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授予国际人士名誉博士学位的惯例及意义
——以中俄两国间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情况为例

2020-01-01 22:45刘梦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位

刘梦嘉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 周年, 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于4月26日访华,清华大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母校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过去仅仅一个多月,6月6日访俄期间, 习近平主席也接受了普京总统的母校圣彼得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 至此中俄两国国家领导人互为校友,两位大国元首的友谊愈发深厚,展示中俄关系迈上了新高度, 引发全球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名誉博士学位但授予模式不尽相同,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授予国外杰出学者、科学家、知名大学校长和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国际政要等名誉博士学位的惯例,而且这一对外交往形式在当前国际关系多元化的趋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家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国际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传统和制度

“名誉博士”是一种荣誉性学位,不同于需经过考试、系统培养和论文答辩的攻获性学位,名誉博士学位主要依据学术造诣、科学成就或在某一领域对国家、社会做出的贡献而通常授予国内外一些杰出的学者、科学家或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名誉博士学位现已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很多个国家, 其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 世纪7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颁发给神父里昂内尔·伍德维尔(Lionel Woodville)名誉学位,至今已过去将近550年[1]。

在中国, 类似现代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传统出现于清末时期, 清政府会免试授予个别杰出人士科举学位以表彰他们在某一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 其中就不乏外国人,如防疫有功的“医科进士”——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2]。 1920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授予法国学者班乐卫(Paul Painleve)和儒班(Joubin)“名誉博士”,这是北大历史上首次授予名誉学位,也是中国大学授予外国人名誉学位之始[3]。

名誉博士学位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从1983年8月北京大学授予塞内加尔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Amadou Mahta M'Bow)中国的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起, 这一学位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学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0 多年来,从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简要提及名誉博士学位制度,到1989年出台专门的《关于授予国外有关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再到2010年重新修订的《关于授予境外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名誉博士学位授予的相关条例、规定和实施办法得到不断的健全和完善[4]。

新实施的《规定》对授予对象与条件的相关表述更加严谨和明确,对报批手续与授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旨在维护我国名誉博士学位的严肃性、 纯洁性和权威性。从文件对授予对象及条件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国的名誉博士学位并非在于对授予对象科学成就或学术造诣的简单肯定, 而更注重的是授予行为是否有利于促进中国参与国际科研、 学术交流, 增进对外交往与合作,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5]。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民族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因而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模式也有所区别,英、美等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拥有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自主权, 而在中国必须经过国务院学院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才能进行授予, 也就是说受到更为严格的国家管控和限制。 近些年来,英、美等国家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呈现泛滥趋势,甚至存在“买卖学位”以换取“钱、权、名”的不良现象,相比较而言,中国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因而有着越来越高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

2 中俄两国间“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情况

2019年恰逢中俄建交70 周年, 是中俄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2019年4月和6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互访期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分别见证了各自的母校为对方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至此两个睦邻友好大国的国家元首互为校友,这在全球政坛都比较罕见, 而且正值中俄建交70 周年,这个“双校友” 蕴含着更为特别的深刻含义和国际意义, 自然成为两国间热烈传诵的佳话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同时引发我们对中俄两国间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历史的研究兴趣。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信息网发布的官方数据,自1983年授予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至2018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数量共计338 人,平均每年约为9~10 人[6]。 其中,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 所高校,共授予4 位俄罗斯知名学者、国家政要名誉博士学位。

