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驰
(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江苏南京 210023)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提及,高校学风由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作风组成,其中学习作风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等。《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线问答分类文档(学风)》中指出,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校经过长期培育所形成的行为风尚,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营造良好的高校学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层次有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以及同化作用[1]。
自2010年留学中国计划实施,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及对外开放的深化, 来华留学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是当前国家对来华留学事业的总体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提出的来华留学工作总体思路是“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完善政策、防范风险”。 来华留学的学风建设在学生培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良好的学风氛围能够积极推动留学事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该次实证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在某财经类高校学习的来华留学生, 包括语言预科生、 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 该研究共发放问卷110 份,回收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2 份, 问卷收回率为100.0%, 问卷有效率为92.7%。调查问卷结束后,还开展了随机访谈、课堂调查以丰富问卷结果。 参与此次调查的留学生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越南5 个国家。其中,语言预科生占43.1%,本科生占50.0%,硕士研究生占6.9%。 另外,享受各类政府奖学金及学校奖学金占比54.9%,未享受任何奖学金的比例为45.1%。
调查发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学风建设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尚未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整个高校学风建设考核体系中,未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及奖惩措施。同时,高校对留学生群体的管理流于表面,未能形成多部门协力配合的局面。
根据调查,58.8%的留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精准的学习方向, 也未制订深入的学习步骤及具体的学习计划。 78.4%的学生主动学习动力性不足,外部刺激对提升其学习效果有限,14.7%的学生反映自己主动学习的动因是外界的刺激,例如教师的反复监督。学习目标对学生群体入校十分重要, 决定着大学四年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动力。调查还发现,并没有外界对留学生群体进行指引和指导。 相关管理人员对日常管理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教学管理。 留学生在入校、学习过程中,既没有职业生涯、学习生涯课程的设置及指导,也不会有长期的督促及教育。
根据调查, 留学生在选择本科专业时,78.4%的学生首要考虑因素为学分是否容易获得。16.7%的学生首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4.9%的学生则将未来就业方向作为第一标准。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科专业前没有对专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没有依据实际情况,而是将获得学分的难易度作为考量, 这也为不良学风埋下了隐患。此外,调查还发现,58.8%的学生考虑过改选专业或退学,理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根据调查,有关课堂表现,仅有24.5%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全神贯注听教师讲课, 并做好相关笔记,39.2%的学生表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14.7%的学生选择自己看书或做题,14.7%的学生选择玩手机、和学生说话等。部分教师反映,留学生群体缺课情况比中国学生严重,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每学期都会出现考试作弊,而留学生课程不及格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根据调查,竟然有29.4%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无所谓的。 通过个别访谈, 学生表示学校对于作弊留学生处理手段不严格,促使学生无法引起重视。部分教师对留学生督促力度不够,交流有限,教学模式单一。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 针对造成自身学习吸收效果不佳的原因,88.2%的受访学生指向客观因素, 即授课教师。 其中,归纳调查对象的反馈,教师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学内容行政化成为最主要的问题。通过实际走访课堂发现, 教师借助讲授法吸引留学生专注力的效果明显差过中国学生。 留学生课堂活跃度也远远不如中国学生, 教学方法无法因材施教强化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使学生注意力缺失,学习积极性明显弱化,学习兴趣及动力难以激发。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多采用结果性评价,过分看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使他们无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并形成良性互动。 同时,部分教师对留学生群体采取过度的区别化对待。 教师对留学生通常比较宽容,留学生在出勤、课堂表现、考试中出现违纪情况,很多教师并不重视,造成留学生学风断崖式下滑。 此外,教师批判性思维不足,督促力度不够等也都成为留学生群体反映的主要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长效机制体系的构建。
高等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条件, 制定切合自身具体情况的来华留学培养目标。明确目标后,对不同阶段人才培养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与问题,寻找对策与方法。 针对学风建设,将留学生群体纳入学风建设体系中考察, 调动各留学生培养单位、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根据反馈结果对标要求及时整改。
当前,来华留学教育转型至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这有助于推动学风建设。在此大背景下,留学生培养单位也应当逐步转型,制定详备的入学标准,对申请学生严格筛选,在起始环节严控学生质量,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可组织留学生在进入学历学习前参与入学考试,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录取。 目前,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较为随意, 入学考试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 同时有利于督促学生预学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推动精品专业及课程的开发。 目前,多数高校针对留学生学习采用插班制, 并未考虑留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 教学单位可根据留学生群体的汉语水平、专业基础知识等,开发成班制留学生精品专业及课程。明确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对于来华留学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 学生群体有现实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后,学习态度也能发生转变,良好学风的形成便轻而易举。
