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理论和路径探析

2020-01-07 06:15贾志鹏陈淑丽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思政

贾志鹏,陈淑丽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改革转型、攻坚克难、着力建设、打造品牌的新时代,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要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课程思政”的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将协同教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现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协同教学通过学校和思政课教师间的协同配合、思政课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思政课的专业优势和擅长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最全、学生的最喜最满。本文将首先介绍协同教学的相关理论,然后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情况着重探讨协同教学的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相关理论

1.协同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协同教学”一词是一个舶来品,由英文词组“team teaching”翻译而来,相同的类似翻译还有“cooperative teaching”“co-teaching”等,因此“协同教学”也被称作合作教学、共同教学。根据文献资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协同教学”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教学实践模式以“莱斯康协同教学模式”(Lexition Team Teaching Program)为代表[1];概念定义以1964 年夏普林(Shaplin)和奥德兹(Olds)为代表,他们将协同教学定义为一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听课人员重新组织分配的教学方法,分配后的每一听课小组都至少应由2名以上的教师协同完成教学[2]。对于国内而言,协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薄弱,且主要集中于台湾地区,以台湾学者郑博真的定义为代表,他认为“协同教学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育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负责一个学生团体,在一个或几个学科(学习领域)的全部或部分共同合作计划、教学、评估学生或评价教学”[3]。综上,笔者认为,“协同教学”是指一种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两位及两位以上教师通力合作,组成教学团队,承担特定群体或同组群体的全部教学工作或主要部分。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协同性,教师在同组学生群体的教学指导中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2)临时性,教学由两位及以上教师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所构成,因课程而产生,随课程消失而结束;(3)突出性,协同教学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导向,任务的分配以优势为转移。

从定义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协同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始于西方,必然受到西方相关理论的深刻影响,主要有两种理论基础:(1)协同学理论。它发端于二战后西方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实践,在这些教学革新中,教师开始反思传统“一对多”教育模式的弊端,教师逐渐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师的教学潜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经历了夏普林和奥德兹协同教学理论奠基之后,1976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研究激光过程中发现其内部存在许多合作现象,得出协同作用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协同学不仅能够运用于自然科学,还在社会科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为人们解决社会诸多领域中因缺少协作配合而产生的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途径。(2)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早在分析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时,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的运作形态就是协作,协作能使个人劳动更加紧密结合,产生更大的效率。恩格斯在深刻阐释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历史等相关要素及其辩证关系的同时,从主体的角度考察了人的意志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他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合力论呈现在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的个人意志所产生的合力,对整个教学环节和结果有所助力,即各自发挥所长,协同育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协同教学理论基础的溯源,我们应该认识到其蕴含着西方教育改革的有效经验以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与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谋而合。结合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要求以及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是指:在高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密切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下,根据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思政课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合理对应组成教学小组,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或模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协同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队伍之间的协同配合,它的大前提是学校这一主要领导者和责任人的落实;(2)协同教学因课程为转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有课程设置为基础,短期之内不会改变,一旦课程进行调整,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协同教学也会由此改变;(3)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模式,它的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传统教学一致,即是否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的要求,是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协同教学的必要性

协同教学理论和实践要想准确切实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一方面必须紧紧跟随党和国家教育指导方针,从中汲取协同教学的理念和智慧,从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实际方案和对策;另一方面必须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境和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切实性。

1.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是实施协同教学的根本遵循

协同教学自走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视野之后,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相融合,尽管党和国家还没有专门、明确地提出协同教学的做法和要求,但从历年发布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方针和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可见其对“协同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1)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力量”,“开展有效合作是构建高校合力育人机制、提高合力育人有效性的关键”[5]。通过《意见》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的队伍构成进行了初步的规定,肯定了合力育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意见》),《新意见》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6]可见,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要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其他管理职能有效协同,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立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大效能。(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打独斗者,党和国家已经自觉将协同教学的理念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为实施更为系统科学的协同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4)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基本要求》),《新基本要求》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时学分、备课要求、学校责任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系统的规划,可谓是保证协同教学有效进行的纲领性文件。通过10多年有效的探索和规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已经与协同教学相互交融,也为今后实施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效助力。一方面,实施协同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遵循;另一方面,在形成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体系的实践中又能最大程度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2.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困境是实施协同教学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的主干渠道和灵魂课程。如何“讲好思政课,守好责任田”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思考和完善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意识不强,未做好“思政人讲思政”。高校重理工轻文史的传统教育观念由来已久,而思政课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又是更为式微,加之思政课教师的薪酬待遇、晋升评职受限等客观原因,思政课教师逐渐由面对现实和学校的不重视转变为自身的不重视,导致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变差,对学生不负责,流于形式、走过场,在课程中仅仅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复杂,水平不一。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分为两支,一支是专职教师,即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多为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但在具体思政课程任务分配时,往往采取随机分配的原则。此外,某一门的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综合性,比如“毛中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在讲到与自身擅长专业领域相差较远知识点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支是兼职教师,即承担行政工作或其他专业教学的教师,多为高校行政干部、辅导员、其他专家学者等。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之存在学历水平限制、管理工作分心以及专业不对口等方面原因,教学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亟待提高。(3)教学方式和手段未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在很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还依然常见,学生面对枯燥的书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很多疑问也并未得到解答。当前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放大,他们会不自觉地通过新媒体资源获取相关知识,当教师传授的思政课知识与自我认知到的知识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对思政课教师产生质疑。此外虽然思政课明确了实践课时和学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分享以及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实际上并未脱离课堂教学的灌输形式。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困境,协同教学能够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树立自信,增加思政意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解决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问题;能够以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为化解课堂教学难题、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从而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贡献新的智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究其本质而言,仍然属于课程教学活动,符合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规律,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或方式,势必需要与各教学要素相融,促进教学意识、教学主体、课程教学三个方面的协同效应,才能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

