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芳
(开封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4)
2019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滋养,以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方法与模式”[1],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善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效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好思政课,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及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水平,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开展三个层次的教育任务,即知识传授、世界观教育和能力培养,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上,因为思政课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如果一直在大学依旧是着重于知识教育的话,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重于将方法论内化在理论教育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恩格斯更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的知识进行讲解,更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让学生掌握其精神实质,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运用于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诚如1895年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信中所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忽视这一特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既有章节与内容自身的完整性,又应重视课程之间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和有机关系。从当前思政课教学实际看,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各课程内部的整体性教学呈现方式。但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不同课程各自为战,几门主干课程之间衔接不够、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着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推进课程的整体性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但要推进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探索整体性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性教学的作用,就必须找到足以支撑思政课整体性教学的重要平台。思政课的几门主干课程虽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个性特色是寻根问祖,立论在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个性特色是说古论今,问求在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个性特色是求真协理,关注在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个性特色是厚德载物,重点在教化;形策课个性特色是醍醐灌顶,讲究在政治。几门课程或者立足于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社会、分析历史,或者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政课教师从整体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展现在面前的必然是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特征并努力体现和发挥其整体性的特征,把握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原理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高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思政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实现互相衔接、推进整体性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渠道。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定位,涉及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和共同理论基础,关系到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的主要途径就是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思政教育,既科学引导他们掌握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着力于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并培养他们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雄厚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新时代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因此,教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切入点,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战略任务,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体系与基本内容,把握学生的思想迷茫和困惑,关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今日的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世界格局的不断加速演变产生了诸多复杂深刻的现实问题与困惑。要认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4]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它能让学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的发展和现象的本质。让学生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普遍联系,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把握真实的世界,确立自己在世界与社会中的合理定位,并给予学生透视时代变换的犀利目光和广阔胸怀、高远站位与宽广视野。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还能为学生提供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大学生只有在世界与社会的发展中先行一步,眼光超前,才能在诸多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各门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极其锋利的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武器。
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应着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立足原著本身,着力思政课的“时”“事”“势”,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变”与“不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5]可以说,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理论品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有品质和目标指向,“实践性”应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凸显。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结合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进一步做出更为准确的解释,同时能结合时代和具体的国情要求作出新的阐释,防止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6]因此,教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认识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教育学生,才能使其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紧抓本质,掌握大局,坚定方向,不断提高认识这个世界和改造这个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体现,更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指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5]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体现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思政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立足原著本身教授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基础。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精髓,需要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背后的理论根源,原理产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立足原著本身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原著之间源与流、本与末的辩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与逻辑演进过程。而且,学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其语言魅力、逻辑魅力、真理性、科学性的有效感知与认同。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立足原著加强学生对经典的关注与认识,这是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务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第一,因事而化。从学生教育认可发生的教育心理机制来看,他们的认可更容易在鲜活生动的故事讲述与倾听中生成。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和生动鲜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饱含了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发展期许,是当代中国最精彩、最值得骄傲的故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远大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最独特、最感人的故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当代中国最具有真情实感、最接地气的故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简练、精彩、鲜活的故事为承载物,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聚其中,为学生展现真实、丰满、立体、全面的中国,启发教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的认同,并使学生对其心之向往,将这些认同升华为自觉的行为与实践,行亦趋之。第二,因时而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主题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新时代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育人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应势而发、顺势而为。“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7]这个时期“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8]。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一定要深度符合这个时代主题,教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学生,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怎么样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中国是个怎么样的中国,世界是个怎么样的世界。当学生明确了这一切时,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同便是水到渠成之事。第三,因势而新。近两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彰显了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对此,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进行发展的生动实践,自觉响应新时代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急切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高度统一中创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正确把握“变”与“不变”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思政课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认识到“变”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论断,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创新理论成果,具有变动性、条件性和特殊性。“不变”,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变”与“不变”。第一,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行解读,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对稳定层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思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趋势。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着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点与实践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教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生,在“变”中领略“不变”的真理的魅力,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丰富“不变”的内涵,真正学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