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路上的景与一路上的情

2020-01-07 09:23赵国栋
人物画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镜头视听语言音乐

摘 要:霍建起导演的现实主义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一直都备受好评,其所讲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很多观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性也具有震慑人心、洗涤心灵的作用。除此之外,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别具特色,为影片情节的表现与思想的传达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本文即是对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作一简析。

关键词:那山那人那狗;视听语言;镜头;音乐

上个世纪末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曾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在国内外各电影节上获得很多奖项。这是一部关于我国湘西山区一带乡邮员的故事片,影片讲述了一个老乡邮员由于多年患有腿疼的病症而不得不提前退休,遂将这项工作交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又不放心儿子初次数百里山路送信,于是就陪儿子一起重走一遍邮路,故事大部分就是发生在这条邮路之上。随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也引起了观众对于人生深深的思索,影片中的父亲用他自己的人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邮路本是孤独的、乏味的、甚至是无意义的;但是你在这条路上走的多了,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儿多了,就会习惯起来;而当你在这条路上洒下你的深情和挚爱时,就会发现它也可以走的很精彩、很丰富。你的付出不会总能得到回报,但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山里的村民们以集体出来送行和将婚礼定在他来的日子这种方式来回报了父親对他们的深厚的感情,正如儿子所说:以后他不会来了,但这里的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我想儿子也是深刻理解这句话的,要不然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的他脚步也不会走的那么坚决。

除了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性,该片在视觉和听觉上也给人一种别样的特色,下面就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对影片的形式语言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影片中视觉元素

该片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倾向的故事片,整体上是以写实为基调的,影片中开头部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影片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但又不局限于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所以总体上是以比较客观化的视点、较固定的机位、正常的摄影角度、倾向于日常的光色处理来表现的;但是该片中不同人物视角的切换和人工光的运用也是极富特色的。

(一)镜头的运用

影片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标准镜头,但是也使用了较多的广角镜头,用于表现宏大和开阔的场面,使观众既能了解故事发展的环境又能领略到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影片开始时的一个环境交代和父子俩走在山中的镜头(图一)。除此之外,运用较多的就是长焦镜头了,这种镜头的使用有独特的景深效果,使得镜头中的事物在纵向上有压缩效果,从而引导观众的视觉重心。如影片刚开始时的室内镜头中,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整理邮包以及父子之间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另一间屋中的忙碌(图二)。这个镜头的使用,不但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较为清楚的交代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影片中的地位。

关于本片中视点的切换也是极有特色的。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影片中也出现了父亲的主观回忆段落。如儿子在描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时,有自己的回忆镜头,但当父亲看到儿子跟瑶族姑娘跳舞时就出现了父亲回忆自己与母亲的一些镜头,这样就使得视点在父亲和儿子之间不断的变换,引导观众关注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每个角色都建立起共鸣,融入影片氛围,理解人物在规定情境下的行动和想法。获得更好的欣赏效果。

关于影片拍摄中的景别是以中景和近景运用较多。 但在交代某些情节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烘托人物心境时使用了一些远景。也有很多特写镜头很好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行动,传达了人物的细腻感情,也推动了人物关系的发展,如在村委会时,秘书在说“来我们这儿的医生老师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就是你这么多年来就是走啊走啊”这些话的时候,镜头却一直对着儿子,仔细捕捉了他脸上的表情,从他那有点难为情的脸上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工作的一点理解,所以才会有要抽父亲旱烟的行动。还有影片最后父亲站在自家门口目送儿子出门时,那既不忍心也还放心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表现了父亲对于村民的深情和对自己儿子的疼爱。

此外,摄影机大部分时候是处于固定状态的,如很多镜头中,人物从画面的左上角入画,越走越近,然后再逐渐走远,直至走出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远景到近景再到远景的转换。摄影机状态总体上固定和平稳运动的同时,在表现人物急切、焦躁心情时,导演也使用了一些摇晃镜头,以能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心脏跳动”。如儿子发现父亲不见便放下邮包返身去找,找到父亲后又焦急的去找邮包时便使用了摇晃镜头。 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在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镜头多运用于回忆性的场景中,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都运用了慢镜头来表达。在回忆性的场景中运用慢镜头来表达,能表达出一种历史感,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光的运用

