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端宏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 广东广州 511300)
“立意—建构”型历史课中的“立意”与“建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立意”是指历史课的价值层面,是历史课的立意与灵魂,也是历史课的价值追求。家国情怀是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立意层面的追求。“建构”是指历史课的操作层面,历史课堂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笔者认为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是历史教学意义上的建构,其核心理念有两点:自主化与个性化,自主化是指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生必备的知识与关键能力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得来的,而是在提供适切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下,由学生通过仿真式的体验建构产生的;个性化是指学生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建构不是固化的,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也不是高度统一的,是在历史教学立意方向一致前提下的个性化发展。家国情怀是内化程度较高的核心素养,更需要由学生自主建构形成,而不能强行宣教,乡土历史资源对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且便于直观体验,是仿真式体验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
在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上,老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为教而教,就材料说材料,缺乏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上的立意,导致课堂成为乡土资源的介绍课、宣传课,把乡土历史资源的内涵丢掉,使历史课堂缺乏立意、灵魂。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家国情怀与乡土担当意识的内涵及两者融生共长的问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家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乡土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内生的一种责任情感和责任担当,并在学生心中形成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炉,家国情怀已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进而培养学生对家庭、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历史教师要充分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乡土历史资源的育人功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1]。
乡土历史资源包括的内容广泛,人、事、物、遗迹、风俗习惯、民风良俗等皆可。本文所述的增城历史文化资源,诞生于增城本土,是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目前,一些国家的乡土史教育已走在了前面。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展了乡土教学的实践;日本要求历史学习的内容:依托展开日本人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去了解政治及社会变迁的各种条件。虽然国外乡土历史的研究很少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相结合,但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教条式的宣教,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根深叶茂,而把乡土历史资源融入进来,取之方便,用之亲切,家国情怀的建构则水到渠成。
广州增城区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古村落是中国传统的保存地,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核,特别是作为中国人根之所在、情之所牵,古村落已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理想载体,增城区亦有民间保护与活化古村落的行动,笔者尝试与增城区古村落保护组织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培养家国情怀的机会,考察瓜岭村就是我们乡土历史资源融入与家国情怀的建构活动之一。
瓜岭村位于增城区新塘镇东部。是广东著名的侨乡,典型的岭南水乡,虽不大但内涵丰富,学生考察后可从多个角度撰写考察心得。第一组,古村自然风貌组:水道、荔枝林、百年老树、禾田、清溪;第二组,古村建筑考察组:传统的明清建筑、碉楼、祠堂、民居分布有序;第三组,古村民俗民风考察组:赛龙舟、侨乡文化、崇文尚武、守望相助、抵御外寇的家国精神。学生通过对瓜岭村一个独特而多元化的人文载体具体的考察,明白家国情怀的缘起、发展、延续、提升。可见一个具体个案的考察比无数次的宣教要强,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家国情怀教育。可见,乡土历史资源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建构是书本资源无法媲美的,可以把“庙堂”之上的核心素养落地,起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称之为“核心素养的软着陆”。
乡土历史资源的融入使家国情怀“软着陆”,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什么课堂模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立意—建构”型历史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学追求;在教学过程的执行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倡导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资源,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上,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把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立意—建构”型历史课堂中,能更好地发挥乡土历史教育资源的独特价值,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观念、树立乡土担当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