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豫西南三弦书为例

2020-01-02 13:49王海云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弦曲艺艺人

赵 倩 王海云

通信作者王海云(1972—),女,云南曲靖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三弦书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是我国豫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阶段,尽管三弦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但仍然存在传承碎片化、分散化、断代化等严峻问题。因此,分析研究豫西南三弦书的发展现状,既能够探索豫西南地区传统民俗曲艺的发展脉络,为三弦书的传承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也有利于从历史文化角度深刻把握传统民俗文化,为我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一、三弦书的发展

三弦书(又名“铰子书”“腿板书”)是明末清初在中原地区流行的民间曲种。三弦书的曲种以“板腔体”为主,作为河南地区三大曲种之一,它也是许多曲种的母体。三弦书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弹拨乐器三弦琴,其演出形式雏形为左抱三弦、右腿绑脚梆子,以自弹自唱的方式进行。民国初年,中原各地的“腿板书”乐风和演奏形式逐渐融合。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一代代说书艺人将自己在实践检验中获得的智慧和情感融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的乡音语调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曲调,逐渐形成了豫西南三弦书现在的表现形式。

三弦书的创作初衷是民间百姓请神还愿,其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封建社会百姓相信“命由天定”“福佑神赐”,民间多以拜神祭天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除病痛、人丁兴旺。因此,三弦书主要通过唱神戏、愿书、节庆书和唱堂会等方式演出,在中原各地有不同的表演主题。三弦书早期多由盲人表演,发展兴盛后也涌现出大批三弦书明目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在清朝顺治年间成立了“三皇会”,并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三皇爷”的生日。在这一天,艺人会通过切磋技艺的方式庆贺这一节日和交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盲人宣传队用三弦书讲解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在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阶段,三弦书主要流传于河南省南部平顶山辖区的宝丰县,该地区民间文化底蕴丰富,三弦书作为说唱民俗艺术,在当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逢庙会,当地民间会“请大戏”或请说书艺人说唱,以此酬谢神灵,已经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庙会,即马街书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会聚集在此地,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也会来到此地享受民间艺术盛宴,这也是当地三弦书艺人施展才艺的重要舞台。

二、三弦书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三弦书传承与保护的民间平台——马街书会

厚厚的黄土文化和特殊的历史积淀孕育了马街书会这一极富特色的说唱艺术平台。每逢书会,不仅有各国各地不同曲种的说书艺人齐聚于此,还有同一曲种中不同流派的民间艺人前来亮书卖艺。马街书会作为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曲艺艺术宝库,其彰显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表演魅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浓重而具有光彩的一笔。三弦书作为民间传统说唱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唱腔结构、伴奏音乐、伴奏乐器等鲜明特色,在宝丰地区广泛流传,成为马街书会上的一大特色。如今的马街书会不仅会邀请专业的民俗曲艺艺人,也吸引了很多民间曲艺爱好者和附近村民群众。在书会的赛书环节,还会邀请观众担任评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对文娱活动的自主选择,旨在营造良好的民间曲艺环境。正是凭借马街书会这个平台,三弦书等民间曲艺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既为三弦书艺人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也让三弦书在百家争鸣中不断发展完善,得以传承下去。

(二)三弦书传承与保护的官方载体——南阳说唱团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南阳说唱团这一职业团体是三弦书的国家级传承保护单位。2013年,南阳说唱团从民间社团组织改革成为演艺公司,依然保留了拜师学艺的民间传统。收徒传艺一般有科班收徒传艺和个人收徒传艺两种形式,三弦书的表演形式一般为自弹自唱或两三人搭班演唱,因此个人收徒学艺的情况较多。学徒拜师时,需要引进师、保送师、本名师一同在场,徒弟手拿拜师贴向三师叩首。拜师学艺时须先学做人守规后学艺,尽管行规俗约内容繁多复杂,但依旧被艺人世代信从。在表演方面,说唱团演员的角色性质决定了其表演方式需要更加侧重舞台演出,三弦书需要为舞台演出所服务。因此,在一部曲艺节目中,大概只有一到两个演员会将三弦书作为整台节目的一个插曲展现出来。

三、对三弦书等“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反思

当前阶段,三弦书已经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已经将三弦书民间艺人划为“非遗”传人,三弦书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与帮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前景依旧不容乐观,人们对三弦书的传承与保护力度远远小于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快餐审美文化给其带来的冲击,缺少固定演出场所、艺人和观众越来越少、说唱内容和表演技巧逐渐失传等是三弦书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迫在眉睫却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

就传承方式而言,传统三弦书艺人大多为盲人,很多传统书目的传承没有文字记录,其传承大多依靠口耳相传,因此,会有很多书目在传承过程中遗失。再加上很多老艺人相继离世,本来就有限的书目也被埋入黄土。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当地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引导地方学校开设传统文化兴趣班,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集合起来,请老艺人任课,这样既可以增加老艺人的经济来源,也可以向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普及传统文化。二是全面提倡书面文本传承方式,积极走访健在的老艺人和盲艺人,将他们精湛的表演技巧以手抄文本、印刷文本或者音像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欣赏学习。这样保留口耳相传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方式,同时最大化运用书面文本传承,更加有效吸收、保存和传达知识,将口耳相传与书面文本传承的方式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传统民俗戏曲文化重要章节曲目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就市场需求而言,过往每逢马街书会,各大家族和各处门店都争相邀请说书艺人前去表演,以此彰显家族兴旺、生意兴隆。如今,马街书会等传统民间曲艺盛会只能依靠政府“送戏下乡”等活动来维持,三弦书艺人也失去了很多市场和表演平台。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影响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节目等视频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和多元化,受众规模呈指数级上升的趋势,“大视频时代”已然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进入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介实现戏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要最大化使用电视节目、手机App和短视频等新兴媒介,面向青年积极宣扬传统戏曲文化,普及说唱音乐知识,为三弦书等传统民俗戏曲文化挖掘更多的观众资源。

就传统戏曲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而言,目前传统戏曲的主要受众人群为中老年人,这给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通过新媒体扩大传统戏曲的受众人群。一是要引入网络管理公司,充分利用专业网站、App客户端载体,加大对三弦书这一传统戏曲的网络包装和宣传,增强受众吸引力,发挥网络的互动效应,拓展多元传播途径,给三弦书的从业者、欣赏者、运营者、研究者一个交流空间和营销平台,进一步做好三弦书文化产业的线上市场培育。二是要积极开拓自媒体传播途径,通过打造微信公众号、专业云共享、开辟直播间等方式,构建网络传播平台及宣传推介平台,进而不断拓展媒体传播途径,展现三弦书与自媒体融合新形象,达到扩大受众人群的目的。

四、结语

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首先需要有清醒的认知,也就是要结合时代语境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一项戏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并非所有的戏曲文化都需要去保护和继承,同时,并非一项戏曲文化的全部内容都需要被保留下来。只有厘清一项非物质文化中应该被保留的部分,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传承和保护的路径。以三弦书等非物质戏曲文化遗产为例,需要保留、传承并弘扬它的唱腔结构、板式类型、曲艺技法和一部分说唱内容,也就是这些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写照的部分。同时,需要摒弃那些不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戏曲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部分,这样才可以让传统戏曲继续在群众心中传播,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现代文明中站稳脚跟。

猜你喜欢
三弦曲艺艺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品味三弦渡乡音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左手握右手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