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静
(合肥师范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安徽是“红色故土、改革之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文化中,“红色”象征着温暖、喜庆、成功,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颜色。20世纪初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出现了“红军”“红旗”“红星”“红色政权”“红色苏维埃”等新语汇,红色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中国革命与奋斗的象征。“红色”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开发利用。以资源来指称红色文化,凸显了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即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的,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积累的文化资源,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鲜活的历史教材。红色文化资源功能独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就其形态而言可以分为物化形态和精神形态。物化形态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人”“物”“事”的统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外在的、具体的显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形态,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之“魂”,是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抽象的隐性部分。
(1)红色文化资源之“人”
红色文化资源之“人”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做出过一定贡献,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人物。安徽这片沃土上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先烈,培育了许多名垂党史的重要人物。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皖籍抗日名将冯玉祥、戴安澜,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之一王稼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舒传贤,首位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这些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中重要的主体要素。
(2)红色文化资源之“物”
红色文化资源之“物”是指先进人物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旧址和遗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留下了各种实物,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陈列馆、纪念馆等。安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革命历史遗存3000多处,涵盖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安徽有8个系列共31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包括:安徽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安徽省淮海战役系列景区,皖西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合肥市肥东县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渡江战役系列景区,“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这些珍贵的物质遗存是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物质财富。
(3)红色文化资源之“事”
红色文化资源之“事”是指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或历史事件。安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承载过许多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如1930年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941年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直趋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率先大胆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深远,留下了丰厚凝重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形态,即红色文化资源之“魂”。红色文化资源之“魂”是指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伟大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长河里,安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之“魂”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涵,主要包括铁军精神、云岭精神、大别山精神、双堆集精神、小推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之“魂”以“建设精神”为主要内涵,主要包括治淮精神、淠史杭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之“魂”体现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要包括小岗精神、大包干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为安徽的进步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具有自身独立性、互不统属的系统,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两者生搬硬套,而是两者的融合、彼此接纳。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发挥好导向功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导向。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提高自身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能力,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同时,教师要增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同,把红色文化资源讲明白、说生动,并积极践行红色文化资源所倡导的价值观,以此来实现育人的目的。
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2]。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不能向学生简单地灌输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践行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关注理论发展,着力提升理论性,扎实推进理论深化,又要着力增强实践性,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理论性是指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理论是教育主体实施教育的依据,要把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凝炼出具有真理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元素。思政课教师要在资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课堂教育,把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性,是指理论的应用与践行,强调“做什么”“如何做”。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其本身就是实践的成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实践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对历史缺乏感性认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实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和合力,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显性教育以课堂为主要形式,具有集中组织、目的明确等特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他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思政”强调高校的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都要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高校在综合素养类课和专业课中,要渗透“思政”元素,以浸润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彰显“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专业学科的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各类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隐性教育还体现在高校的各项制度和活动中。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创设红色科研、红色实践、红色网络、红色管理、红色组织等隐性教育,在隐性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不少困境:由于教学资源开发不足,课堂教学仅限于简单穿插,融入的内容有限;由于学生人数多、实施难,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实效性较弱。虽然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不足,重形式、轻内容,没有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打破这些困境,促进它们的深度融合,其主要路径如下。
近年来,各地高校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功能独特,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诸多素材和载体,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着眼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针对不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为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将其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
安徽是“红色故土,改革之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物”“事”“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让大学生了解身边的红色历史和人物,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党、爱国的真实情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知识点时,以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建设、发展和革命活动为主要案例,深入探讨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的典型事迹,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解放战争”的知识点时,融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扭转了解放战争局势的案例,使学生了解革命的艰辛,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知识点时,融入皖籍抗日名将冯玉祥、戴安澜、孙立人、卫立煌等人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改革开放理论”的知识点时,融入安徽肥西包产到户和小岗村大包干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正是江淮儿女的勇于创新,推动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引导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
(2)融入高校综合素养课教学
由于受限于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有限,不能完全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综合素养课,开设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将其纳入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配合课程开发,高校应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教辅读物、专题讲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安徽高校生源以安徽籍学生为主,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较为熟悉。从安徽地区的革命遗迹、英雄人物入手,编写辅读教材,开设安徽红色文化、安徽红色历史、安徽红色旅、金寨精神研究等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安徽红色文化。
(3)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蕴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专业学科的内容。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同时提升的目的。在理工科类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与专业课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启迪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例如,在物理学科中融入皖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事迹,让学生体会两弹一星元勋的治学精神、爱国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在提升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得到升华。
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6]。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淀的历史遗存,其本身就是实践的结果。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领悟,使学生产生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实践能力,达到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的效果。
(1)依托红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红色纪念场馆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地方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历史遗存,其地域性的特点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红色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体现就近原则,定期组织学生赴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红色纪念场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感受红色精神,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需要,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铁的新四军、红色大别山、解放全中国”几大特色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皖南行”“重走大别山”“寻访渡江战役足迹”等参观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外体验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达成在于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落到实处,高校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以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室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组建以安徽红色情怀为主题的特色团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走进革命老区、农村、社区,开展支教、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的实践中体验红色文化的巨大感召力。
(2)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开展红色虚拟实践活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简称VR)是由交互式计算机仿真组成的一种媒体,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替代或者增强一种或者多种感官反馈,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沉浸于或出现在仿真环境(虚拟世界)中的感觉[7]。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VR这种沉浸性、互动性的平台进行展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全景视频展示、历史现实再现和人机互动,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创新生动的体验新模式。同时也将有效解决因地域、时间、经费等因素,而导致的实践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降低实践教学成本与管理风险。例如,利用互联网的高速特性与VR科技的沉浸感相融合,搭建红色文化VR虚拟现实场馆,让参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VR实景沉浸式直播参观。安徽金寨推出VR红色作品聚焦长征文物保护,参观者手机扫码即可观看。高校也可以建立VR思政实践教室,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以“红色安徽”为主题的交互体验课堂,学生戴上VR眼镜,就可以置身历史空间,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阵地是发出党和人民声音,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我们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以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传媒阵地
高校校园传媒是高校信息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传统的纸媒、声媒,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传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影响也越来越大。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把校园传媒打造成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在校园内形成传承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例如,校报、学报是高校最传统的传播媒体,高校可以立足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创办刊物或在学报中开辟专栏,来推进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传播。校园广播电台是高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应成为传播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校园广播电台可以开辟专题节目,播放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文学,对安徽籍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报道,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高校的迫切任务。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依托校园网、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以互动化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分享、讨论之中,提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
(2)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活动阵地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活动阵地,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结合兴趣、结合实际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要,更能使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激发,实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例如,利用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等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红色歌舞汇演、红色电影展、红色经典颂读、红色征文比赛、红色书画展、红色知识竞赛等活动,扩大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生动地了解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自信。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指出,“要以增强党性与党员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组织党员学党章党规,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8]。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本党史教科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把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组织育人作用。
学生党支部要坚持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形成学生党建工作常态化机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安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这本教科书,创新方式,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安徽红色文化“大餐”,促进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是严格党员日常管理和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组织凝聚力的主要途径。把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党课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三会一课”的活力,创新“三会一课”的内涵,形成主题特色鲜明、党建氛围浓厚的组织生活。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可以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前往安徽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学生的党员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学生铭记“初心”和“使命”。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高校应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有效途径,让安徽故事入耳、安徽经验入脑、安徽精神入心。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