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薇
摘 要:通过将“苏式课堂”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化学学科教学相联系,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在发挥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紧扣其“精致、质朴、灵动、开放”的特质。通过对苏州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部分教学理念分析,努力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在继承苏州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苏式课堂;化学教学;自主性;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5-0097-02
【Abstract】By connecting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oviet style classroom" with the teaching of chemist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stry and keep clos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exquisite,simple,flexible and op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teaching ideas of Mr. Ye Shengtao,a famous educator in Suzhou,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hemistry teaching,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Suzhou Education Tradition,we can fully develop students' subject quality.
【Keywords】Soviet style classroom;Chemistry teaching;Autonomy;Subject accomplishment
“苏式课堂”,苏式二字虽然简短,但不简单。这样的课堂不光是基于教学一般规律,更是融合了苏州地域深厚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苏州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体现一种精致、质朴、灵动、开放的特质。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下,如何呈现出独特的“苏式”化学教学,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呢,以下就是本人对之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1.从物质文化上拓宽化学教学
讲到“苏式”,比较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苏州的独特的文化环境,那么在这课堂中的教学特点就会大抵的往地域文化上靠拢。比如在课堂教学情景引入时,就可以采用一些苏州独有的自然环境、文化特产等等,这是比较简单也是比较直观的将苏式融合到课堂中去的一个手法,也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与生活相贴近的,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特色。例如,在学习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3节中蛋白质的内容时,可以引入苏州的特色刺绣——“苏绣”这一独特工艺作为背景,其使用的材料中有蚕丝,主要成分便是蛋白质,从而让学生开拓眼界和思路,蛋白质的存在不光是在食品中,许多纤维毛发中也有它的身影,与此同时还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从潜移默化中加深文化底蕴。此外,还有在第九章的环境污染的防治这一小节,加入苏州区域太湖的蓝藻泛滥的情境,让学生从地图上感受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的太湖,就坐落在他们生活的不远处,并且从太湖污染的实景照片上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的意识,了解蓝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与湖中磷元素的超标有关,从生活中养成环保意识,来保护这一片鱼米之乡。
除了在课堂上的情景交融中发挥“苏式”氛围,现在许多的化学题目中也贯穿了许多“苏式”味道,让学生不光是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体验苏州的文化背景,课外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入到了其中。譬如前几年苏州市化学中考题中有關于苏州西山杨梅的富含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的描述。另外还有苏州东山白沙枇杷的相关知识:它是中国“十大”批把品牌之一,富含的维生素A1,具有预防夜盲症、抗衰老和促进骨髓生长等功效……这些题目将人们熟悉的苏州东西山特产或者是其他发生在苏州的事件活动从化学知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解读,让学生不仅将生活与化学相互联系,拓宽知识层面和眼界,还从潜意识中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成长的这片地域。
2.从人文精神上联系化学教学
以上都是从比较物化的方面将“苏式”贯穿到化学教学中去,那从精神上如何继承苏式特色呢?这就要先来谈谈苏式课堂的基本要义:清通简要、明体达用、不教之教、开放致远。南学“清通简要”的学风以及苏湖教学提出的“明体达用”是苏式课堂的文化血脉,启示教师在教授的内容上达到精炼,简明扼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朴实简要的语言点拨,无需繁冗复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发展,看似简单,实质深刻。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验来说明一些化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初中化学实验也需要“清通简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不会过于复杂而消耗学生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改进实验,用简便的手法阐述深厚的道理。而且精简过后的教授内容花费更少的教师“教”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相互交流等等,也是符合现代教育把课堂留给学生的理念。“不教之教”来自苏州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师的思想,“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先生如是说道。教师教授的不单单是知识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思维、能力上的诱导和激发。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去思考,迎难而上,就算遇到没有教授过的知识,也能够利用已有的能力来分析解惑,而不是等着老师来解答,逐渐形成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食品包装袋,在课堂上一起分析食品成分表中的一些元素,感受到课堂上所学既能够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以及在之后进一步的学习中让学生分析各种成分,如白砂糖、碳酸氢钠、柠檬酸、氯化钠等等。由于已经学习了其中一些成分的性质作用,学生以后在购买食品时能够勤于分析和思考其中的成分,来满足不同的健康需求。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较为有效地贯彻叶先生“不教之教”的要义,对于学生今后离开老师和学校,踏上社会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意义的。
