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璽“公”字的地域特徵及相關問題補説*

2020-01-08 03:17
简帛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文朱文文字

肖 毅 屈 彤

關鍵詞:古璽 公 地域性

古璽文字是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材料。由於存在地域差異,古璽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這種地域色彩在文字上表現得尤爲突出。古璽文字地域特徵的研究,對古璽的分域和辨僞起着重要作用。

古璽中常見“公”字,前人已注意到此字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古璽文字研究》曾對此作過總結:

爲了更細緻地分析“公”字的地域特徵,我們對《璽彙》(引用書籍簡稱表見文末。下文只有數字編號的古璽皆出自此書)、《彙考》和一些新出印譜中著録的帶有“公”字的古璽做了統計分析。

《璽彙》中含“公”和從“公”之字的古璽(不含有形體省簡的合文)共123方(其中3554包含“公”和“”兩個字)。《彙考》中含“公”字的(不含有形體省簡的合文,不含陶文,不含《璽彙》中已著録者)共46方。此外還有《盛世璽印録》《盛世璽印録·續壹》和《戎壹軒藏三晉古璽》中含“公”字的古璽共6方。

以上175方古璽中,5085~5093爲單字璽,國别不易判斷(詳後);5558國别有争議;3890疑爲僞品(詳後);《彙考》198頁的“公行”國别不詳。其餘163方古璽中,齊璽6方(7字)、楚璽7方、晉璽59方,燕璽91方。②齊璽:0266、3676、3554、5643和《彙考》296頁2例。楚璽:0264、5517、5560、5601、5674、3911、3679。晉璽:1069、2212、3097、3412、3855、3858、3865、3875、3881、3888、3889、3927、3928、4053~4056、4068、4069、4759、4827~4839、5585,《彙考》111頁2例、112頁3例、138頁1例、295頁4例、297頁1例、305頁2例、306頁2例、307頁1例、308頁3例、319頁1例,《盛世》085、098,《續一》055、《戎》001、014。燕璽:《璽彙》0190、2402、3841~3854、3856、3857、3859~3864、3866~3874、3876、3878~3880、3882~3887、3891~3895、3897~3906、3908~3910、3913、3919、3926、5554、5591、5688,《彙考》297頁3例、304頁4例、305頁7例、306頁4例、307頁4例、308頁1例,《續一》070。

四系的“公”字形體可以按下部封閉筆劃的形狀、上部“八”形以及上下兩部分的位置關係進行分類。其中下部封閉筆劃按形狀可以分爲“○”“□”“▽”“e”“⊙”“”等六類③爲了行文方便,我們用與字形相近的符號替代這個形體。此處的e代表這類封閉筆劃下部有突出筆劃的字形,⊙代表封閉筆劃中有飾筆的一類字形,如、、等。;“八”形可以分爲連成一筆的“∧”、兩邊作直筆的“”、向外彎曲的弧筆“”、向内彎曲的弧筆“ ”和折筆“”五類;位置關係可分爲“上下”“左右”“交叉”三類,“上下”是指“八”形和封閉筆劃具有明顯的上下關係,以圖表示即“”;“左右”指封閉筆劃處於“八”形之中,且與“八”形不交叉,以圖表示即“”,其餘爲交叉關係。分類統計後得到下表:

表1 ①表中的下標表示屬於該類的璽印在《璽彙》或其他印譜中的編號,限於表格版式,僅舉一例爲代表。以下各表同。

從表1中可以看出,齊璽和燕璽的“公”字地域特徵最爲顯著,一般僅靠下部封閉筆劃的寫法即可判定。齊璽“公”字下部的封閉筆劃多作“e”形,左側一筆延長。這一點已有學者指出。燕璽“公”字下部的封閉筆劃較平直,近“□”形,且中間多有“-”“丨”“·”等飾筆,“□”形上或有短豎,還有一種既有中間飾筆又有上方短豎。“公”字上部的“八”形有作向内彎曲的弧筆“ ”,這種寫法僅見於燕璽。

楚璽“公”字的封閉筆劃多作“▽”形,占71.4%,少有作“〇”形者。“八”形多作向外彎曲的弧筆“”,占71.4%。“八”形與封閉筆劃多爲左右分佈,占了57.1%,其次是交叉分佈,占28.6%。

晉璽“公”字的封閉筆劃多作“〇”形,占71.9%,也有一部分作“▽”形,少量作“□”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封閉筆劃,我們雖然將其歸爲“〇”形,但其上部筆劃較平直,下部爲弧筆,如4069“公”字作“”,這也是晉璽獨有的特徵。晉璽“八”形多作向外彎曲的弧筆“”或直筆“”,分别占59.6%和36.8%。“八”形與封閉筆劃多爲交叉分佈,占49.1%。

