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驱动下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20-01-01 23:20:32欧赵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三教改革教法教师队伍

欧赵福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17)

高职院校想要成为具有特色、高素质、高质量、高能力的学校,就需要不断的改革教材、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真正的培养出能够担任产业升级的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师、教材和教法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定义上的三教改革成效就是对培养人才质量进行改革,这也就决定了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抓住三教改革就是决定双高计划的前提,所以,在现在中国特色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实施三教改革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在必行[1]。

1 三教改革的目标和含义

1.1 三教改革的含义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识,激发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三教”改革之中。不断地提高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在的建设,不断地推进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人物就是立德树人,培养的人才品学兼优,不仅是高学历的人才,还应该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技能人才,贯彻这项改革重要线路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之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题,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指引者,教法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是要通过教法来体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重要的体现形式[2]。

1.2 三教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模式向社会、 具有专业特色的类型进行教育的转变,跨界和融合是职业教育重要优势的象征,职业教育跨越了学校和企业、工作与学习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合了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把握好跨界与融合的特性,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3]。

1.3 三教改革的特征

第一,规范性。教学是一项具有严格规范性的活动。“职教20 条”指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到2022年,要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三教”改革与教学标准体系的形成是同步的,即要遵循“边改边建,边建边用,边用边改”的原则,以保持教学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4]。

第二,综合性。教育包含三大要素即主体、客体与内容,这与教师、教材、教法是对应的,正是这三者构成了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是“三教”改革的工具、载体、方法。“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改革[5]。

第三,联动性。“三教”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尊重主体的意愿,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使教师与教材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契合,教材与教法相匹配。

2 “三教改革”与教师的能力提升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直接关涉到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实施“三教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基本载体,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教什么”的问题;而“教法”改革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与手段,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怎么教”的问题[6]。

在教材、教学、教师之间,教师是引导其他两个方面的主体,也是“三教改革”的重点实施者和组织者,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法是贯穿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桥梁,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对教师和教材的改革。

3 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3.1 营造教师教学改革的机制和环境,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不够、职业标准不明确等各方面,在教师队伍体制的建设中,缺乏对教师职业资格标准的肯定、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能力方面的培训、缺乏对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职业教师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聘任,同时学校也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制度。加上学校对教师的引进渠道比较的单一化,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校引进的人才,在企业中引进相关教师人才的制度比较缺乏,同时职业教师在企业中实践能力的提高与企业管理人才、 专业性人才相互替换兼职的方案落实不足等,像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学校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学校聘请相关企业的专家与学校进行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政策还是不够完善,往往都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导致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些都是阻碍职业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利因素[7]。

就以上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文件,为了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的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办法,首先,采用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标准来进行对职业教师的招聘工作,要求在企业中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可进行教师的报考,同时为此可降低对学历的要求,给予对突出的人才进行特殊的待遇照顾以及开辟绿色通道。其次,加强对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上任后,保障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方面不断地提升,对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教育,明确地提出教师轮训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计划等内容。再次,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分工写作进行明细,有效地进行模块化的教学,为构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明确的渠道方向。最后,加强校企的合作,这样才能够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支架的人才输出和流入,这些政策的变迁无疑就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性的帮助[8]。

在职业学校中,首先为了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为现有的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和考核的体制,站在学校的方面说,通过建立机制、搭台子等方法进行完善,建立机制就是通过教师成长阶梯作为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名师激励制度、最美教师的评价制度、职称的晋升等方面内容,激励教师积极地参加国内外的教师交流以及与企业实践性的合作锻炼,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活跃教师队伍。其次就是搭建平台,这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合作为教师建立一个能够锻炼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平台,如教育平台、名师工作室等,从而提高教师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教师的热爱职业技术教育的激情和精神。最后就是可以通过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提供企业顾问或者咨询的机会提供教师,让教师能够在政策的引导下成为专家教师,能够在企业中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将这些作为职业教师考核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9]。

3.2 以建设课程体系为基础,加快对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教材是教师和课改的重要依据,对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就等于对教学改革上的一大进步,将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加快教学改革以及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10]。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对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与企业的实际脱离太大、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不规范选择教材等问题。

因此推动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它的根本实施方案就是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教材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的大纲,确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这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讨论关于技术、工艺、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样校企共同来编写一个符合实际生产和行业发展、教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改革重要体现方式,教材的创新上包含着对教学手段、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对教学内容上的重新构造,着力为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教学的改革具有促进的作用,所以,学校对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应该结合实践情况来制定。

3.3 营造校内、企业、网上课堂的模式,推进教法的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上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实践生产相结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企业实践性的教学课堂,将项目、实际的情境等教学模式进行实施。

我们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将校内、网上和企业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在校内的课堂上,主要教授关于基础理论知识、项目流程的教学和疑难问题的解答等理论性内容,在网上课堂中,通过网页上的预览和搜索,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通过校内和网上课堂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拓展的知识进行企业课堂中实践性的实施,从而加强综合性能力的提升。通过企业课堂的不断实践训练,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巩固知识的应用性和牢固性[1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对网上课堂进行升级,将校内和企业课堂进行有效地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的教学局面,鼓励企业参与到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来。

3.4 构建适应教材、教法、教师3 方面改革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制度

为了推进这3 方面的改革,巩固改革的成果,同时还需要保证“三教改革”的质量逐步的提升,就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和反馈制度,从学校教育体系的整体来看,需要从学生、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 网络化、 全面覆盖的监督、决策的决定、资源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保障评价体系,依据现在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高科技进行对三教方面的考核与评价,形成一个公开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来有效地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方向,有力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对学校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岗位分类、评价分类、职称晋升的分类体制,将教师实际的工作成果与评价标准纳入收入分配的办法,确保每一位教师的基础工资与实际应得绩效的比例符合实际情况,重点倾向于业务骨干和重点、关键性岗位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国外经验来改进教师的评价制度,依照教师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贡献和教育人的效果为标准的评价制度,把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学生满意度结合起来,进行一个综合而又全面的教师评价,这样能够确保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尤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视,想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就需要从教材的精心选择、编写、创新;教法上的多样化、符合实际性,建立校内、企业、网上三大课堂模式进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科学而又完善的评价和反馈制度,来确保教师发展的稳定,在学校营造改革的大环境下,主要从以上这3 个方面阐述了“三教改革”的前提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对策,希望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性依据,同时为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意见。

猜你喜欢
三教改革教法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商业会计(2020年11期)2020-07-06 07:59:53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商情(2020年19期)2020-05-18 02:39:50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