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坤 李正杨 周 运
(重庆市两江巴蜀初级中学校)
从建校至今,学校教务处以“小、灵、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为指导,初步探索“教务工作精准化管理”建设途径;充分发挥教务处“指导、服务、督查、创新”的功能,强化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树立教师的责任意识,稳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建设“教务工作精准化管理”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1.精准化管理教师教学常规工作。
2.精准化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技能。
3.精准化组织教师职业培训。
1.抓准课堂教学实情——常态录播课
我校在智慧校园的条件下,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使用,进一步设立了教研窗口下的“常态录播课”展示交流平台。教务处制定了“常态录播课”公开制度,目的是抓准课堂教学实情,指导教师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集思广益拓展教学思维。目前,我校“常态录播课”展示交流平台上共储存6536份课堂实录,公开发布229份供老师相互交流研讨,点播量高达422次。我们期待利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条件让“灵动课堂”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2.抓准课程建设与管理——六级特色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教务处积极贯彻学校六级课程的要求,组织开设了13个社团课程,参与度高达100%。社团课开设以来,很快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我校“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组织开展了订单化教学、培优课,全体学生参与,针对自身优劣查优补缺,将“小班生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升了特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
3.抓准教研团队的建设——三级教研模式
(1) 拓展教研活动的形式。教研活动多元化,实行“三级集体教研活动”模式。一级,校内教研活动;二级,兄弟学校联合教研活动;三级,区级教研活动。教务处先后组织承办了巴蜀集团下兄弟学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两江新区历史、地理等学科教研活动,重庆市政治学科交流研讨活动。新颖独特的教研活动形式促进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规模更大、格局更高的集体教研活动中,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 加强教研团队的建设。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落实“老带新”的传帮带工程。在教研组长的辅助下,对学校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梳理,筹备师徒结对工作,共形成了11对师徒。如,数学组成立了蜀江智学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学校新教师成长做出有效贡献,为各个学科新教师培养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校优秀教研团队数目达13个,充分发挥着集体智慧的力量。
4.抓准教务核心理念——服务准时到位
我们力争做到:课表制定和变更准时到位、课时的统计和核算准时到位。我们确保:教材教辅的发放和试卷资料分类存档准时到位,为第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的硬件保障。
1.精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
(1) 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以“灵动课堂”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举行了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评比活动参与面广、评比标准精细化、评比成果多样化。
(2) 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以“灵动课堂”教学思想为指导,夯实教师基本功,促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举行全校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暨现场教学技能评比”活动,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
2.精准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推论文促课题
(1) 积极推动教师论文创作。先后动员老师们参加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关于撰写2019年学术论文活动、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优秀基础教育著述评选活动等。地理学科秦源老师撰写的论文《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地理课堂互动教学的一般策略---以海陆分布为例》荣获一等奖,历史学科舒全涛老师撰写的专著《巴渝文化探究》广受好评。“小、灵、准教研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大赛正在面向全校教职工展开。
(2) 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是老师们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的高水平呈现形式,对提升科研水平有着最有效最直接的影响。现在,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相关课题《学科整合教育促进青春期青少年性健康的实践探索》正在积极申报中,校级课题研究《促进初中“小、灵、准”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发展的策略研究》正在有序推进。
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地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教务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和效能。针对不同学科,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学术年会、中考复习研讨会、优质课观摩等培训活动,老师们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