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艳 丽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 450007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长期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时期由于时代特点与学生特点的发展变化,思政课教学仍面临较大困境。虽然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了极大变化,但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始终没有太大变化,教师依旧扮演课堂的主导角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对学子进行理论上的谆谆教诲。而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与兴趣远不如专业课那般执着,课堂“低头族”现象较普遍。与此相应的是,思政课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成就感不强,教学积极性受压抑。如何避免陷入这一教与学的恶性循环呢?除了认真分析学生需求及时代特点外,教师角色扮演与改进也不能忽略。
思政课亲和力的形成有赖于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师等教学要素亲和力的综合表达,其中教材与教学内容是客观性的要素,教师亲和力是决定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1]。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经过更新换代,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人才素质上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师呈现出如下特质:他们中绝大多数理想信仰坚定,阵地意识强,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精准的解读,能以高度责任心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他们年龄呈阶梯状序列,能有效地实现传帮带的教学功能;他们学历普遍较高,硕士、博士学位已是必要条件,理论功底深厚,博学敬业,民主平等精神凸显;他们教学技艺日渐成熟,尤其擅长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讲课风格活泼,互动性强,与学生沟通顺畅,学生认可度高。当然,思政课教师群体也并非尽如人意,少部分教师政治素质不过硬,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懈怠情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论断的提出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要求,又为思政课教师指出了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刘云山同志也强调,高校的思政工作不光只有学生,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两个对象,明确指出要关注教师,以人为本,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此,打造一支适应时代特点、教学素质过硬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破解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这一难题,思政课教学迎来高效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1.教师“亲和力”源于爱心,对学生的挚爱之情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既不携带亲缘关系,也不与功利关系挂边。在知识的掌握与传播上,教师具有权威性;在知识与观念的接受上,学生又是主体。在纯粹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理应受到尊重;同时,教与学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是关键。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与自我教育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采取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思政课而言,观念比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并不算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怎么做才是最终旨归。“有教无类”“教无定法”这些古训深刻地折射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源自教师的大爱之心,是对生命的敬重,更是对知识的推崇,对人才的珍惜与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2. 教师“亲和力”源于信仰,对理论的信仰
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一种理念与精神,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与形而上的理论色彩。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这些理念与原则传输给学生。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业重心的偏颇,理工科学生较难理解思政课的内容与授课方法,他们对思政课表现出部分程度地敷衍态度,这反过来对教师形成心理上的冲击,教师在教学任务重、工作成就感弱的情况下,易出现教学懈怠情绪,更谈不上“亲和力”的出现了。究其根源,教师亲和力的缺乏,不是由于物质上的缺憾,而是对思政课教学的底气不足。作为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首先得从内心对意识形态教育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刻解读,做到理论上的自信,这种自信心足以抵制现实中学生的不解。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士气,站得高看得远,对社会非主流意识进行理性批判,对稚嫩的大学生更是充满关切,对他们付出应有的爱心,相信学生也会被思政课教师的凛然正气所折服而亲近他们,师生关系就变得融洽了。
3. 教师“亲和力”源于平等与尊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一言堂”式教育司空见惯,学生对“填鸭式”教育也习以为常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空前宽广,学生的主体意识萌生了。他们更喜欢主动寻求知识,更擅长进行知识创新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受到挑战。教师理应顺时应势,转变教学理念,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如果固守所谓的师道尊严,抱残守缺,不肯承认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思政课授课内容与现实关联度高,网络文化中各种声音齐发声,学生容易产生混乱与迷失。可是靠传统打压式教学,只能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及所讲内容产生更大的怀疑。如果教师转变认知,以平等、民主、对话的方式与学生接触沟通,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相信学生的荣誉感与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自然就加强了。
4.教师“亲和力”源于学生的内在认同与理解,进而互相配合默契
师生关系是一对基于知识传承而形成的特殊关系。一个教师是威严型还是亲和型,是由学生确定的。威严型不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人,亲和型也不一定就是好老师的标准。亲和力源自于服务态度与敬业精神,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左右学生的价值观。如果说威严是对知识真理性的一丝不苟,那么亲和就是对学生责任心的流畅表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教师职业之大厦。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的真理性是客观的,但较之于专业课,它更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能力。在思政课堂上,教师更像是在抛售观点,让学生鉴别真伪,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是亲和型,他(她)不应该一言堂,更不应该不苟言笑,而应以满腔真情与激情赢得学生的亲近,进而使学生乐于与他(她)相处,在辨别真理的过程中师生建立起互相认同与理解的感情,学生把对真理的热情与对教师的崇敬紧紧联系在一起,达到相互默契的程度。
每个人由于先天的性格、气质、经历与学识的不同,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随着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与高学历的趋势,教师群体日益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高校教师相对而言学历更高,业务能力自不待言,但在教学风格与师生关系构建方面未必占优势,甚或存在不少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素养与政治素质方面都是经过考验的,但在亲和力方面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短期习得的。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部分原因与此相关。那么,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今天,在大力提升思政课效果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自身亲和力,由死板的教书匠角色转换为具有时代活力的受大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呢?
