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刚
(重庆外国语学校)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与结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先进的学校文化不仅是激扬人志、凝聚人心、培育人才的重要精神基础,而且是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源动力和强大内驱力。
重庆外国语学校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的全国首批创办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近年,学校梳理了五十多年来的办学实践和经验,确立了“建设高品位、高品质、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在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和课程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两个维度印证了“以学校文化力提升办学竞争力”是必要可行的。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具辨识度的特征。精神文化不能打造,打造的文化空有其形。精神文化只能传承和创新,从办学的历史中去寻根,从发展的现实中去挖掘,从师生的愿景中去倾听。
重庆外国语学校建校之初,国家对外国语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改革开放时,教育部提出外国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院校培养外语水平较高、一般文化知识较好的学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以及通晓外语的专门人才打好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又明确指出“外国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打好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才需求为使命,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价值的冷静思考,始终恪守着中华民族现代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不断加强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借鉴,逐步确立“以世界眼光办现代学校”的发展思路,形成“以人为本、中西兼容、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和“外语特长、文理兼优、多元文化、国际接轨”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逐步构建起以“中国灵魂、世界眼光”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
先进的精神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它决定着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的定位和走向。重庆外国语学校办学目标中的“高品位”,即“重庆一流、全国知名、世界有名的中华名校”正是在传承和创新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顶层设计,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会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并且强化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最生动、最根本、最深层次的部分。重庆外国语学校办学目标中的“高品质”,即“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有活力、有实力、有潜力的好学校”。学校的特色、活力、实力和潜力都有赖于课程及课程文化的构建,课程文化的品质决定着育人效果的品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信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我国的办学历史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然是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必然具有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等八大素养。学校教育高品质的内在表现,必然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每一个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014年,重庆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被市教委评定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重点项目。我们通过研究与实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50多年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思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专题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基本策略,以组织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评价、经费保障、网络建设为主要抓手,以课程整合、课型重建、课程分级、首席教师制、精品课程建设、社团活动课程化、一生一课表、综合素质评价为创新点,以综合分层教学、学科分层走班、学科模块走班、学科兴趣走班、社团兴趣走班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拟定《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体系》《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外国语学校特色的与培养既有核心素养,又有个性特长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将重外课程体系命名为“融智课程+体系”。“融智”之“融”包括三层含义,融汇、融合、融通。“融汇”的基本意思在于“汇合”“汇集”,多种成分、多种文化、多种课程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多元统一”的整体。“融合”本意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这里是指将多种要素、多元文化、多级层次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成新的课程体系。“融通”指多种课程、多种文化、多种要素相互贯通,相互协和,相互支持,在核心要素和基本精神上达成“一致”,形成形式品类多样,本质精神“整一”的系统性的整体。“融智”之“智”包含智力,智能,智慧三层含义,。智力的基本内涵是“才智与勇力”。《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班彪《王命论》:“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智能的基本意思是“智谋与才能”。《管子·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智慧的基本意思是“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嵇康《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与智力和智能不同,智力与智能是“形而下谓之器”, 智慧则是“形而上谓之道”。“融智课程+”之“+”的基本内涵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系统,除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之外,还有个性化课程;必修课程、必选课程之外,还有自选课程和自修课程;学科类课程之外,还有社团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之外,还有隐性课程。其中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课程、必选课程、学科类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针对“核心素养”而开设的,是为“融智课程”;个性化课程、自选课程、自修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文化节(外语节、体艺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各类隐性课程等则主要是针对“个性特长”而开设的,是为“+课程”。
我们将重外课程体系编码为“14882064300”。其中的“1”是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为核心理念;“4”是以“培养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第一个“8”是以“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等八大素养为核心素养;第二个“8”是将所有高中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艺术、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技术与综合实践、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八大领域;“20”是整个高中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心理、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外语(含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20门学科;“64”指20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构成的64个课程序列;“300”指高中所有课程,包括300个以上的课程模块或专题。
“融智+”课程体系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其所呈现的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点,正是重庆外国语学校民主开放、兼容并包的课程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希望学生收获的不止是一张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更是和谐的身心、高尚的品质、厚博的知识、国际的视野,而这些将成为他们成就事业、享受幸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础。
总之,学校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决定学校课程体系亦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过程,构建与完善“融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