也是难度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设计区域课改方案时,既要针对前期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如“观念与认识问题”“选科与走班问题”“考试与分数问题”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策略,要鼓励每一所学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分类别、不管条件如何,都必须做到“课程改革方案、课程开发计划、教学方案设计、课堂实施管理、课堂质量评价”等五落实,按照适合的方式去解放教与学,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

各学校结合市教委的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以地域文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艺术创造、课程整合、科创教育为取向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建构。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教研员蹲好高中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试验田”, 以身示范。开展以“高中学科课程改革”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重点研讨高中各学科新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及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具体问题。定期组织名特教师、市级学科名师、市级骨干教师等送教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学校聘请专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师体验式的培训。

(4)开发学校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由各学校自己负责,选修课程开发要适合学校特色,涵盖各个领域。为促进课内外教育有机衔接,要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等,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

(5)加强走班选课实践

走班制是新生事物,要让走班有序、教学有效,必须权责明晰、管理到位。可实行双重管理模式,由教务处管教学班和政教处管行政班。具体而言,教务处负责对教学班的教学实施管理,统筹管理走班课程的学时设置、教室安排、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政教处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对行政班的管理,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的管理。在双重管理的模式下,选课走班制可以平稳高效地运行。在走班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教管合一,即任课教师班主任化。每个授课教师一岗双责,既肩负选修课教学班的教学,又负责班级管理。

(6)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是新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要充分挖掘本校资源,举办专家、企事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和优秀家长的讲座,通过组织“生涯社团、生涯实践周、生涯访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与体验,为学生确定人生规划、明确选课选考提供重要资源。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教研区域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分割区域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区域发展篇
高中生物学习焦虑原因及对策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区域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