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研究

2020-01-01 07:56刘丰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师跨文化一带

刘丰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已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贸易、金融、教育等领域。近几年,人文交流日益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中国的留学生迅速增加,中国的技术服务人才的输出也源源不断,旅游业更是蓬勃发展。许多学者呼吁,“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语言铺路,语言人才先行(张日培 2015[1],文秋芳2016[2])。人文交流离不开语言,技术服务也需要语言的支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互通是所有合作联通的桥梁和纽带。王辉(2016)[3]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多,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但英语在其国际交往中是主要的沟通交流语言,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英语更是主要的教学和交流语言。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一批既能提供技术服务又能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这为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获得了更多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和职业技术人才输出的机会;要实现院校间交流和合作的畅通和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必须克服语言沟通的障碍(顾秀梅,2017)[4]。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和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两个核心内容。首先是经济互通互助:通过沿线各国开放合作,实现区域基础设施、陆海空通道网络、投资贸易网络的完善与畅通。第二个核心内容是文化的交流沟通:《愿景和行动》提出“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的设想,并列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促进民心相通的措施。“一带一路”的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需要大量的政治、经济、基础设施、贸易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的支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5]认为,要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必须大力培养专业化的国际性人才,采取科技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并重的策略,所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同时,努力推进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因此,熟知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必须克服语言障碍,保证语言畅通。所以,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技能。而要实现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难点,还需要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端国际化人才,他们是解决文化冲突、贸易纠纷、技术难关等国际事务必不可少的精英人才。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成图1的金字塔图形。

图1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职业教育领域,其内涵经历了“双资格说”“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和当今的“双素质说”。“双师素质”重点突出作为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在该领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能力,即教师既具备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又能将行业发展和专业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实践融入教学,熟悉知识传授规律,也熟识职业素质培养和发展规律,是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必须的师资力量(吴全全,2014)[6]。就英语教师而言,其“双师素质”体现在语言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其他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和行业英语的教学能力(朱晓洁,2016)[7]。

“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专业技术水平、外语沟通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三个方面。在国际合作项目中,要求学生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实现语言互通,这就要求通识外语教学必须将学生专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即外语教师要肩负语言技能、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行业专业英语等多重任务。束定芳(2013)[8]提出,“离开高质量的大学英语教学,离开高水平的英语交际能力,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高要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即“双师素质”,提出了挑战,如图2所示。

图2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要求

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英语教学面临的是跨行业的挑战。由于英语教师所学专业单一,面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要熟知某个行业领域乃至某个专业的知识和实践,压力很大。因此,专业化发展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师的短板。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侧重于行业层面,即英语教师通过对某行业的认识和实践,形成自己的行业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让行业英语融入通识英语中,实现通识英语向行业英语的自然过渡,这样普通外语教师成为“行业外语教师”,这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尤为重要。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在行业环境下应用外语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刘黛琳(2012)[9]也认为:“高职高专英语老师除了应具备的语言专业素质外,还要熟悉高职教育理念,了解某个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英语需要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是英语教师难以胜任的。专业英语需要依托于英语技能良好的专业教师,通过基于内容型的教学方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方能达到语言服务于专业的目的。

三、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现状

相对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双师素质”力量薄弱

绝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毕业于语言学或语言文学专业,而且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虽然在教学之余参加一些师资培训,但大多专注于教学法、信息化应用和科研等方面,参与英语之外的专业培训或去企业挂靠某一行业的实践锻炼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参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解读及商务谈判等事务。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英语教材中的话题为载体侧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学生的专业结合相对较少。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英语为职业服务为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技能的高要求,提高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可谓迫在眉睫。

(二)教师工作负荷重,职业发展规划难以实施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角色多元,任务繁重。一是英语教师的课时量大。由于职业院校生源渠道多,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分层次教学就成了常用的教学手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均不同,因此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工作量大。二是近几年的信息化教学的大力推广促使教师要学习研究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付诸实施。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检测方面的确起了有效的助推作用,让手机成了有力的学习工具和帮手,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如预习资料的上传、课中活动任务的设计、检测资源的设计和上传,等等。三是部分英语教师还要承担班主任、指导大赛和教科研等任务。再加上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女性的特点,照顾家庭孩子责无旁贷。所以,英语教师的多任务多角色使其难以顾及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英语是基础学科,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具体体现在不太关心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关注学生专业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不主动调研学生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所以,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