由于影片主要是在室外拍摄的,多使用的是自然光效,即柔光,以体现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如父子走在山中的时候几乎都是这种光效。

但是在室内拍摄时,则多用的是人工光,以达到戏剧效果。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的时候,灯光就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仔细的捕捉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瑶寨参加婚礼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与瑶族姑娘快乐的跳舞时,不禁脸上泛起了会心的微笑,这时照在父亲脸上的灯光是橘色的。还有就是最后在回村的前一夜,儿子交代父亲以后的注意事项以后,父亲让儿子先睡了,然后父亲看着儿子熟睡的样子又一次会心的微笑了:儿子长大了。这时包围着他们的仍是橘色的光线,以烘托人物内心温暖的心境。

(三)色彩

影片的色彩则基本上以自然的绿色为主,也充分的体现了湘西的自然美景。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祥和、清新、澄澈的感觉,体现了山里人不急不躁、悠闲安逸的心态。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表现晚霞以及水稻将要成熟的颜色,使得整部影片色彩既充分突出主色调,又不显单一。

(四)构图

由于整个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路上,所以整体上开放式构图较多,而且导演很好的将构图用于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刚从家门口出来时,运用了一个横向构图将父亲、儿子、狗三者之间置于了较远的距离,这也暗示了父子二人的隔阂(图三)。随着剧情的发展,二人之间的隔阂慢慢消融,他们在构图上的距离也在慢慢缩小,至给五婆送完信之后两人的距离已经很近了。而到了影片最后父子二人和狗一起回家再次经过村口那座小桥时,这时的构图已经很近了,也呈现出了父子关系和谐的一面(图四)。

二、影片中的听觉元素

(一)关于台词

影片中的听觉元素为了配合其写实的整体基调,也多采用了自然化的处理。首先在台词方面,对白和旁白的相互穿插运用,旁白多用于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白则着重表现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如影片开始母亲送父子二人上路时,父亲的一句话:“妈,妈的,叫的亲”,这就把父亲那种吃醋的可爱性格表现出来了。儿子背父亲过河后,发现儿子脖子上有一块疤痕,便焦急的询问原由,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父子二人刚进村时,受到冷遇,儿子这时的独白就把自己那种失落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对白是对于表现人物关系、情节发展最有利的方式了,如父子二人在村委会等人时,父亲明明知道儿子没有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而故意调侃的说“我们又不是视察,还能让人家夹道欢迎啊”,以及后来出门时看到很多乡亲来看他们,还跟儿子开玩笑的说:“你不正想让他们来看你的吗”,至此可以看出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已经有所消融了。在影片中,除了那些略显严肃和沉重的台词之外,也有一些稍显活泼和调笑的语言,如车娃要采访他们时,父亲说“他叫你哥,叫我爷爷,连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

对白也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影片一开始,通过儿子与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于“乡邮员”这一工作的责任和意义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只是想让家里有个“国家干部”,只想“走快点儿,没准两天就回来了呢”。而在影片最后儿子交代父亲以后在家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时,俨然已经不再是影片开始时的那个“莽汉青年”了。

(二)关于音乐和音响。

影片中所使用的主题音乐元素为管乐,旋律悠扬缠绵,节奏徐缓,很好的配合了影片中清新澈烈的自然环境和纯朴含蓄的感情基调。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收音机的出现,这个收音機不但交代了此前父子之间的差异性,也丰富了影片中的听觉元素。音响处理基本上都是自然化的效果,如虫鸣鸟叫、水流风吹等声响,都让人时时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清新。

作者简介:

赵国栋(1989.02-)男,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目前就职于安徽广播电视台,三级导演。

猜你喜欢
镜头视听语言音乐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音乐
用努力化梦为真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
相爱相杀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