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忿連”*

2020-01-08 03:17蘇建洲
简帛 2020年1期

蘇建洲

關鍵詞:《尊德義》 《武王踐阼》 漢鏡鏡銘 《周馴》 忿連

《上博七·武王踐阼》簡9“枳(枝—杖)銘唯曰:‘惡危=(危?危)於忿連。’”簡文“忿連”,《大戴禮記》作“忿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認爲“忿連”與《郭店·尊德義》簡1“忿”有關,並引用陳劍先生《尊德義釋文注釋》(未刊稿)云:

《楚辭·九章·懷沙》:“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强。”以“連”與“忿”對舉,、連讀音相近,表示的應是同一個詞。王逸注:“懲,止也。忿,恨也。《史記》連作違。”王念孫《讀書雜志·餘編下》以爲“連”字當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違”,“違”有“恨”意,其例見於《詩》《書》。結合簡文來看,王説恐不確。古“連”聲字可與“列”聲字、“厲”聲字相通……“列”聲字也可與“戾”聲字相通(《會典》537頁“戾與冽”“悷與”條),故《懷沙》“連”字與簡文“”字可讀爲“戾”。

據此將“忿連”讀爲“忿戾”。①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576#_edn8;又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61頁注23。此説得到不少研究者贊同。後來陳劍先生撰寫漢代鏡銘論文時看法又有所改變,“君行有日”鏡鏡銘云“思(簡)忿”;相似文例的鏡銘云“思闌忿”,“忿”或作“闌忿”,“”“闌”是音近相通的關係。陳先生指出“忿”“闌忿”當與“忿連”“忿”有關,他説:

除了上面這些例證外,《周馴》還有一條材料也當與“忿連”等有關。簡162-163云:

今如能灋桓公之順(訓),去還忿,用賢佐,聽諫而毋復(覆)【一六二】過,則而【國】雖小區區,其何患於不逢(豐)侈?③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39頁。

對於“還忿”,整理者注釋爲:“‘還忿’,積怨。《方言》卷十三:‘還,積也。’”④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第139頁注一一。王挺斌先生則認爲“還忿”其實讀爲“悁忿”更佳。他指出:

“還”“悁”所從聲系可通。①原注: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46頁。“悁”字本有“忿”義,《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獨便悁而懷毒兮,愁鬱鬱之焉極。”洪興祖補注:“悁,忿也。”《韓非子·亡徵》:“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後者,可亡也。”杜牧《上池州李使君書》:“足下氣俊,胸臆間不以悁忿是非貯之,邪氣不能浸。”“悁”“忿”近義,所以二字前後位置可以互换,“悁忿”亦可作“忿悁”,如《戰國策·趙策二》:“秦雖僻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後漢書·竇融傳》:“忿悁之間,改節易圖,君臣分争,上下接兵。”值得注意的是,《鶡冠子》卷下有句“故曹子去忿悁之心,立終身之功”以及《戰國策》“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正可與上引《周馴》簡文合觀。②王挺斌:《讀北大簡零拾》,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2015年11月24日,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1124181249067386562/20151124181249067386562_.html。

諸家説法參見單育辰先生所作的集釋。②單育辰:《郭店〈尊德義〉〈成之聞之〉〈六德〉三篇整理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20—23頁。筆者贊同釋爲“濩”。李零先生指出此字“從照片看似是‘濩’字的省體,這裏讀爲‘去’(“去”是溪母魚部字,“濩”是匣母鐸部字,讀音相近)”。③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41頁。張新俊先生贊同此説,並進一步分析説:

所從的“十”形,也許可以看作是“又”之變體。如郭店簡中的“尃”字,一般寫作:

或者寫作:其説甚是。④張新俊:《夕陽坡楚簡中的“越濩君”新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7—97頁。“△”的“又”旁寫作“十”字形,且與羽翼形筆畫相連,確實容易被忽略。清華八《虞夏殷周之治》簡2商之樂“”應即文獻之“韶濩”,又作“韶護、韶頀”,石小力先生指出簡文“”應爲“蒦”字之譌。⑤石小力:《清華簡〈虞夏殷周之治〉與上古禮樂制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58—60頁。趙平安先生認爲“”疑爲“隻”之譌。⑥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下册第163頁。二説均可從。“濩”作,“隹”旁應該是的“隻”旁的進一步省簡。值得注意的是,李零先生將“濩”讀爲“去”,簡文作“去忿”正與《周馴》“去還忿”相合,應該不是偶然的。《吕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説苑·權謀》作“吁而不吟”。⑦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1997年第2次印刷,第826頁。而“獲/濩”與“污”讀音極近,關係密切。⑧參陳劍:《幾種漢代鏡銘補説》。如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用“濩”爲“汙”。《雜占之三》1上“(築)郭池濩(汙)”;《宜忌》5上“(鑿)濩(汙)浴(谷)”。①此兩例“濩”讀爲“污”參看范常喜:《馬王堆簡帛古文遺迹述議(二)》,簡帛網2007年9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22。又范常喜:《簡帛探微》,中西書局2016年,第151—152頁。又醫簡《天下至道談》簡30“尺扜”即“尺蠖”。據此,“濩”是有讀爲“去”的可能。②王凱博先生則認爲“濩”應讀作同聲符的“護”,“護”應該是防禁、阻止一類的意思。參見氏著:《出土文獻資料疑義探研》第241—249頁。這也可以反過來證明“還忿”確實與“忿連”“忿”“簡忿”“闌忿”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