根據以上特徵對《璽彙》5085~5093的九方單字璽進行考察,可以發現,九方璽下部均作“▽”“〇”或“△”形,不符合齊、燕二系的特徵,可以排除爲齊璽和燕璽的可能。5085~5087三方,上面的“八”旁都呈“)(”形,這種寫法的“公”字在晉系陶文和貨幣文字中經常出現,如“”(陶録5.59.1)、“”(貨系203)、“”(貨系204)等,晉系的“八”字也常作“)(”。①參考湯志彪:《三晉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14、102—104頁。而在楚系文字中,這種寫法非常少見。因而這三方很有可能是晉璽。5088“公”字的封閉筆劃,上部作直筆,下部作弧筆,當是晉璽。5089、5091、5092封閉筆劃作“〇”形,且與“八”形交叉或上下分佈,爲晉璽的可能性較大。5090、5093“八”形位於“▽”形上方,下部封閉筆劃作“▽”形,屬晉的可能性較大。

古璽中與“公”字相關的“公孫”複姓,其寫法也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徵。

《璽彙》和《彙考》中“公孫”複姓古璽共125方,其中齊璽19方、楚璽3方,晉璽16方,燕璽87方。①晉璽中,《彙考》306頁著録的“公孫族”印,次字不清晰,不能確定是“孫”字,故不計。

首先我們從形制上對這些古璽進行分類,得到下表:

表2

續 表

可以看出,齊璽多爲白文方形璽,大部分有邊框,有的有界格,其中無邊框和有界格的白文璽僅見於齊。

楚璽均爲白文方形璽,均有邊框。個别有兩重邊框,且印面除人名外還有裝飾圖案(如《彙考》297)。

晉璽多爲朱文方形璽,也有長條白文璽和圓形白文璽,白文璽皆有邊框。

燕璽的形制最爲多樣。大部分爲朱文方形璽,其次是白文方形璽、朱文方形璽、朱文長條璽等,其中白文璽皆有邊框,朱文長條璽僅見於燕。還有少量方圓内方和内圓外方的朱文璽。此外,雙面璽和朱白文璽也僅見於燕。

從是否合文和“孫”字寫法的角度對這些古璽進行分類,統計結果如下表:

表3

續 表

表4

《古璽讀本》已指出:

燕:不作合文,“公”下面的“□”形部件中間一般有點飾。“孫”從子從幺(糸省),幺左子右。

齊:一般作合文,“公”“孫”共用“▽”形,有合文符號,孫從幺,不省。

晉:一般不作合文,“幺”下面有兩短横。

楚:多作合文,“公”“孫”共用“▽”形,有合文符號,“孫”從子從幺(糸省),子左幺右。……也有不作合文的。①蕭毅:《古璽讀本》,鳳凰出版社2017年,第140—141頁。

由表3和表4可看出,這一看法基本是對的,但還可以做進一步的補充。如楚璽“孫”字中,表示“子”之兩臂的筆劃作一横筆,而晉璽“子”之兩臂一般作“∪”型。晉璽“幺”下大都有飾筆,或爲一横,或爲兩横。

明確了這些特徵後,我們發現,《璽彙》中一些璽印可能是有問題的。

《璽彙》3877,朱文方形,從文字風格上看屬晉無疑,但“公孫”的寫法明顯不符合晉系“公孫”的特徵。晉璽一般不作合文,而此璽作合文;晉璽“孫”字從幺,而此璽從糸;此璽“子”的兩臂作一横筆,且中間筆劃的左側又多出了兩短横,與常見“子”字寫法有異。故而我們懷疑此璽爲僞作。

《璽彙》3890,朱文方形,有界格。此璽“公孫”的寫法與戰國時期各系的寫法均有所不同,該璽可能是僞作。

以上我們討論了古璽中“公”字和“公孫”複姓寫法的地域特徵及相關問題。需要補充説明的是,戰國文字的形體,除與地域有關外,還可能與書寫載體有關,如齊陶文中“公”字也有封閉筆劃中間加飾筆的,温縣盟書中“公”字也有封閉筆劃作“e”形的。①參考孫剛:《齊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21頁;湯志彪:《三晉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09—111頁。本文所討論的材料僅限於古璽,得出的結論未必適用於其他書寫載體。

引書簡稱:

《璽彙》——故宫博物院:《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

《彙考》——施謝捷:《古璽彙考》,博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06年

《盛世》——吴硯君:《盛世璽印録》,(京都)藝文書院2013年

《續一》——吴硯君:《盛世璽印録·續壹》,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戎》——張小東:《戎壹軒藏三晉古璽》,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

猜你喜欢
白文朱文文字
Prediction of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CrI3/ScCl2 bilayer heterostructure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爱的旅程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