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曼
(广州市五羊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7-9 年级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然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着实堪忧。往往师生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很弱,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对此,老师们感到很疑惑,学生们也很苦恼。问题出在哪儿,如何解决呢?
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程式化和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有着一套固定流程: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通读全文,标出生字词,课堂上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教师逐段翻译并分析,带领学生理解文意并概括文章主题。每课都是固定套路,老师越教越没劲,学生越学越没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采用串讲模式,力求落实字词,不留死角。学生忙于做笔记,很少独立思考。课下,教师划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强制学生背熟,并布置大量字词解释题和翻译题让学生做,强化记忆。
如此刻板的上课套路,如此机械的学习方式,如此繁重重复的学习任务,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逐渐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想着应付背诵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翻译,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词、句各自作为独立的存在,头脑里没有形成文言文知识体系。能力提不高,成绩不理想,进而又降低了学习兴趣,文言文学习陷入了恶性循环。
要想走出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就要打破教学程式化,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2]针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编排,笔者试将7-9 年级文言文按照题材、文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将依据此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文言文激趣教学。经梳理,部编版新教材文言文按教学题材、内容分类大致划分为:
(1)写人记事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卖油翁》《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写景抒情类:《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3)议论言志类:《诫子书》《<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马说》《鱼我所欲也》。
(4)寓言神话类:《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河中石兽》《愚公移山》《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写人记事类、寓言神话类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白话文课本剧,采用课本剧创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依据课时,教师自行选择是否让学生当堂进行课本剧表演。该教学策略创设了一种活的语境,消除了文言文的陌生化和隔阂感,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准确掌握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有自我独立的理解。如教授《周亚夫军细柳》一课,第一课时让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初步感知文意。第二课时采用“审剧本,改剧本,赏剧本,填剧本”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真将军”周亚夫人物形象。课前招募两个创作团队。团队一搜集整理班上《周亚夫军细柳》的错误翻译情况,根据课文翻译做基础版剧本A,其中包含有代表性的错误译文。课堂上出示剧本A,让学生来找出错误翻译,以此掌握并巩固重点句翻译(尤其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课上,学生十分关注同学作品,仔细比对原文,很快找出了错误,加深了对易错字词的理解记忆。团队二创作高级版剧本B,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氛围渲染,突出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在剧本中设置人物内心独白填空题,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小组活动,当堂填写,并进行推举展示,班内互评。剧本B 创设的情境更生动形象,学生非常关注自我的发现和领悟,正确且深入地理解了文意,揣摩人物心理,充分感知了对比衬托、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囿于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当堂进行课本剧表演,只让他们有感情朗读自己填写的内心独白,短短几句话,他们也能精彩演绎。
创作课本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
针对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展现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再拿着所绘图画,脱离课本面对小组或全班当堂进行讲解,力求准确,追求意境。例如执教《答谢中书书》时,让学生画出文中所描述的山川美景,学生们读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时,感受到了动景之美。绘图完毕当堂展示时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努力想要绘出猿猴攀爬和鸟儿飞行时张大嘴鸣叫时的样子,也画了许多鱼儿蹦出水面时的样子。有少数同学画得不准确,只画了一只鸟、一只猿猴、一条鱼,很快地同学们就提醒他们“乱鸣”是“此起彼伏的叫”,所以不止一只鸟,“竞跃”是“争相跳跃”,所以是许多鱼儿。在绘画并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他们自己就能够准确地记住“乱鸣”“沉鳞”“竞跃”等重难点词的解释,效果远比老师耳提面命要求牢记要好得多。尤其是有学生创造性地绘出了作者望着山川美景,脑海中浮现与谢灵运并肩赏景的画面时,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能与古今之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就被完全展现出来了。通过以画现文激趣法,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整个课堂不再是“要我学”“要我记”,而是“我看到”“我找到”,自然而然变成“我记住”“我感悟”。
背景故事激趣法是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有关作者和作品的逸闻趣事,或相关的影视作品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激趣法适用于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和议论言志类文言文。部分写景抒情类文言文涉及到历史名人,也可用此法。例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为了展现历史文化名人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我给学生讲述了苏轼被贬黄州后“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的趣事,如他发展出烹调的爱好,创造出20 多种菜肴,包括著名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热爱美食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吃过东坡肉的学生更是感觉亲切,历史人物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这时我又念出苏轼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并让学生找寻课文中体现苏轼乐观旷达心境的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并很好地体会了“闲人”的含义和苏轼幽微的心境。又如教《〈论语〉十二章》,用一则“子路受牛”的故事,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孔子身上;教《马说》时,一则“千金市骨”的故事,更让学生对比感悟到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这样激趣,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课堂竞赛激趣法利用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并对优胜组给予奖励。针对稍显枯燥的议论言志类文言文,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2]如在教学《富贵不能淫》时,将班级学生分成8 个小组,每4 人为一个小组,将字词解释、翻译、文意理解分派给8 个小组,利用组内答疑、组间质疑竞争的方式,合作竞争,落实该课相关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相当高,十分享受课堂,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我们日常的文言文教学分课时、分阶段逐步推进,学生们往往缺乏对不同课文、不同阶段整合学习的能力。一考起试来,就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体系,文言文的词句不应是独立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异同比较,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同时注意区别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这时可以采用勾连旧知激趣法,通过回顾旧知、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我会,我行,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应深入日常课堂而不是只在复习备考时出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勾连旧知这种学习方法,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大道之行也》时回顾《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故事性强的《桃花源记》能让学生一下子真切感受到大同社会理想的生活状态,同时又能感受《大道之行也》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又如教学《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一句,让学生勾连《小石潭记》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学生很快说出了“下”的解释:向下。这种激趣法使得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根据学情,寻找出更多更有效地文言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构建趣味文言文教学课堂,让师生共品文言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