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泽 周阳杰 邱翠林
([1]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科研处 福建·福州 350122)
国家创新的实施主体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其重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科研创新人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更大、结构更合理、素质更高的人才队伍。[1]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由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是指研究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技术和科学思维方法,善于发现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系统、综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成熟的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形成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品质。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不能独立或单一地进行培养。同时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结合其研究领域的特点,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中,通过一系列系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实践,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服务。
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存在参与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活动热情不高的现象。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认识到科研创新活动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相较于由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形成对问题的分析与见解,研究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导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主动思考,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缺乏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方法认识不足,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对前人研究的总结重复,进而很难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撰写出有创新价值的科研论文。
造成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淡漠的原因很多。首先,攻读硕士学位更倾向于以毕业获取学历学位为导向,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中缺乏通过提高自身科研创新水平为途径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其次,由于缺乏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深入研究,对于所学专业认识缺乏兴趣,探索专业未知领域的能力或意愿不足。第三,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学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跨学科门类,不仅仅要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医药卫生领域的内容,这都对该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易导致在跨学科的各领域中都无法深入研究,无法做到精专,自然缺乏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导师和科研团队、硬件平台、科研经费和科研氛围等。[2]部分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时会出现“重立项,轻成果”的现象,即在申报课题初期表现较为积极主动,项目获得立项后,对于后期的继续研究失去了责任意识,缺乏可持续性,不重视研究的最终成果质量。第一是因为在课题研究中没有形成过程考核,对于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质量监督不足;第二是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较为缺乏,未形成创新知识体系,导师和科研管理者没有对研究生的科研意识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引导不足。第三,创新意味着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创新动力不足。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的初步认识,能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考与创新。但是部分研究生对于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了解和利用不多,缺少外文文献检索的总体认知,缺乏总结归纳、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条理性和逻辑性不理想,对于其他学者的观点与理论也只是简略地枚举,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对以上所述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一是大多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习惯于依赖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锻炼,并且受专业学科的影响,知识结构不够完善。[3]二是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教学时,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对文献资料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专业培养过程中未形成定期汇报相关研究领域文献进展的习惯。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4]虽然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但科研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缺乏明确、完整的管理和规定,缺乏有效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不足。同时,研究生奖助体系不够完善,主要是根据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为考核指标,科研创新的考核指标缺失。
从科研活动的视角来看,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应用外语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九个方面,并且各类专业、各类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都不尽相同。[5]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将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
3.1.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善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此能力能够充分体现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敏感性。所谓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指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他研究者在研究内容上的空白或不足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优劣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围绕提出的新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学是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卫生事业和药学等专业知识,研究过程中容易出现新事物、新问题,这就要求研究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撑。
3.1.2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对所研究的事物能够做到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或者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判断或推理事物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合理和正确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以及对文献资料的筛选和分析都需要逻辑思维,它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是衡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3.1.3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目前已有的研究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与理解,提出全新的观点、理论或创造出新的物质成果,它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共同组成了研究者的创新能力。理论创新是指对已有研究观点与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并结合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与提出解决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将观点与理论进行升华。实践创新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指导实践方向,以期创造出新的实践成果。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必须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跨学科领域中有所挖掘,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去佐证,为更多科研创新成果的产生提供支撑。
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以及各个专业的特点而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以指导教育、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6]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专业类型属于学术型,涵盖了社会科学、管理学和药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生需要涉猎的研究范围较广。因此,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补充学习本科时期未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并掌握科研基本规律和科研方法;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熟练掌握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快速筛选的方法;掌握课题从申报、立项、开题、调查到结题的整个流程与其中所涉及的方法;能够自行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具备为科研创新而奋斗的精神。
3.3.1 课程设计
从教育角度来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种教育行为,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课程体系结构的影响。[7]目前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除了管理学专题、药事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外,应该开设与本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课或选修课,让研究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更深入、广泛、系统地学习并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二应该多设置关于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选修课;第三,应该将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学科动态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一些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增强科研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第四,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提高其创新能力,应该开设有关科研创新、研究工具进展等契合社会热点的专题讲座等。
3.3.2 强化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除了客观的培养体系外,硕导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负责制对学生的科研思路成型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8]首先导师自身在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需要完全符合规定要求,坚持自身研究方向且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其次,导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布置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不定期进行学习心得与研究方法的交流讨论,将自身的课题资源与学生分享,给予学生参与学术会议的学习机会,以此让研究生体验科研氛围,拓宽科研视野,逐渐掌握专业学术研究动态。最后,应注重多种能力交叉、系统培养,包括文献收集整理、团队协作、交流表达和论文撰写等。组建导师团队合作指导模式,并严格执行过程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指导学生科研创新。
3.3.3 文献收集及阅读
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是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这是科研创新的前提条件。通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够积累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为开展科研活动夯实基础。文献收集与阅读应分为文献检索、文献阅读与汇报分享三个部分。[9]采取定期汇报和课题申报汇报相结合的形式,以汇报分享为目标导向,促进学生开展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最终实现从文献汇报中获取前沿动态,把握创新方向和掌握创新方法。
3.3.4 调查研究
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践出真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还需要提高调查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对调查研究的指导,而调查研究则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鼓励导师团队以课题调研为主体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生还可自行组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调查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另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寒暑期时间,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3.3.5 参与课题及文章撰写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鼓励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存在于研究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过程考核、结题答辩等的各个过程中。[10]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或自行课题立项,在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课题的申报、开题和结题等具体环节中,同时课题项目也引导学生专注研究某一专业领域,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体系,对其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还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从课题经费资助、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与药事管理专业研究生属于学术型研究生,能够表现其科研成果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科研论文选题的创新点、难点以及论文的写作水平。论文是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应严格把关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包括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过程考核制度,以目标管理为抓手,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一套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注重对考试、考核、教学、课题参与等科研能力培养的管理,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促进作用,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