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
(环县环城初级中学,甘肃庆阳 745700)
进入新时代,初中阶段教育已经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新标准。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作为语文教师,更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 坚持新时代教育方针,秉承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担当起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其中,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 直接反映着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阅读与写作,两者密不可分。那么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结合工作实践,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结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名人的示范效应、先贤的激励作用,配合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中学生对名人传记等书籍的阅读兴趣, 进一步增强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由“要我阅读”向“我要阅读”转变, 同时督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摘抄优美的字、词、句、段,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开启写作之旅,尝试句段的仿写、写出阅读中的感受,展开与书中人物的时空对话。
首先,要用好名人效应,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中学生容易对名人产生崇拜心理。 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推荐《名人传》《苏东坡传》《毛泽东诗词》等类似的传记作品,或者选取一些经典篇目,有组织有计划地让中学生进行阅读,了解熟知名人博学、勤奋、刻苦的事迹,激发起学生对名人的敬佩之情,在他们的心里埋下模仿的种子。同时,督促学生对一些经典的语句进行背诵,不断增强学生在文学知识方面的积累。要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质量,通过勾画优美句子,进行句段模仿,开展书信写作等方式,记录他们的阅读感悟和体会, 同时也加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 提升了阅读效率,厚植了写作基础。
其次,要用好课堂教学,营造轻松的写作环境。 教材中所选的篇目既是阅读教学的经典作品又是写作指导的范例。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举行美文朗诵,开展诗歌吟唱,模仿经典人物表演情境剧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文字的美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豪情。在此基础之上学习作者写作的技法,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船上遇于勒”片段。 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然后由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正因为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才如此鲜明,这正是写人物应学习的技法。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既掌握了课堂内容,又学到了写作技巧,达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改要求。
最后,要用好课堂内外的阅读成果,推动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开展阅读,除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外,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对文字的运用。教师要发挥“灯塔”的作用,在让学生完成周记、日记这些规定作业外,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随想、感悟或者小散文等,让学生把在阅读中想到的、悟到的、体会到的,都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由阅读向写作的第一个跨越。对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在字词句篇、主题思想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指导,鼓励帮助学生增强写作的信心。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推荐阅读内容,比如:《傅雷家书》《艾青诗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中学生必须要阅读的,当然,这其中有些大块头书籍,我们不要求一字不落的读完, 但最起码要掌握书中主要情节,这样对提升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推荐一些书籍。如果把课本中的必读书籍比作“主食”,那么课堂上推荐的书籍就是“零食”,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毫无疑问, 课本上推荐的必读书籍都是文化长河中最经典的作品, 都是教材编者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深思熟虑选择的, 都与学生所学习的课文有着深刻的联系。 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些必读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PPT 或者视频资料,充分展示文章中鲜活的人物性格、深邃的思想、出乎意料的情节等,让学生沉浸其中,激发学生渴望迫切阅读的愿望。 比如,在学习朱德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可以适当拓展,介绍胡适的《我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对比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味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读完同一题材的这两篇作品,自然而然过渡到“我的母亲”,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母亲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哪些事件最能体现她的这一性格,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鼓励学生用学到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既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精准把握课文内涵,实现了“推荐内容”与“必学篇目”相结合,主辅搭配,又真正实现了融会贯通,无形中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强调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能够更加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课堂上教师推荐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在备课中所参考或翻阅的篇目, 当然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 中学生深入涉猎这些推荐内容,把课堂内学习内容和课堂外自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也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教师的教课思路, 自然也就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提升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课堂外, 就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制订更加科学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广泛涉猎经典名著,进一步沉淀文学素养,同时还要鼓励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社会,这样就不会无病呻吟,写出来的文章也更真实、更感人、更具有时代气息。
在新课改中,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课堂中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自主揣摩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另一方面,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或者方法,趁热打铁,通过写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过分苛求表达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准, 重点是培养学生习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学与写的充分结合,让语文教学不单纯停留在学修辞、学语法阶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目标。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碎片化”“即时性”的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 而这种现象已经延伸到了中学校园, 影响到了中学生的阅读方式。 对此,我们不应该抱着“狼来了”的态度,一味地抵触,强硬地反对。 相反要客观的看待,对一些即时性的内容,要鼓励学生进行“浅阅读”;对一些有思想、有内涵的知识性内容,要告诉学生应该进行“深阅读”,而不是“死读书”,当然我们不提倡沉溺于电子产品中,通过两者的配合,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一要通过“浅阅读”增强写作的广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浅阅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不求甚解。 中学生在“浅阅读”中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好像没有掌握具体知识,没有获得具体内容,但实际上却增长了见识。 这种知识量的增加,如涓滴之水,看似作用不大,可随着量的积累,滴水必将汇成江河,带来质的飞跃,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那些内容自然而然就会融入文字中, 通过笔触缓缓流出, 无形中增加了写作的广度,提升了文章的质量。
二要通过“深阅读”提升写作的内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中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好的文章,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的阅历有限、观察不仔细,认识不深刻。 而书中有很多妙语佳句,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除了语言优美,故事情节动人之外,还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学生多阅读这些名家名作,不但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阅读中积累到的名言佳句,更是让他们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把这些思想和感悟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可以使写作如虎添翼,给文章增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提升文章的质量。
三要通过深浅结合提升写作的品质。 中学生写作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模仿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教师要精挑细选一篇或几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笔,引导入门。 比如,学习了《背影》,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母亲。 还比如,学习了《伤仲永》,可以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写一写自己的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浅阅读”和“深阅读”内容在写作中得到充分结合,得到全面展现,这样时间长了,就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 互相提升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因为只有拥有海量的阅读,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为提升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不断地思考和写作,才更能激发学生进行广泛深入阅读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