其次,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复合型教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学单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了解留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及个性问题,在教学实践及调研交流中逐步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激发教师主动了解、参与留学生学风建设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教学单位还应持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不断形成主动关爱学生的职业习惯,不断推动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的学风建设离不开教师的推动与督促,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专业知识、优秀的人格魅力能够感染学生群体奋发向上, 形成良好长效的学风氛围。 具体操作层面,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活动、专题展示等方式,有效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氛围,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导学”的作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云媒体、刷脸点名等方法调动留学生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当借助网络分享精品课程资源、 提供线下指导等方式督促留学生的课后学习。 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应当运用多元评价体系,主要考察留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严格课堂考勤的同时,给予留学生群体多次机会,充分让其展示对课程的理解运用,打破期末考试决定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充分挖掘留学生群体的潜力、能力和素质。 此外,可选拔部分教师成为留学生班主任,督促群体学风的培养。班主任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督促学习进度,解答学习困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教学与学工联动机制的重要纽带。政治素质过硬,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强的班主任能够帮助留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并建立对班级的责任感、归属感,从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最后, 教学单位应因地制宜建设符合留学生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教学单位开发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紧密结合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以学习生涯为线索,以职业生涯为导向,潜移默化推动良好学风的构建。留学生群体入校后,通过设置学习生涯规划课程帮助留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况,辅助留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构建积极的学习观、大学观,推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设置的答疑环节,帮助学生正面面对学习困难。后期学习生涯规划课程逐步过渡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计划互动, 调动他们第二课堂的学习兴趣,挖掘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开展就业方向指导,长效学风机制平台的得以搭建。
第一,设立留学生学业档案,并作为评判留学生日常表现的主要依据。教师、管理人员等都可为学生的学业档案评判,而学生日常获得的奖惩也应记录在档。留学生出现转学及退学时, 学业档案也应成为目标学校考察的主要材料。 学业档案及联动机制的设立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有助于优良学风的长效构建。
第二,不断完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目前高校留学生管理文件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管理出现反馈后,应及时完善文件,推动管理制度的落实。 例如,严格的考勤制度,管理人员定期公布学生考勤结果, 对出勤率在规定百分比以下的学生可取消其在华居留许可;缺勤次数较多的学生可做退学处理。另外,对考试作弊的留学生可取消本课程成绩,给予警告等处分并记录在档,情节严重者,做退学处理。 而对全勤的学生,也可设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给予奖励,如优先评定奖学金、给予全校表彰奖励等,不断激发留学生群体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
第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选拔工作人员时,严把人才质量关,挑选学历过硬、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管理队伍, 并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同时,增强对工作人员、辅导员的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讲座及实践指导活动,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及管理水平, 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还应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 提升管理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及阻力,指导学生积极对待在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第四,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学业辅导机制。 教学培养单位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 借鉴国内外高校学业指导机制成熟的经验, 形成符合自身专业特征的学业辅导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留学生、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多元学业辅导机制体系的构建中, 统筹校内各方合作,形成学业辅导网格式运作。通过构建学业辅导机制,帮助留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气, 同时反推全面客观系统的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真正促进学业机制的长效构建。
此外,应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社团的重要作用,引导留学生群体内部展开交流学习,互相督促。而开展与学习、科研有关的各种社团,能够提升学生的融入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长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