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推理,亲历“再创造”的过程

2020-01-05 06:56程娅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再创造推理

程娅

【摘要】数学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科本质,立足推理,让儿童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本文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和反思,让儿童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经历数学历史发展的过程,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以面度面 推理 再创造

一、叩问:教什么,怎么教,有什么用

一个偶然的契机,笔者受命执教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安排了3个例题,容量大,难度高,既要有活动操作的体验,又要逻辑推理的发展,是大家公认的“硬骨头”。笔者开始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跟学生的素养发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怎样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

二、慎思:“起点”和“终点”之间需要什么

1.教材的立意

(1)关于例7

几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相继取消了数方格,那数方格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回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都是要先数方格。那数方格的作用仅仅是比较、估算吗?继续回顾数方格是缘于面积的比较,面积单位的产生,就知道教材坚持数方格传递的思想:数方格是为了度量。面积是度量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意一个新图形的面积,都可以“以面度面”。量出面积,再探究与相关量的关系,因此数方格是度量思想的体现。例7的作用是什么?笔者以为:是要让儿童经历合情推理的过程。要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对圆周率探索漫长过程中的关键性步子,就必须发掘例7在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设“区间精确”的路径,亲历以面度面的测量验证过程,也为猜测提供依据,合情推理也应是一种证据推理。

(2)关于例8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动手实践是探究新知的主要方式之一,安排几个操作合适呢?“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但它的价值在于能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能有意识地寻求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综合已学知识来思考新问题。鉴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转化为长方形”作为本课的基础研究,而“转化为三角形、梯形”作为课后拓展研究。例8的作用是什么呢?除了动手操作,转化前后的对接里还有思辨,有空间想象、几何推理、视觉空间推理。例7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而例8则是“把实际操作与几何推理结合起来,发挥实际操作在几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3)关于例9

例9不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代入练习,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是首次计算关于一个数的平方与另一个数的积,会出现计算顺序的差异。因此,计算时先算r2也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的地方。此外,学生尝试用π×102=100π这样的代数式表示运算的结果,也为后续代数的运算奠定基础。

所以这3个例题都很重要,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2. 学生的起点

(1)学生有过多次用数方格来研究面积的经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生有用转化法来探究面积的经验: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转化成长方形;研究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

(3)学生有较多数学研究的经验:很多研究都是先大胆猜测,再实验求证,最后推理验证。例如圆的周长的探究,也是先猜测和什么有关,估计是什么样的关系,实验验证关系。

3. 教学的着力点

(1)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2)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3)经历数学历史发展过程,感受面积测量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重构:聆听儿童数学思考真实的声音

(一)类比推理:把握认知起点,凸显迁移价值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学校状元娃的一些剪纸作品。剪这张剪纸图案,至少需要多大的圆形纸片?(PPT出示图1①)

师:求圆形纸片的大小,就是要求什么?(板书课题)

师: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师:猜一猜,圆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半径、直径、周长、π)

师:是这样吗?(PPT演示长短两条半径各旋转一周画出圆的过程)

师:圆面积的大小与半径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和半径有关的图形——正方形来研究。(PPT出示例7,隐去方格,如图1②)

师:正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

生2: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4倍……比4倍少一些。

(师板书≤4r2)

生4:四个三角形合起来就是两个正方形,圆面积比两个正方形大一些。也就是说, 圆面积比2r2多一些(如图1③)。

生5:圆的面积比4r2少一些,比2r2多一些。

(二)合情推理:立足举例验证,亲历以面度面

师:那圆的面积到底是r2的几倍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1:圆的面积是52cm2,正方形面积是16cm2,所以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师:所有这样的圆和正方形都有这种关系吗?

生: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举例验证。

(小组合作: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指向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2:圆的面积都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也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三)演绎推理:拓展认知边界,感受极限思想

师:要想更准确地知道圆的面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以前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剪拼为长方形面积;把三角形、梯形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呢?

师:怎么转化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出示图2①)

师:借助材料袋里的材料,我们先把圆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展示交流:黑板有序展示学生成果)

师: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平行四边形。

师:继续分下去呢?

生:平行四边形斜边会竖起来!

师:那就是?

生:长方形。

师:是的,就是这样,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板书:转化)

师:观察转化前后的图形,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

生(小结):圆的面积可以用公式S=πr2 来计算。

(四)回顾反思:立足研究过程,勾连数学文化

师:看来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回顾今天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

生:先猜测和什么有关,然后估计是怎样的关系。通过不断地观察比较,逐步缩小范围,再数方格进一步缩小范围,最后通过转化推导出完善的面积公式。

师(小结):是的,其实我们做任何研究都需要这样大胆猜想,实验求证,推理验证。让我们来看看前人是如何研究圆的面积的吧。

播放微课视频:(逐步出现图2②)数学始于需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由于田地、湖泊的测量需要,开始了对面积的探究。他们先是用手掌、脚印及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后来,人们应用出入相补的原理,将圆的面积转化为它内接十二边形的面积,因此有了“周三径一”的说法。随着数学的发展,我国数学家刘徽指出有限次的分割、拼补是有局限的,进而想到无限分割,把圆的面积转化为求无数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师:前人怎样用手掌、脚印比较面积啊?“周三径一”是什么意思?刘徽为什么要无限分割呢?回顾我们今天的研究,是不是和前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生:是的,我们也是有研究圆形纸片面积的需要,先估一估,然后想到用数方格来测量,不过这种方法有很大的误差,最后想到通过无限分割把圆面积转化成为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才得以解决。

师:现在要解决之前的这个问题,你需要什么条件?

师:刚才我们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的,其实也可以把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那三角形、梯形和圆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后的研究。

四、追击:让儿童经历再创造

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还应关注情境背后的能力、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技巧背后的思想和方法、逻辑背后的直观和猜想。因此在推理过程中还要关注儿童亲历怎样的历程。

(一)经历圆面积知识产生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条主线(如图3),这个过程是从区间到精确的过程。

(二)經历数学研究的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估计、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数学研究的过程:大胆猜想→实验求证→推理验证。类比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一个共同点:有探究的需要→猜测(大胆提出一些假设)→实验求证(用已掌握的测量方法测量几个圆片的面积)→推理验证(化曲为直和假设对接)→解决问题。

(三)经历数学历史发展过程

回顾面积发展历史,人类对面积的研究是始于度量的需要,在没有面积测量方法以前,只能借助一些现有的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从“周三径一”到准确地测量出圆的面积,前人想到了利用无限分割转化成无数多个三角形的和。这节课的研究也是如此,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借助有关图形估一估,为了更精确,想到用小方格度量;为了消除误差,进而想到剪拼转化成长方形。

猜你喜欢
再创造推理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