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11 02:13:06徐泽瑞谢世杰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受访者问卷大学

方 艳 徐泽瑞 谢世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则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高校是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训练的最重要平台,大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但在大学生中“混”日子,上课玩手机、睡觉、考试挂科等现象并不鲜见,这些与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现状如何?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1 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TPB 模型

Icek Ajzen在1985 年提出了计划行为概念,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计划行为理论所出发的角度是信息加工、它是以期望价值理论作为出发点来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1]该理论自提出后,被广泛用于分析人的行为决策,本课题组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行为属于其个人行为决策的范围,故基于TPB即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本次研究调查对象的特征与行为特点,设计、构建了新时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影响因素TPB模型,从三个方面即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B)、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N)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进行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2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探究

2.1 调查说明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基于构建的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TPB 模型制作了调查问卷。共计发放纸质问卷1500 份,回收1446 份,其中有效问卷1345 份;通过网络发放问卷1011 份,回收1011 份,其中有效问卷978 份,有效率分别为93.01%和96.74%。

2.2 问卷设计说明及结果分析

2.2.1 目前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

根据Fishbei 和Ajze 提出的态度期望价值理论,受访者表现出了众多有关行为可能出现结果的信念,即行为信念。而行为态度,是指受访者对有关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生活中,即指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学专业大多与自身的兴趣爱好相匹配,即意味着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自我驱动型的学习者,而在与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后我们发现,这些认为目前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受访者都表示,在选择专业时,就是遵循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自发地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努力,表现在学习生活中,也会更有目标和动力。但是仍然近有41%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无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在选择专业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专业的选择比较随机,或是家长的建议甚至要求,或是听从了亲友的建议,自己对专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2.2.2 过去的学习行为

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经历和态度将对会未来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中能获得比较积极的感受,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则可能更加偏好此类的行为习惯,反之亦然。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会将中小学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保留并坚持使用,反之亦然。我们也发现,很多受访者反馈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偷懒、懈怠、迷茫等情况,相较于初、高中,大学的自主时间多,压力相对小很多,来自老师、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少,虽然大学也开设了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入学教育中有专门的讲座指导,但许多受访者仍表示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2.2.3 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所包含的方面很多,例如人的性别、年龄、智力、家庭、经验等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意向,有研究证实了个人背景与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关系。[2]本研究从受访者所处年级、性别、生源来源等不同方面探究个人背景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年级的受访者每天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大多在1-2 小时,但是有接近30%的大四的受访者每天自主学习时间在3 小时以上,而大一和大二的受访者每天自主学习3 小时以上的则相对较少。其中,大二年级的受访者有30%每天自主学习时间少于1 小时。以上,我们发现,不同的个人背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意向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素质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对自主学习的不同态度。

2.2.4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对个人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在大学阶段能否成功达成发展目标的自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发展兴趣爱好、掌握升学所需基础知识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但也有很多受访者对未来还很迷茫,自我效能感低,容易产生信心不足的情况,无法获得较高成就感,对自主学习行为意愿较弱。

2.2.5 重要他人产生的影响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在其言论、行为、态度等方面对个体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或人群,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意愿的探究中,本研究组认为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于同学、老师、室友、其他亲朋好友。

调查数据发现,受访者大多偏好自己一个人独立学习,少部分愿意和几个伙伴一起学习、交流,较少的受访者希望和班级同学们集体学习。原因是集体学习容易讲话分心,浪费时间,也会因别人想法而困扰。但也有受访者表示受到室友喜欢学习的影响,也会经常去图书馆。

2.2.6 学校环境与氛围

学风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学习精力投入,他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课余生活的安排会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安排;其他如考试制度不健全,实验室预约紧张,器材资源紧缺等因素也极其容易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对学校图书馆评价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书籍丰富度尚可,学习氛围尚可,对学习较有帮助“。却也仍有少部分受访者不满意。

2.2.7 对未来的规划

大部分受访者有较清晰阶段规划,但仍有部分受访者没有规划,而有规划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筛选出有规划的学生,分析他们其他回答,却发现他们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访谈发现,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综合能力提升上,对大学阶段主要发展目标定位也较高,希望能掌握一技之长、掌握社会职业技能、通过阅读等提高自身素质等。而这样的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将与表面型动机形成鲜明对比,有效提高学习效能感,降低学习倦怠的可能性。

3 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基于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TPB 模型,我们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不同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了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与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高校与大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去有效解决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调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高校与大学生可从自身兴趣、他人影响、学校氛围和资源与对未来规划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更加灵活而有效的策略方法。例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尽早、尽快、尽实地规划好大学学习生活,明确目标,并未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也可开设兴趣挖掘和提升双创能力的相关校本课程,积极推动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实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取大类招生的办法,是大学生能在全面了解专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发展兴趣和特长,选择大类中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丰富大学生活,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文、体、科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软硬件条件,为广大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受访者问卷大学
今天,你休闲了吗?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