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端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漳州 363000)
人文关怀理念是一种关注人、肯定并认可人价值作用的理念,具体是要尊重人、关心人、支持人、激发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切合了教育管理的内涵。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从这方面来说,教育管理需要进行人文关怀。而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等,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得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打造和谐的教育管理工作环境、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1)打造和谐的教育管理工作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元素及工作的目标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如若强制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不但会引发目标对象的逆反心理,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本着自由平等的原则,打破以往僵化的模式,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凸显其独立的人格,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柔性化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以此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教育管理工作氛围,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目标对象主动接受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怀学生所处环境、价值实现等,使学生在感受到来自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关怀,并自觉参与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潜移默化之中便实现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这比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来得更有效果。
(2)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通过关怀环境、关怀教育对象的价值实现、关怀个体差异、关怀教学团队,积极维护教育对象的尊严及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其优良天性,促使教育管理工作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因专业调剂转到一些看似冷门、发展受限的专业,落差之感油然而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关怀个体差异及关怀环境、帮助学生在调剂后的专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容,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3)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是我国开展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保障,而教育管理通过科学地教育及管理,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并关怀学生这一教育目标,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关爱集体、发展创新的良好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潜能,实现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说,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利于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环境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可以影响你,你也可以影响别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教职员工,他们都会受到学校的大环境所影响。学校本身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就非常重要。曾有学者就研究指出:“人文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知识,优秀的人才就是一本书,其经历就是书中的内容,在与人交流对话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散发出所具备的知识气息”。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构建和谐的管理思想意识,无论是管理上,还是工作上,都要以关系和睦,态度和蔼,氛围和煦的宗旨实施校园人文关怀环境的打造,将纯正的校风、和谐的人风、浓郁的学风的呈现在校园里面。具体操作:一是不间断的组织诗词大赛,文艺联欢活动,体育竞赛。二是在校园里面开展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学习园地等活动。三是在校园景观上提升景观的文化功能。在景观元素上,将林下空间打造成为独立幽静的读书场所,林下可以安放一些凳子,并围着树一圈,每棵树下再装置一个驱蚊灯,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植物的种植上可以选用杂交马褂木、水杉和樱花等有着特殊意义的树种,以此体现出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文化内涵。大学学习场所不只限于课堂,还有浓厚的校园环境,环境也可以育人,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还可以开启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灵感。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不但是一种崭新的意识及理念,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需要将人文关怀渗透至教育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并秉承持久化、长期化的态度,持续地探索实践,才能有效发挥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一是在课程设置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在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优化,使课程的内容和大纲设置得更为科学,理论内容及实践内容的比例更均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设置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以此为导向设置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所需的课程,不仅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而且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其差异化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间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对待方式,教学方式方面,可从单纯的知识讲解中跳脱出来,着重传授学习知识的要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三是张扬个性,引导学会自我评价。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分为主动评价和被动评价,长久以来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带来的评价,主动评价往往很少。德国在教学评价中就指出: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该方式是以自我为参照物进行认识的基础,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其本身的意义会大于被动的评价,能够实现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结合教师和同学等外部环境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自我表现的提升和优势潜能的出现,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
在年龄上而言,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及转变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储备,但是心理上依然还不够成熟,较为脆弱。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面临身处异地,缺少了家庭带来的温暖,希望得到关怀。另一方面他们进入大学后会面对人际关系的交往、新旧观念冲突、情感上的困惑、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他们的心理上会发生各种冲突,形成各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慌不安、压抑焦躁、孤独、失落、抑郁失落、紧张无助等不良情绪,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胸闷头痛等行为反应和躯体化病症,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状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公正、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去关心体贴学生,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感化学生的过程,达到以意育行,让他们从心理上毫无保留的接受教师,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教师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关怀,进而实行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误区的纠正。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及时排忧外,还可以利用线上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通过网络,学校板报栏,横幅标语,向大学生宣传心理有关方面的知识,实现正能量的传播,夯实他们的心理防线。同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了解学生的需求,尽最大努力的进行人文关怀,做到“精准联络、精准治疗、精准扶贫”,尤其是一些面临毕业、就业的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被打乱,面对就业的压力,心理咨询过程中应给予他们就业的指导,排解就业中遇到的困惑,以此疏导心理上的压力及不良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微信公众、QQ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学校应通过这些社交媒体进行专业、细致的关怀辅导,经常通过这些社交媒体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心理问题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及时的回复,避免学生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可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需要借助心理专业知识去化解,另一方面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心体贴学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同时,更得到一份学校带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