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与专业课有效融合

2020-01-02 23:44漆学鹏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漆学鹏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236015)

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是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求,特别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的出台,加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作出的重大指示,充分表明二者的有效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211-212)。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融合的可行性

1.教育目标殊途同归。

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皆是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教育宗旨而展开的,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借以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75-278)。这类课程是集知识性和规范性于一体的思政理论课程,对促进大学生思政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等都有着极强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知识,训练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其服务社会的本领得以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向大学生输入有关职业道德规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将这些有效融入高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思政教育功用。

2.教育内容异曲同工。

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上有各自的特点与教育职能,并为同一育人目标的实现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高校思政理论课肩负着对时下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对引导其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这一核心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既是塑造大学生政治灵魂和思想素养的主战场,又肩负着培养合格政治素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崇高使命,因而,这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单纯依赖思政理论课,是不易有效落实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初衷的[3](56-59)。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本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入挖掘本学科教育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使之能够融会贯通,有效促进大学生向德才兼备迈进,使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有效延伸和拓展。

3.教育方法同向同行。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是不分学科和专业的,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也不例外,二者在教育方法上是同向同行的,使二者得以有效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拥有极为渊博的学识,还要具备高尚的个人品格。正所谓“为人师表,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格修养等,都会直接影响时下大学生的思政素养、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也是二者得以有效融合的必备条件。加之,为了共同的教育宗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同向同行的教育初衷是共通的,使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更加多元化。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融合的难题所在

基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极为迫切。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二者相对独立的割裂般存在,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一方面,一些高校决策层对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存在认知偏差。过于重视对大学生的智育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上。譬如,在各种会议和报告上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但在具体的教学安排、师资建设、科研经费、课题立项、政策倾斜上又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和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二者融合存在认知偏差。一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注重对专业课程的钻研,忽视对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挖掘,存在只教育书授业而不育人解惑的现象。加之,长期以来的各司其职、各自分工,使他们认为传授大学生以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才是分内之职,思政教育往往被忽视。与此同时,一些思政理论课教师认为课堂只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不是自己能做好的,双方缺少必要的交流。

2.渠道融合零散单一。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融合渠道。特别是各学科对优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更使得这两类课程呈条块分割状态。近年来,随着有关大学生思政教育和高校思政理论课文件法规的出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所作出的指示,使得各个高校开始日益重视思政理论课与各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问题。高校决策层和管理者认为二者应该有效融合。但是,就融合渠道的问题还未达成共识,依然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与挖掘。两者的有效融合,不应该只停留在静态的文字层面和空洞的口号上,应进一步细化与落实,才能有效避免渠道融合的碎片化和单一化。

3.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难题,还体现在保障机制不健全。无论是从需求动力和育人合力层面,还是动态协调和绩效评价方面,都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一些高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了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做了硬性规定,这些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都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和道德素养的评估,对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教育却没有具体明确的章程和可操作的量化考核,致使其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的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此外,这两类课程的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对接,怎样融合教育资源才合理,使思政教育更有质感,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等与高校的绩效评价挂钩,都间接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有效对策

基于上述融合难题,改进高校重智轻德的教育现状,势必要对高校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大力改革,具体对策如下:

1.转变以往观念,提升认知层面。

其一,高校决策层和管理者必须从思想意识形态和行动认知层面,对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的有效融合真正意义上重视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作出的讲话表明,思政教育工作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模式和培养初衷等根本性问题。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专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的重要渠道,因而,各高校必须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两类课程有效融合,使之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校园的有效抓手。达成高度共识以后,对顶层设计方案不断加以优化,通过制定可供操作的举措,统筹推进,在获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支撑的前提下,在高校各部门的横向联动下形成协同合力,为二者的有效融合提供充分的条件保证。其二,高校教师需对二者融合达成必要的共识,认清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和工作职责。譬如,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走出理论框架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其中,再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客观评判。将所讲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分析中,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层面着手,客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西方经济理论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实论调。无论是承担哪种教育职能的高校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都不能忘记自身的立场和使命,有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宽融合渠道,加大实施力度。

高校在拓宽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渠道上,必须对思政理论课的所有课程和各专业课认真分析,使彼此联系甚为紧密、优势得以互补的两类课程有效配对,并得以有效融合。譬如,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可以选思政理论课中的“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配对。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都很强,却是思政理论课中比较核心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有关美学和文艺问题的论述,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照、思考和分析现当代的文学艺术现象。而后者则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彼此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必定要深研这两本书的内容,在讲授古代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时,将《马列文论》中的知识点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活动中。同时,在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发展现状时,可以要求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述,联系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有效融合,实现学以致用。在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对各自的教学时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等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使之达到合理分配。诸如,从教学时段的分配来说,已配对好的课程理应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甚至可以具体到彼此的上课时间,前后相继,不会有距离感和遗忘的时间间隔。基于教学资源而言,这两类需要融合的课程教师需要一起备课,有效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设计,使两类课程的融合融会贯通。基于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而言,这两门配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彼此的课程预留出足够大的学生思考与拓展的课堂空间。

3.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机制,需从需求动力、队伍协同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需要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有效评估,有效加大高校决策层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力度。同时,不断加强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道德素养的考核评价。此外,还有职称晋升和薪资评优等方面的因素,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贡献纳入其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大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参与力度与工作动力。譬如,在开设某个主题的课程演讲、讨论、辩论时,专业课教师要有意将其中的知识与理论融合其中,作为对参赛人员的考评之一。正是有了上述的动力激励和保障机制,才使二者的有效融合切实可行。

总之,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既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又能使知识建构和心理认知层面得以相得益彰,有效开阔认知视野,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意味着高校必须摒弃以往思政理论课孤军奋战的育人模式,进而极力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借助有利条件有效融入,最终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双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