(三)跨文化教学存在单向性特点,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度薄弱

“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要求,“除了技能性、专业性、研究性之外,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障碍(陈海燕,2017)[10]。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国际化人才需要理解对象国文化,同时要用语言诠释中国思想和文化,以弥补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误解。而以往的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主要侧重于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思想的介绍,用英语介绍我国本土文化,讲中国故事、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当代中国现实非常欠缺,致使学生能用英语解释外国节日而对祖国的传统节日却难以表达清楚。“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走出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传播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加大讨论和论述中华文化内容的比例,增加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对比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高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途径

面对高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现状,结合“一带一路”对人才的外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等需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驱动和外力助推两个层面,从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一)着眼未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平衡好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朱晓洁(2016)[7]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四个层级:合格的英语教师→教学中融合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发展动态→行业实践,教学中融入行业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专业英语。因此,英语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英语教师不能被日复一日的教学束缚住,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政策导向、社会、学生和自身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充电、学历的提升、行业英语知识积累和行业实践锻炼、教学反思和科研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减少课时量、申请阶段性外出进修或企业挂职,来平衡教学与自我提高的关系。

(二)夯实自身语言功底,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语言基本功是语言教师的看家本领。优秀的英语教师能用简单的词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性地接收信息和观点,乃至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功底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其师,信其道”,这就不难理解许多学生因为喜欢其英语老师而对英语产生兴趣。国际化人才要保证交流畅通,听说技能是关键。王芳(2018)[11]在对“一带一路”国际商会企业提供英语语言服务的本科院校的英语志愿者(90%过英语6级或英语专业8级)调查中发现,“59.6%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在语言服务中表达不清或对英语表达不明确,33.62%的同学认为在志愿服务中听不懂对方”,约70%的志愿者认为需要接受口笔译培训。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教师的语言功底一定要到位。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在职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同时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较强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组织技能,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

(三)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开发教材人文资源,实现双向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一带一路”的国际事务中,交流双方需要通过语言的互通和彼此文化的理解实现交流畅通。所以,英语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人文资源,如中国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社会体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通过与教学话题的结合,将其融合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笔译训练让学生学会其英文表达,进而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英语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及其背景知识和文化,特别是中西人文思想的差异,要以批判的思维进行对比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既拓宽眼界,又锻炼思维。

(四)结合专业需求,借助政策优势,打通“通识英语+行业英语”的融合渠道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在学校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以下路径可以助推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是按需设计,分工明确。英语教研室可以组织英语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分工,分别挂靠不同的专业,调研该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项目实训和专业实践等大体框架,与专业老师就关于人才英语技能的要求进行沟通,形成英语服务于专业的氛围。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英语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英语教研室协调专业部门安排英语教师去相关企业或机构调研或实践,最好是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企业,一方面调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深入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通过上述的校企调研和实践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英语教师可以就该专业形成行业英语的校本教材,为通识英语和行业英语的融合提供优质资源。

(五)利用政策优势和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

“一带一路”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因为许多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跨文化交流的体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让多数英语教师意识到危机感。但目前的瓶颈在于教师们缺乏锻炼的机会。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一是利用“请进来”的政策优势。学校通过请进参加“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并有丰富海外经历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座或培训等形式,拓宽教师的思维和国际视野。二是争取“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也门、尼泊尔等国家都有联合办学项目,需要互派师生参与彼此教学活动,如游学访问、教学研讨、对外汉语教学等,英语教师凭语言优势可以争取参与的机会。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留学生资源。国际教育合作育人都是双向的,因此多数职业院校都有国际留学生在校学习。英语教研室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师生与留学生互动交流,利用留学生资源了解他们国家的风俗文化,也传递中国文化,同时加强英语与汉语的语言训练。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因为语言是所有互通的关键。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繁多,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仍不可小觑。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好准备。为此,高职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有计划地推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并通过各种途径增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开拓国际视野,从而在教学中将通识英语、行业英语和文化交流有效融合,实现语言教学服务于育人、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终身发展的宗旨。

猜你喜欢
双师跨文化一带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