1.实现三位一体,增强教师协同教学意识

学校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相互支撑,学校既是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持者,更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责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落实“学校重视、马院牵头、教师认同”三位一体的有效协同,从上至下增强教师协同教学意识,深入推进协同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一,高校领导和党政干部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制度、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等方面统筹推进,坚决执行,并且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薪酬待遇、科研支持等。此外学校教务系统、科研系统、人事部门还要共同配合,从教学课时安排、科研课题申报、后勤保障等多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建立健全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

第二,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为抓手,牵头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朝专业化、系统化、整体化方向迈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负责思政课教学大纲制定、集体备课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以及协同教学质量评估和意见收集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协同教学的有序规划和推动落实;思政课教研室要负责课程学科属性的分类,教师分组、课堂和实践具体环节设置等细微工作,确保协同教学有效进行。通过实现学校和教师队伍间的有效协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人员从上至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第三,提高思政课教师协同教学意识,实现协同理念认同。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学意识是对教学活动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重要保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意识,首先要加强对思政课协同教学的认知,树立先进的协同教学理念。协同教学不是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负担,而是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其次是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思政课协同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的有效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协作、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最后,要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提升学生获得感才是协同教学的根本宗旨。协同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在尊重和满足学生求知欲、好奇欲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完善备课平台,打造专业教师协同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起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然设置有专门的集体备课平台,但由于集体备课多为政策统一规定和指导,且教师自身学科背景、专业优势不同,其起到的作用也相对有限。因此,要增强教师队伍的协同性,实现专兼职教师间的密切配合,关键在于完善现有的集体备课平台,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相互作用,促进师资队伍系统内两支队伍、三个维度的教学协同。

首先,是专职教师间的协同。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化程度最高,课程理解和掌握最深,要实现从传统随机教学到系统分类教学的转变。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多样,往往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专职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每门课程及其具体教学专题按所属的学科属性分配到相应学科的专职教师头上,只讲擅长的课程门类和专题,而非一股脑一人完成全课程、全专题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毛中特”为例,该门课程主要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的教师讲授,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专题时,则按专业特长轮流讲授,如涉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时,尽量让有着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背景的教师授课;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专题时,让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生态文明背景的教师授课等。

其次,是兼职教师间的协同。兼职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力量。对于兼职教师,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8]设立专门的学习平台,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培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通过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互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二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组织内部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特别是专家和学者对于普通教师的指导作用。专家和学者运用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资源帮助兼职教师群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思政课的整体效用和水平的提高。此外,兼职教师独特的授课模式和理念也能为思政课教学增添活力。

最后,是专兼职教师间的协同。实现专兼职教师间的协同教学,如何创新和深化现有的集体备课平台是主要着力点。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一方面,专职教师要发挥形式与政策课的主导作用和帮扶作用。专职教师对于政策的解读、理论的涉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捕捉具有先天优势。在大纲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课程内容的把控和监督、课程质量和水平的评估方面,落实主要责任,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当面,兼职教师要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补充作用和促进作用。行政人员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能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和课堂的管理贡献宝贵智慧。辅导员兼职教师最接近学生,掌握着学生思想动态及情感意志等方面资源,能为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发挥最大的补充作用。专家学者兼职教师,有专业的学科视角,能促进思政课跨学科融合发展,贡献新的讲授和理解视角。只有形成两支队伍间的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协同促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技能优势,找到满足学生需求的契合点,实现教师主体作用,打造专业的协同教师队伍。

3.规范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协同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教育部《新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的改革着力点。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专业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加之学生受到网络等思潮的冲击,知识满足感和获得感未达到教学预期。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在尝试将实践教学引入到教学环节之中,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用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集体朗诵、模拟情景等课堂实践来充当全部实践教学;一种是单纯认为将学生带离课堂、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才是实践教学,才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大补充。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协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切实运用到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充分调动学校、师资、学生三者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理论的强化与实践的融合,才能做到教学环节的协同高效。

一方面,深化现有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合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自2018年思政课教材修订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均以按照新版教材进行理论教学,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授课。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通过集体学习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教材变动内容的分析交流,切实做到思政课教师对新版教材的深入理解,并在不断深入学习党的最新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通过协同分讲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以专业深度的讲授为学生答疑解惑,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正确及时学习党和国家新政策新理论,比如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平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辨别事情的能力。此外,还要通过协同考核评估、协同意见反馈的方式,从学生的思想意识、考试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评价,倾听学生真实感受以及对思政课协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改进和提升思政课课堂协同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合力落实实践教学,推进其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完善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方面,思政课教师仍然可以保留常用的课前演讲、课堂辩论、专题讨论等形式,只是在集体备课时要根据自身专业优势、所上课程对应的学科门类以及相应的教学环境,合力打造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校园实践方面,学生归口管理部门,如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可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举办校园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晨读马列经典、党政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情景剧大赛等,通过让学生参加具体的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提高理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和马院可以与社区、企业联系,共同举办团建、党建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为学生定时定点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此外,还可以与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以及其他高校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通过以上手段最大程度合力落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