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理芸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西南宁 53000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现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及合作日益密切,而其中,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语言沟通”起着桥梁的作用。如此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应当比以往更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其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而事实上,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确实意识到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欠缺, 并在课堂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融入跨文化案例, 但这些关乎跨文化的内容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的融入却很少。这种跨文化案例的嵌入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无法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因为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 学生对自己的本国文化了解甚少,更谈不上用英文去表达,去传播。 高职的英语教学如何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他认为,与硬实力(即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不同, “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 国际影响力等, 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 通常而言,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通常会通过3 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实力:威胁,利诱或吸引。吸引,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文中指出,“提高软实力应该是崛起中的中国的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 它应该随着中国硬实力增长的同时得到提高。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国的外语教育责无旁贷”[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在谈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张。进而谈到文化,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事实上也在政治理论高度呼吁社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应加大融入中国文化的力度, 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纲领指导不完善。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当中强调的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技能, 即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活动的能力; 并未强调跨文化能力培养在语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课程文化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不够明确。 其次是固有的教学理念得不到根本转变。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很大程度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即便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跨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也更多的是基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传播, 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缺失情况较为严重。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欠佳,对文化理论知识接受普遍较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原始积累少,这一代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各种多元社会文化的充斥下渐渐显得暗淡。一方面学生对西方主流节日心生向往;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甚少。本身对事物就一知半解,加之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更别提用英文表达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涵及进行跨文化交流了;再次,中国文化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涉及面明显不足,高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的机会也并不多。长久以来,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地道的英语, 高职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改编自英美原版素材,主要体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国文化题材的篇章比例较小,这使得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语料, 这样看来, 高职学生午饭用英语去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师素质,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传递者,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身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颇大。 许多教师本身对中国文化并没有深入的探究, 只停留在皮毛,无法驾驭用英语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不足,在课程上也容易出现避重就轻或直接忽略的做法,此外,由于缺少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讲解和教学多数也只能停留在概述的物质文化层面,而无法深入至文化的本质及内涵上来。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复合型、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其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基于目前高职学生文化软实力薄弱和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等问题, 笔者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道:“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本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在此基础上, 结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高职英语教学应从教学指导方针的高度, 考虑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去,加大中国文化的灌输,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 同时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因此,对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重新进行调整, 与时俱进地加大中国文化的导入,这是其一。 教材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短时间内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改动。 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决不能单依赖于自己手上的教材,不能为教而教,亦不能为学而学。高职学生大多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那么因此, 教师应该将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计划加以整合,并且对中国文化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例如,传统节日、民风民俗、饮食文化、传统服饰等。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任务化或项目化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进而能做到拿中西文化进行或深或浅的比较。此外,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应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团队协作或小型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完成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任务,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 不仅能从而调动他们课里课外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英语思维。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英语基础教程2》第三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早餐”,渗透介绍的是西方饮食文化,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横向对比去回顾我国的饮食文化的有趣现象,从而进行学习语料内容上的拓展;或者让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或书籍进行相关方面的资料搜寻, 用幻灯片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在班上做集中汇报展示,这样一来, 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既习得了英语语言又了解了中国文化。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跨文化素质不过硬,是没有办法去培养学生提高的文化软实力的。 高校教师普遍“缺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4]。教师自身跨文化素质的提高, 绝不局限在中英两种语言层面上的诠释互译,而在于更深层次的知晓、了解、内化及重塑表达。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定期参加跨文化培训班、听专家讲座、 自己查阅典籍等方式从中获得间接的跨文化经验外,还可以通过深入民间采风、出国体验等途径去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情, 这样可以累积直接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及其跨文化素质。
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责任,它应该贯穿在各个学科当中,作为一门跨文化的语言学科,高职英语更是责无旁贷。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教师任重而道远,应鼓励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并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的学生跨文化能力和个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