1.由理论解读者向学习合作者转化
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且授课枯躁的特点,青年学生由于不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他们往往对理论一知半解,难以宏观把握理论的内在逻辑,认为思政课无趣、获得感不强。这固然与课程性质有极大的关联,但也与教师授课模式不无关系。思政课教师凭借自己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可并没努力关注学生的反应。讲课成为了教师的“专利”,课堂成为一言堂,学生变成了知识接收器。现代德育理论提出“主体间性”一说,认为课堂学习是双主体的,学生也是课堂活动主体之一。那么,课堂活动理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合作型学习才是正理。讨论、辩论、情景设置、小组合作、头脑风暴都是需要采用的有效方法。教师的角色理应朝着学习合作者的方向转化。
学习合作者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做课上课下的朋友,师生关系是最能体现正能量的朋友关系,因为他们无论课上课下都不涉及丝毫的利益关系。《论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正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写照。在数字化教学时代,网络有力地介入了教学,师生在线交流机会更多。在网络时空中,交流是无声的,观点是多元的,若要说服学生,只能借助文字与逻辑的力量,还有平等的话语氛围。朋友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可以激烈争论,可以畅所欲言。师生之间围绕知识的真理性进行交流,这种友谊更加长久,更加纯洁。这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
2.由教材传输者向课堂设计者转变
鉴于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的特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由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与架构在逐渐完善,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这是不变的。可变的是,教师如何进行课堂内容设计与教学设计,在网络教学时代尤其如此。在教学主旨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积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把相对晦涩难懂的理论以实例、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呈现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维度;教师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把诺大的课堂划分成若干单元,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备课中应把重心放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放在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搬运者”,转换为课堂教学的“导演”。
3.由课堂导师向网络导师转换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全程面对面参与的,这样能控制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在“慕课”化教学时代,思政课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网络课堂要求学生全程关注参与,教师会在网络课堂进行授课并定期回应学生的疑问。基于网络空间见字不见人的特点,学生更容易大胆质疑并激烈讨论;教师除了做出正面回应外,还得讲究方式方法,树立教师网络权威,得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搜集有力证据进行解答,让学生心服口服。另外,网络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语言风格,针对“95后”大学生的网络原住民身份特征,及时吸纳新鲜活泼的网络语言,加以改造成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匹配的话语,既起到教育效果,又能融入学生话语体系,填平师生之间的“话语代沟”[2],使学生感受到由语言传递出来的教师亲和力。
4.由教育者身份向长者身份转换
现在许多思政课教师是“80后”,从年龄上看,他们与大学生相差不多;他们教学形式活泼,深得学生喜爱。为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与理论的完整性,教师必须以“高人一等”的角色出现,即长者身份。此处的长者不指代年龄的准确含义,而是诠释了教师的师道尊严。首先,课堂不是娱乐场所,是知识的天堂与真理的殿堂,在此不容许有多元真理观。教师应牢牢把握真理的解释权,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趣味而
对谬论让步。其次,教师应当有效掌控课堂秩序,不能让课堂变成散漫的聊天室。课堂讨论与互动是有精致安排的活动,不是即兴表演,也不是打口水仗,而是思维的碰撞与理性的张扬。其三,长者身份不能体现为课堂压制,课堂主体理应是学生。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前提是学生在课下对已有问题的初步探索。教师更是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人,他(她)比学生掌握的信息更多,更擅长进行理性思考,乐于引领学生思考并参加集体辩论,通过平等的角色参与课堂,能从逻辑与理论的高度掌控课堂话题,使课堂活动既民主又集中,既广开言路又达致言归正传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