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佩
(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131)
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策略至今仍不可替代,而且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所涉及。很多教师都是依据“艾宾浩思遗忘曲线”的规律,定期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方法非常实用也比较有效率,但无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学校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仅用于化学新授课中,也应当在复习课中加以应用。所学知识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初中化学该如何复习,值得很多化学教育者深思。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想学好化学除了记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之外,更多地是依靠实验来总结化学的一般规律。我们在新授课时往往耗费很大的精力设计实验以帮助学生认识新知,但在紧张的复习课阶段几乎很少设计实验,所谓的探究实验也只是“卷上谈兵”,学生看到这类探究题更是无从下手,长此以往,会对这部分问题失去兴趣。如果能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贯穿于整节课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激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计算在初三化学中属于难点知识,课程标准中指出“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传统复习课中,由于计算类型较多,教师主要采用题型分类法并结合不断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难以使其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技能[1]。
学生在计算中题中经常会遇到“如果要制备一瓶容量为150mL集气瓶的氧气,需要高锰酸钾(或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的质量至少为多少”这类题目,按传统的复习思路,学生依据“设、写、列、解、答”的步骤正确计算出结果,这道题目就结束了,却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有教师特地花一节课时间和学生探究这样一道题目:学生上课地点是实验室,五人一组,1-3组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计算,4-6组探究双氧水制氧气的计算。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教师事先准备学案和相关实验器材,这些基础实验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1.学生首先计算出药品的最少使用量;2.按照计算用量准备搭建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学生必须考虑到选用哪一种方法收集氧气更能保证探究的顺利完成;3.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完成一瓶氧气的收集;4.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论不一致的原因;5.实验反思,能力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及与之相关的实验探究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而对于实验设计中的操作、现象及结论的归纳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复习课中引入实验不仅能抓住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2]。
现在的试题更侧重于探究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结合知识复习并开发探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很多教师在复习金属的性质时都以“探究暖宝宝的主要成分”设计学生活动,这样的题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温习基本实验操作、铁的性质、铁的锈蚀、石墨的相关性质,还能巩固前面学习的实验基本操作,感受到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直是中考化学的必考题,学生所遇到的分离都是理论分析,而实际到底可不可行却无从知晓。在这个专题的复习中,教师应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综合运用的知识理解,还能巩固分离提纯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准备的实验不要太难,可以从两种物质的分离提纯(如KCl和MnO2的分离、NaCl和KNO3的相关分离等)、到三种物质及以上(如水的净化)的分离提纯。
这样的复习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单纯做题的乏味,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的热爱。如果从应试考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可以用来解决考试试题中的其他探究性题目。
初三的实验设计可以开发经典实验,在复习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计算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时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提供几种盐酸,利用分析天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选择哪种盐酸的具体使用量。学生可以体会到亲手设计化学实验并动手的乐趣,也能轻松地学会如何在实际中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大象牙膏”因其瞬间产生的泡沫如喷泉一样涌出,效果令人惊叹,但其原理也离不开初中化学知识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及溶质质量分数、催化剂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复习到相关知识或在遇到这类题目时穿插这个小实验。
现代学生获取新事物的方式快而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中的流行话题展开探究。2019年春晚魔术师刘谦表演的“魔壶”风靡一时,教师在复习酸的化学性质时也可以设计出类似的魔术,准备一个小塑料壶并装有稀硫酸,在四个烧杯中分别装适量的紫色石蕊、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BaCl2溶液、纯碱溶液(事先不告诉学生这些试剂),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反应物。这样设计能使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开魔术神秘的面纱。
化学实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要潜心研究各地中考题,分析考试题中的实验探究,把握复习方向,示范、引导、培养学生探究方法。为了迎合时代的挑战,化学教师应根据每个专题设计对应的复习方案,有的专题偏理论,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章不适合设计实验;有的专题偏应用,可以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层层递进,达到应用知识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