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1-08 14:54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办学育人

李 昕 陈 宇 王 鹏 张 彧

(大连工业大学南安普顿国际学院 辽宁·大连 116034)

1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以“全方位育人”理念开设思政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合作办学独特的中外文化、价值观共存的背景下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的国际化氛围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和崇拜,他们的价值观可能产生偏移,信仰会被动摇、原有的文化自信变得不坚定。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充分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必须保证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主导权,以“全方位育人”理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教职工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

(1)多元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化的办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中国本土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师授课,然而,这也让学生处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存的环境中。在这种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冲击下,使得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很难辨别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加大。如何能在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下,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思政课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思政课设置难度。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与普通专业有很大差异。为了强化英语,学校在低年级阶段,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学时、学分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还要开设专业课程,导致思政课设置难度增加。此外,由于外语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基本以外方为主,需要兼顾外方学校的时间节点和进程安排,导致中方设置的思政和体育等课程不能贯穿整个学年或学期,而只能见缝插针,因此,思政课的合理设置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3)学生对思政课学习驱动力较弱。合作办学的学生,前两年承受着巨大的语言学习压力,不过语言关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语言学习,在学好语言的同时,还要兼顾专业课的学习,适应外方的授课模式。外方课程的难度、作业量和考核难度都高于国内同类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和精力投入,学生对思政课学习驱动力明显不足。

(4)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国外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与我国多数学校以课堂灌输和死记硬背考试为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同,合作办学环境中,外方课程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在做中学、过程性评价等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外双方课程的不同,学生对外方授课模式认同度更高,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较为排斥。因此,国外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使合作办学的思政课教学难度远高于非合作办学。

3 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体系

3.1 建立全员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各类教师都应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领导带头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思政课和党课,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没有外方教师的参与就谈不上实现全员育人,而在他们的聘用合同中,明确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得谈论政治和宗教等敏感话题,思政课程又带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需要探索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得到外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参与其中。同时,要在中外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管理制度的形式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从另一个层面讲,我党要求合作办学党组织最大限度团结凝聚外籍教师和管理人员,引导他们知华爱华友华,外方教师参与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学校的建设。

3.2 形成性评价覆盖全过程

国外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因此,外方的评价环节比较注重形成性评价,更倾向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测评学生各方面表现,最后综合多方面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课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该积极借鉴外方大学课程考核方式,完善中方课程。

对于多数课程而言,考核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应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应体现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营造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自由和民主的良好氛围。因此,课程中应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环节。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应该更突出教学实效,那就是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持续存在的,没有课上课下之分,科学的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不能仅评价知识的掌握,而应该具有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不能仅评价课业的学习,同时应该覆盖全过程,设计完整的考核体系,合理安排时间,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依托全过程评价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

3.3 设计课外实践考核方案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环境中,学生处在多元文化交汇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学生受外方先进教学资源和外籍教师的认可,无形中弱化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熏陶和养成、培养民族自豪感,讲好中国故事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加入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将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的实践考核方案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文化,在设计实践主题时充分考虑到这种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内容,结合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外合作办学特殊性、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时间,给予学生的完成时间最好是整个学期,甚至跨越假期,以保证完成质量。

3.4 实现日常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思政课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起点,其过程是一个观念渗透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出课程的引领,因此,思政课程的学业评价应充分体现对知行合一的评价,仅对理论或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只能说是考试,而称不上学业评价。

如果能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思政课程学业评价体系,将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由于日常行为考核涉及方方面面,如何规定考核内容、权重分配,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站在思政课程的角度,另一方面要结合学院、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日常行为考核中可以涉及学风、集体意识、文明礼仪、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其中法律法规应该作为否决项,出现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情况时,日常行为考核成绩应该为零分。

4 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肩负着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更具有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和高尚品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思政课正处于一个探索和成长时期,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如何利用好思政课这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