当下的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在教的同时,更倾向于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也是叶先生的教育思想之一。疏导的时候不必竹筒倒豆子,而是以提问和指点来代替多讲,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比如学习氧气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关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答案很简单——氧气微溶于水,教师可以直接说出结论让学生记住,但是如果给学生一点小提示:想一下鱼塘或者鱼缸里会加氧气泵,来让学生自己得出,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并不大,这样的自主思考意义更大。只有不断积累这种自主思考的经验,才能逐步来实现学生利用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知识,主动解决遇到的理论或实际问题,这也是与“苏式课堂”学生学习的目标:渴望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东吴的文人学者几千年来形成的缜密细致、深邃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风格,加上刺绣、园林、盆景等苏州民间工艺对于精益求精的传统,也是体现在“苏式”课堂中,并且寄望于课堂中的千万学子传承下去的独特品质。对于化学教学来说,细心严谨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要贯通于整个教学中去,化学用语、实验现象描述、计算分析等等。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都要字字斟酌,不可穆棱两可或是一刀切,各种条件要求要事先点名,因为有些初中的化学内容在高中的学习中是不完整,不是绝对的,因此为了以后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自己要严谨教学,更要让学生也能够不断向细致严谨的道路靠拢,这样才能发扬苏式课堂的优良传统,并且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由“苏式”课堂启示如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就是科学素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的,这是由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根据这个规定,可以解读为科学素养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能力,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互结合的产物。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光光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是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和完善。而“苏式”课堂的特点是精致、质朴、灵动、开放。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和联系呢?精致可以体现在课堂中的许多方面,教师的教授技巧,语言文本,内容设计,还有使用的现代化技术等等,恍如苏州园林般,移步换景,不同角度都是精巧的構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达成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学习体验的深刻化,使教学目标“增值”。这其实是在正确定位课堂教学,唯有此,教学才会扎实,结构才会精炼,学生也才能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而朴质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联系,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三课上必须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规范,毋需过分复杂,让教学回归质朴清简,让各种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犹如平江路上的一块块朴实的青砖,为学生之后高中乃至大学的科学能力铺砌一条坚实的道路。至于灵动,本人理解为课堂的生动性,不是像一滩沼泽死水那样,而是如太湖水一样灵巧变化。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师人格魅力也好,活泼的教学风格也好,化学科目可以引入许多实验或是国内外制作的精美化学现象视频或是趣味科普,最大化地引起学生学习化学这门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为未来学生主动发展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最后的开放特点,联想到苏州区域开放圆融的发展理念,在课堂上对学生也是需要开放包容的。例如化学学科中的问题探究模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团队间相互交流和评价,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光是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侧面加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分配能力。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在教师的辅助下,将课堂交给他们,才能最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科学素养逐渐全方位、多角度地养成。当然,“苏式”课堂的特点不仅仅是联系以上这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本人由于资历尚浅,还须不断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建兴.精致 质朴 灵动 开放——我对“苏式课堂”的一点理解[J].苏州教育研究,2015(1-2).
[2]苏南小学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组,娄小明.苏南教学流派的精神气质和教学风格——以小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0(14):19-22.
[3]惠兰. "苏式课堂教学" 浅论[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02):19-21.
[4]彭丽媚.探索科学教育本质 追求智慧“苏式课堂”[J].科学中国人,2015(23):231.
[5]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2010(13):28-29.
[6]薛法根.“苏式课堂”研究纲要(初稿) .
[7]陈成.“苏式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如何运用“苏式课堂”之“巧”[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33.
[8]夏妍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析“苏式”课堂的人文性[J]. 当代家庭教育,2019(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