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玺,王文博
(陕西师范大学 a.教务处;b.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教师个人素质、育人能力及队伍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讲好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意见》高屋建瓴,意义深远,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深入做好全面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3]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思潮的交锋,正确的思想不去感染学生心灵,错误的思想就会去感染学生心灵;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感染学生心灵,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去感染学生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处理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决定了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和主流信仰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也因此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信其道,亲其师”,思政课教师要传好道、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必先明其道、信其道,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有可能确保思政课所必需的说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讲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素质,它体现着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和政治信仰等。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决定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开始把矛头不时指向中国,不断加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攻势。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成为国际形势的重要特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异常尖锐,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冲击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价值观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淡薄等现象,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遭遇了认同危机。这在客观上要求作为学生成长引路人的广大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提高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和初心,切实投入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为党育人、为国培才的教育事业中。一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在马学马、在马教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这一“看家本领”。要能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马克思主义,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独立思考和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并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自觉辨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与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问题要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能够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要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正确认识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关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积极投入思政课教学,切实履行使命担当。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4]102基于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的重要性,高校党委要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尤其要发挥好教师进修培训班和党校、党支部的作用,在对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制度化培训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思政课教师头脑,进一步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
立德树人,必须以德为先,铸魂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古代的师者,把传道放在首位,主张“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的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主张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还是学生品行端正、人格健康、道德高尚的引导者。思政课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对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仿的,正所谓“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好“用什么样的人格榜样培养人”的示范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更加严格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养成更加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思想作风,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自律能力,努力用自己的人格力量进行无言的教诲,“以德育德”。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更加自律,做到表与里一致、言与行一致、心与口一致、课上与课下一致、网上与网下一致,自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注重养成高尚人格,自觉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言传身教,感染学生等。通过践行良好的师德师风,争做大学生真正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争当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争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四个引路人”。
为此,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精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环境。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向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条标准,从培养良好校风、教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出发,持续激励思政课教师自觉承担责任、热爱学校、珍惜岗位,形成良好的师德品格。在思政课教师培养方面,高校要重视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前培训中要重点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高校还要从思政课教师选聘、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注重对教师师德品格的考核。要让真正热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在教学中是否受学生的喜爱,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认真科学的指导等纳入相关的评聘标准中。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注重各管理环节对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考察,推动建立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各种侵害学生行为的教师,要严格查处。同时还要从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学历层次、教学技能、挂职实践、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着手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把好思政课教师的进门关,保障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讲好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一定要思维新、视野广,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专业技能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理论,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表率,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与不断研究,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入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而为引导学生逐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储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前沿,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使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更触及学生心灵,更能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从而彰显思政课的深度,有效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好思政课教材,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上下功夫。首先,要熟悉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思政课程的教学定位,能够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准确把握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明确教学边界。其次,要讲好用好“马工程”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结构及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吃准吃透教材内容,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善于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热点事件以及学生思想需求等,积极主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确保教学内容设计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要跳出教材,又能落脚到教材上,使思政课教学保持应有的、适度的教学弹性。最后,要积极参加教材培训,深入了解教材编写和修订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主要意图、基本板块及新增知识点等,善于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把握新版教材内核,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再设计。
其三,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自觉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学不能自话自说,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了解作为授课对象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习惯、学习方式、话语体系等,在因材施教、答疑释惑与潜移默化中充分实现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加强与大学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困惑与思想需求,了解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因素。既要关注和解决学生群体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也要关注和解决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思想认识问题。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运用问题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道德认知的增加、道德情感的转变、道德意识的唤醒和道德行为的更多出现作为考核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标准,通过课程论文、演讲辩论、志愿服务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其四,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在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械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学创新性不足、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的问题。为此,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抓好教法创优,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要善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充分融合,通过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大数据、VR等技术,给学生提供信息化条件下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职后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注重通过加强教学交流研讨和观摩,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持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基于上,高校应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牢固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意识。严把思政课教学质量关,坚决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师试讲准入制度,把好思政课教师入口关,注重引进补充信念坚定、学识高深的人才;完善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指导教师制度和思政课教师开新课、新开课试讲制度,严把思政课教师开课关,确保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高起点;探索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推动建立高校党政负责人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把党委书记、校长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进修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培训、进修、传帮带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与支持力度,推进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加速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信息化,通过虚拟仿真、VR等现代技术,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直观体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针对文史理工农医生不同学科学生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要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建设,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协同攻关平台。要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敞开校门,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校外专家走进思政课堂,拓展思政课教学视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协同育人大格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各专业课程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课程育人大格局。
近日,教育部、中组部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以构建高校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目标,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了整体部署。新形势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作为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而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也必将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结合不断发展着的具体实际,继续找准着力点,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及业务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