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莲,赵伟峰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什么?精神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受其地方特色文化、伦理价值观、道德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沉淀下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观”[1]。精神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都不能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信仰),人就会缺精神之钙,就会得软骨病。当然,不同年代,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精神也会有所侧重,有所指向,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内涵,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等,都是对不同年代、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人物的思想意愿和价值理念的积淀,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小岗精神即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岗精神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实施了20多年“一大二公”经济管理体制下,在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仍然处于停滞不前和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的历史背景下,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摆脱思想桎梏,对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变革后被整理加工,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期间,来到凤阳县小岗村重温小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2]赋予了小岗精神在推动中国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特殊的政治性和影响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3]的执政本色。
多年来,学界围绕小岗精神进行不同视角的探索和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不理想,其中研究成果最多的是2019年(知网上能检测到的共18篇),占整个研究成果的43.9%。经梳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赵伟峰(2017)、陈新宇(2019)、程芸芸(2018)对小岗精神的科学蕴涵、逻辑演进、成因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小岗精神是求真精神、改革精神、首创精神;二是阮文彪(2018)、韦文联(2018)、陶新珍(2019)围绕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认为小岗精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最鲜活的精神动力”[4]。这些研究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了一批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成果,但成果尚不丰硕。
在学界提出小岗精神是“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诚信精神”[1]等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岗精神还是打破常规、“弱鸟先飞”的脱贫精神,是摸着石头过河、砥砺前行的冒险精神,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公仆精神,对小岗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
安徽省凤阳县在20世纪70年代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又是贫困县最穷公社中的最穷生产队,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弱鸟”。据史料记载,从1959年到1961年,全国发生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小岗村共饿死67人,死绝6户,剩下18户村民17户讨过饭,连续23年未向国家上交过一粒公粮,是全国有名的“弱鸟”。凤阳县的这只“弱鸟”是继续 “安贫乐道”“穷自在”,还是另辟新径,别出心裁?小岗村农民打出了一张“非常规牌”,1978年,18户庄稼汉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干出了“胆大包天”的事,他们用最原始的“赌咒发誓、按手印”方式立下了悲壮的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众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5]
小岗村农民人贫志不贫,“绝对弱鸟”境地唤醒了小岗人“弱鸟先飞”“贫而先富”的脱贫意识和致富理念,小岗村农民根据当时农村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用“包干到户、分田到人”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小岗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巧妙地对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一年的改革试点,“1979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自1956年起23年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还年年吃返销粮的小岗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6]。小岗村农民 “弱鸟先飞”的成功经验不仅实现了从国家“输血式”扶贫到自己“造血式”脱贫的转变,更证明“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脱贫理念,所以说小岗精神释放出打破常规,“弱鸟先飞”的脱贫精神。
小岗精神产生的根源是小岗村农民为了拔掉“穷根”,实现温饱,18户农民以按手印,签生死状的方式,团结一致,共担责任,在农村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实践尝试。这种变革和实践尝试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冒险之举,令人振奋的是小岗村农民的这种冒险举措成就了今天的小岗精神。因此,小岗精神的内核是冒险精神。那么,小岗村农民为什么敢冒险、想冒险呢?根源在于不冒险难以生存,当时的小岗村是全国出了名的“弱鸟”,18户农民17户讨过饭,连续23年未向国家交过公粮,为了填饱肚皮,只能冒险,希望从未知中找到发展的机遇。为什么说小岗村农民的改革是一次冒险呢?首先,小岗村农民必须“冒”失败之险。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没有现成经验可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二没有绝对取胜把握,小岗村农民搞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实质上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尝试,到底能不能成功,只能等待秋收结果的检验。其次,小岗村农民必须“冒”挑战权威之险。在当时谈“资”色变的特定政治环境下,小岗人搞“分田到户、分田到人”就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是不被当时主流思想接受和社会认可的,甚至可能丢掉身家性命。无论是“冒”失败之险还是 “冒”挑战权威之险亦或是“冒”承担失败风险之险,小岗村农民的改革都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之旅。但是,小岗村农民“冒”的险并不是盲目冒险,乱闯蛮干,而是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了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后的科学“试验”和大胆冒险,并以签订生死契约的方式自愿承担冒险失败后可能出现的一切后果。
所以说,小岗村农民的改革创举不仅体现了学界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改革精神,更展现小岗人敢于冲破体制上的束缚,克服错误观念,摸着石头过河,砥砺前行,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点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7]