北京体育大学分别于1997年授予俄罗斯学者库仁·瓦列里·弗拉基米罗维奇(В. В. Кузин)和2005年授予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校长马迪森·奥列克·瓦西里耶维奇(О.В. Матыцин)二人名誉博士学位,这两位学者成为最早获得中国名誉博士学位的俄罗斯人, 并且都是体育领域的杰出人士。 另外两位接受中国名誉博士学位的俄罗斯人则都是政界人士: 一位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亚历山大·季米特里耶维奇·茹科夫(А.Д. Жуков),2009年3月他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席了“俄语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并隆重接受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 另一位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В. В. Путин),于2019年4月被清华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反观近10年来我国学者和科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获得俄罗斯名誉博士学位的情况——数量更多、频率更高、领域更广,对象主要是致力于中俄科技、教育、 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获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文学领域“名誉博士”称号,此前获此荣誉的还有王蒙、高莽、陈昊苏、李明滨等多位国内著名作家、 翻译家、 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在研究和传播俄罗斯语言、文学、文化,开展两国学术交流和推动中俄文化互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5月,为表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教授在相关科技前沿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努力促进中俄双方科技合作与互助, 俄罗斯科学院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2018年1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授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名誉博士学位,因其曾于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次访问莫大, 促成深圳莫大-北理工联合大学达成重要协议,并为莫大代表团访华奠定基础, 在中俄双方高校合作办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 在巩固和发展中俄外交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也成为名誉博士学位授予的主要对象, 早前在2001年6月和2003年6月连续两任中国驻俄大使武韬、 张德广都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获此荣誉的还有现任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10月接受了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以表彰其长久以来为巩固和促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和睦邻友好关系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3 授予境外知名学者、著名政要“名誉博士”学位的意义

在中国,名誉博士学位一直遵循“授外不授内”的惯例,成为一种国家级荣誉,自1983年开始,至今已授予300 多位境外人士名誉博士学位。 授予对象涵盖杰出的科学家、学者,促进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要,国际组织和机构负责人,知名高校校长,著名社会活动家,重要政党领导人等。 授予条件强调“重要贡献”“特殊贡献”,特别是在促进中国参与国际科研学术交流、增进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关于授予评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指出, 一直以来我国授予的名誉博士保持着良好的声誉, 普遍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收到积极效果[7]。

值得注意的是,科教人士(科学家、学者、大学校长等)和政界人士(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在我国名誉博士授予对象的选择中占比很大。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包括普京在内获授中国高校名誉博士学位的国家元首至少有14 位,这表明我国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目的性。可以说,授予境外有关人士名誉博士学位, 特别是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 国际政要作为一种当今国际交往的惯例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授予国外知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可以吸纳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学者以及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进而有效增进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广泛开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间的教育合作,如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互派交换生、留学生、访问学者等。从目前的经验来看,我国授予的“名誉博士”如一些知名教授、大学校长和著名政界人士等,因其“名人效应” 或实际影响力, 确实对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密切与国外高校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作用, 往往这些国外高校正是他们学习过或工作的地方。

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015年作出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国外杰出科教人士和著名政界人士名誉博士学位,势必会对国内优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产生直接的影响, 进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深化我国教育、文化、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提供助力[8]。

另外,特别从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国家元首、 高层代表和国际政要访问国内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面向广大师生、科研工作者发表演讲、作报告,达成或促成相关的合作协议和交流项目, 并接受高校或科研机构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这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外交时尚,构成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外交场域。 其中,国家间有来有往、互相授予对方国家元首、 政要名誉博士学位更成为当今多元化国际交往中元首外交、高层外交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拓宽了对外交往的渠道,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容。

4 结语

名誉学位授予的传统由来已久, 名誉博士学位在我国也已历经30 余年的发展, 授予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工作愈加规范,国内外声誉保持良好,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始终坚持着宁缺毋滥、有的放矢的原则。

中俄建交70 周年之际,两国优秀高校代表分别授予对方国家元首名誉博士学位,两位大国元首成为“双校友”,这推动了中俄关系多元化趋势,树立起国际交往中元首外交的新典范。 通过梳理和回顾中俄两国间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情况,进而可以分析指出,授予国外杰出科学家、 学者、 知名大学校长以及来访国家元首、国际政要、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名誉博士学位,对于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加快与国际社会的同步,深化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起到特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位
从“权力错位”到“权责明晰”: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关系重塑
——以学位授予案件为切入口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教育部:可适当顺延夏季毕业 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
浅析我国学位授予法律救济制度
英国议会通过“快捷学位”提案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邓小平推动恢复招收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
湖北一高校颁发“工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