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华 孔海龙 杨国庆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查阅文献、积极参加课外和课内讨论,课后撰写分析报告来完成对相关的概念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在1870 年率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显著,并且成为哈佛法学院的教学特色。接着哈佛医学院也引进案例教学,同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继法学院开展案例教学51 年后,哈佛商学院于1921 年正式采用案例法教学。经过其完善推广,案例教学法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此,案例教学被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中。[2]
国家为了大力推动高素质农林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农业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植物保护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农业生产中有效综合防控有害生物的植物保护人才。植物保护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病害、虫害、草害及药害以确保农业稳产、丰产、增收,需要具有有害生物识别鉴定技术、了解有害生物的生物习性,研发和应用防治技术等。同时,植物保护学科具有很大的综合性。植保人才不仅要掌握植保专业本身的病虫草药等专业知识,还要了解作物栽培、育种、微生物、植物、生态及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不仅具有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还要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具有独立的分析能力、创新和创造力,能创造性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护相关问题。[3]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传授知识结构系统的优点,但是却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容易形成知识罗列;教与学脱节,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仅仅是忙于记笔记;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主要取决于期末成绩的高低,这导致善于记忆的学生取得高分,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推理分析能力缺乏。这与植物保护专业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从事与植物保护相关各项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农业变成了纸上谈兵,农林人才质量差,这对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危险的。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是一场教育革命,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改变了师生的关系和教学成效。[4]案例教学已有148 年的历史,而案例教学在中国发展才有不到30 年的历史。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特别是MBA 教育的蓬勃兴起,案例教学在中国逐步推广。为了更好的发挥真实案例的教学效果,一些大学和部分商学院参考国外案例教学方法,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编写本土案例。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案例库的案例数目在全国院校中领先。现有案例超过1 万个,其中自编案例超过800 个。案例教材不断出版,在图书馆可查阅到各种案例著作。[1,4]各种类型的管理教育机构,如长江商学院、培训公司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模式。
然而,植物保护专业案例教学起步很晚,关于植保教学案例的书籍非常少。即使已经出版的书籍所涉及的案例比较少,不能涵盖教学章节,不能满足开展系统案例教学课程的要求。[5-6]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案例教学工作急需系统开展。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为案例教学的案例收集、筛选、编写、教师培训以及案例教学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可执行的建议。
案例素材来源要广泛,尽量涵盖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案例收集就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可以发动各方力量,如经常深入农场和农户进行科技服务的专业教师、各地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种田大户、农户、生源地在农村的植保专业的大学生收集田间发生的病虫害实例。此外,学院可以建立小型大学生实习农场。从种到收的整个生长季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从栽培、除草、病虫害防控都由学生自己全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学生主人翁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收集案例提供了基础。建立大学生病虫害防控诊所,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话、微信、QQ 等方式接诊田间作物发生的疑难杂症。这如同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也是给学生提供案例学习的机会。通过记录田间病历,为案例库的建设提供素材。
选择教学案例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案例的真实性是案例教学编写的首要条件。不能随意杜撰案例,确保每个案例在生产中真实发生。实事求是描述田间案例发生的详细情况,如果有照片、录像等辅助材料支撑更佳。不能夸大其词或者篡改,更不要加入主观评判。第二,案例选择带有很强的目的性。[7]为了满足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要对前期收集的案例材料进行筛选。第三,案例具有典型性。选择的案例是为了帮助阐明和理解重要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如为了使同学深入了解小麦吸浆虫的习性及生态环境对其种群基数的影响,引入江苏农场的小麦减产案例(2018 年,江苏某农场小麦收获期发现30%麦穗有瘪粒现象,显著影响了小麦收成。是吸浆虫为害、药害还是气候造成?急需找出为害原因以避免下一年小麦生产出现同样情况。)这样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进入案例情境中,担任问题解决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阐述问题的能力。[8-9]第四,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培养目标,选择难度合适的案例。太简单,没有挑战,学生容易完成,达不到训练其思维和推理的人才培养目的;太难,学生有畏难情绪,完成度不高,影响学生士气和教学效果。第五,案例编写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要持续更新。根据田间耕种模式、作物格局、气候、病虫害防控策略等的变化不断更新案例库,才能保证案例的与时俱进。根据以上的案例编写原则,案例筛选和编写工作不应该由某个专业课老师来完成,应该由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成立案例编写小组来统筹完成该工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同教师因为个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个人实践经验积累程度不同、教师的执教资历不同,会导致不同班级获得的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案例教学的优点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从案例库中挑选成熟的案例,减少了教师之间由于经验和水平所带来的授课效果的巨大差异。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培训也同样必不可少。[10]在传统教学方式里,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导致不愿意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案例教学则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熟悉案例、引导课堂讨论探究方向、归纳总结、反思。如果把课堂比作电影的拍摄现场,教师就如导演,学生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在哈佛大学,学生的发言时间占总课堂时间的80%以上。教师会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尽量多的同学发言。案例教学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针对不同方案和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创造性的观点和方案。教师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负责营造一种开放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掌控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捕捉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当辩论偏离教学主题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将辩论引回到讨论主题。教师要做画龙点睛的课堂讨论后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年年如此、缺乏变化,而是对老师的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必须具有驾驭现场的能力。因此,负责该课程群的教师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统一上课思路和熟练上课流程。培训的方式可以发挥教师团队传帮带的传统。本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年轻教师讲课,老教师点评;老教师讲课,年轻教师观摩等,都收获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前的准备不应该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该是团队讨论和敲订方案的集体活动,达成统一共识,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年轻教师必须要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亲自目睹病虫害的发生,才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游刃有余。
案例教学需要对学生发言情况、发言讨论水平、课后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打分和汇总。如果教师单枪匹马开展研究性教学,就会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大上升。任课教师一个人无法从容应付,无法对过程的系统评价和动态跟踪。如果过程把控不严,就会导致有些同学蒙混过关,造成评价的不客观、不公正。因此需要助教的参与。研究生助教制度起源于哈佛大学。[11]这种制度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补充教师队伍,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被世界很多大学学习和改进,已经在研究生素质培养和提升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推出研究生助教的鼓励政策,发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助与学的双赢。
2015 年,全美排名前20 的大学中(康奈尔大学除外),60%的课程为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0 人。[12]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人数变少,最核心的是课程教学模式的全新改变,进而导致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案例教学看重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班级规模大就会导致一些同学失去表达机会,从而导致过程评分的不公平。小班化教学的最大成效应该是对解决问题能力和观点逻辑表达能力的真正培养。
21 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国际上人才培养模式都是解决问题型的创新人才时,我们还在比拼学生的记忆力和对旧知识的重复中,对科技的发展、原创性产品的研发将是很大的阻碍。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丰产增收和粮食安全是任何经济发展的保障。植保人才恰恰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务必切实开展举世公认效果优异的案例教学法,为国家培养真正能推进农业发展的植保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