小岗村农民改革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小岗村18户农民按红手印、立生死状,进行“包产到户,分田到人”的改革举措,实质上是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在了解民情,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在背后极力支持和推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当时小岗村生产队长严俊昌带头立下“托孤”壮举;没有村公社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蒙混过关”;没有时任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的让他们干一年试试看的态度;没有时任凤阳县县长吉诏宏的默许,吉诏宏本人多次亲临小岗村打气鼓劲,帮助小岗村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小岗村的“大包干”只能成为黄粱美梦。如果没有地委书记王郁昭的明确答复:“‘县委同意你们干一年,地委同意你们干三年’‘继续进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8]没有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同意和批准:“不是我们提倡,我们的态度是,不能打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已经认可了,苦苦哀求‘让我们干两年好不好呀?’,那就只能同意,批准!”[8]小岗村的“大包干”就会昙花一现。如果没有1980年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9]如果没有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科学定位:“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10]小岗村的“大包干”就得不到官方正名。正是因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像跑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地支持和推动,小岗人才能风生水起地搞“大包干”,在农村进行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因此,小岗精神不仅体现了学界提出的小岗精神是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更折射出各级领导干部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工作作风和公仆精神。用曾任凤阳县县长吉宏诏的《公仆铭》加以小结 :“位不在高,廉政则灵 ;才不在钱,服务于民。斯是公仆,万民皆钦。脚步跑基层,世情入脑深 ;谈笑有群众,办事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安徽杨效椿。智叟云 :公仆精神。”[11]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改革开放40多年,小岗精神多次成为学界、各大主流媒体争相讨论的焦点热点。新时代,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挖掘和探寻小岗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脱贫是小岗精神的价值旨归。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精神不能丢。为取得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就擘画好蓝图:“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12]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3]。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到底能不能飞得起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岗村的历史经验就已经充分证明,“弱鸟”不仅能飞,而且可以先飞。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农民不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口粮,而是人穷志不穷,率先摆脱思想贫困的束缚,干群一起,责任到位,众志成城,主动思考起关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小岗村不仅首次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实现了“一年跨越温饱线”的重大突破,而且用实践检验了“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以先富”这道哲学真理,开辟了一条由国家“输血式”到自己“造血式”的农村改革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代表性的农民自觉探索发展脱贫道路的“弱鸟先飞”典范,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弱鸟”可以飞,而且可以先飞,因此,小岗精神意蕴的打破常规,“弱鸟先飞”的脱贫精神对我国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奋力实践的精神积淀,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小岗精神即是重要的精神标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农民搞大包干,看似不着边际,胆大妄为,实则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首先,小岗村农民摆脱“言必称贫”的贫困思想,对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自觉思考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品质,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它所释放出来的打破常规,“弱鸟先飞”的脱贫精神和摸着石头过河,砥砺前行的冒险精神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面对小岗村农民的“胆大妄为”,各级领导干部不是“批评”“压制”“打击”,而是“默许”“鼓励”“支持”“推动”,正是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层层推动下,小岗村“大包干”才能星火燎原,其中“默许”“同意”“批准”“首肯”等关键词都生动地诠释了各级领导干部坚决贯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彰显出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15]的最朴素的公仆情怀。同时,小岗精神自身蕴藏的公仆精神对中国自古就有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为官思想进行了质的升华。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界提出的求真精神、改革精神、首创精神,还是本文提出的脱贫精神、冒险精神、公仆精神,都是对小岗精神科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岗村农民用自己的智慧破解了当时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属于小岗村农民以及小岗村农民改革创新的历史地位。李克强总理说:“要相信农民,只要给农民放开手脚,就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15]其讲话精神揭示了农民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小岗精神源自小岗村农民自身能量的巨大释放,在当年全国最穷贫困县的最穷贫困村,小岗村农民不愿继续过着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口粮的潦倒生活,而是自觉思考,主动谋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自身的内生动力充分解放出来,正是这种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脱贫精神和冒险精神,小岗人才实现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愿望。一年后,一直靠吃返销粮的小岗村农民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为全国农村绘制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改革蓝本。随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农村掀起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热潮,到1983年,全国93%的农村生产队完成了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造,打破了限制农村农业发展的壁垒,农村农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是勇往直前,全面小康的时代;新时代是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是勠力同心,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小岗精神即是重要的时代精神,因此,要大力挖掘和弘扬小岗精神蕴藏的脱贫精神、冒险精神和公仆精神,构建学习和研究小岗精神的常态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的系列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