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东 张秋芳
摘 要:学困生,从字面上看,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际是指学习成绩差、思想不积极、纪律散漫等有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学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转化工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66
如何对待学困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线教师,以我从事教育的体会,认为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困生的内心,通过这种办法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多数学困生不是差在先天的能力上,而是表现在后天心理上的自卑,因为他们的成绩差,所以在班内既遭到同学的白眼,又常被老师批评,所以他们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戒备和敌视的心理,平时对老师不是远而避之,就是置之不理。所以,要改变他们,必须改变这种紧张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
根据我的经验,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总是先要摸清学困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找时间与他们多接触,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课余时间,我会组织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一起谈心,使他们消除与老师的隔膜,从而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但我发觉他在绘画方面有着一定的天赋,我就抓住这个闪光点,在班上举行了一次画画比赛,最終他获了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让他享受到被表扬的喜悦,渐渐地,我取得了他的信任。不久,他的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全班倒数几名而进步到现在的九十分以上。所以,要转化学困生,老师要先以一颗赤诚的心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教育,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二、爱生如子,动之以情,关爱学困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困生因为纪律散漫、成绩较差,经常受到一些老师或学生的冷嘲热讽,所以他们内心自卑,性格上也较为孤僻,同时逆反心理较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能采取一味地斥责和批评,而应当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待自己“生病”的孩子一样,尽心地去“呵护”和“治疗”。
在生活上,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在思想上,要多找他们谈心,跟他们交朋友;在学习上,要多抽时间进行辅导,使他们能迎头赶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他们发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时,就会慢慢地喜欢你,接近你,并且对你产生信任,这时再对他们进行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纵横比较,自我激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其他同学的承认,是学困生的需要,但不是最终的需要。学困生注重自我肯定与自我激励。于是我把评估他们成功的标准和方法交给他们自己。每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我就先让他们将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他们把竞争的指针指向班级,在全体同学中开展学困生与中、优等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让他们从中找到差距。
班里有个转校生,整天贪玩不学习。学校抽考以后,他数学得到61分。我就让他和原来的成绩比,他高兴地说比以前进步了,我就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后来,期中考试他得了66分,我又表扬了他,给他以信心,同时引导他和班级内的中、上学生比,并给他介绍学习方法,同他一起学习。后来他掌握了方法,从而尝到学习的“甜头”,高兴地说:“老师,期末考试我一定能赶上中等学生。”我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并在班级内表扬他的进取精神,果然,在期末考试中,他进入了班上前20名。
四、区别对待,“个别治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心理原因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学习,有的学生是看武侠小说入迷而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因家庭环境而影响学习。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以知心朋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学困生,一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用他们乐于接受的道理,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这样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如有一个爱看武侠小说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由学困生变成了优等生,小学六年级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重点中学。
五、做学困生的知心人,以爱为重要法宝
一位好的老师,必定会真诚地关心、体贴每一位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老师的爱,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才会向老师倾吐自己的真情。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往往感情脆弱,更经不起“横眉冷对”,对他们更要多一点温情,多一些关怀,多一点理解和信任,才能使他们振奋精神,有所追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果没有知心朋友式的友情,就没有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学困生虽然有许多缺点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们也期望得到正确对待,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爱心犹如和煦的春风,能抚平受伤者的心灵;爱心犹如明媚的阳光,可驱散心头的迷雾;爱心犹如久旱的甘霖,能拯救枯萎的幼苗。请多给学困生一点爱吧!用这一重要法宝,开启他们的心扉,把更多的学困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白玉忠《谈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19期。
[2] 任吉萍《学困生转化之我见》,《甘肃教育》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