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探析

2020-01-01 23:28陈俊杰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发展

田 闯,陈俊杰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并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发展态势,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科研和产业一线进行调研,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科技创新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契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导。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石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中国具体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第二次飞跃。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其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立足于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已经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等一系列无产阶级科技创新思想的经典理论成果。[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发明”“发现”和“革命”等用以诠释科技创新的词语屡见不鲜,马克思还曾以超前的眼光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纱机比作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等还要危险万分的革命家。[3]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他将经济发展或者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需求视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的最新发明上的技术,没有一种能使千百万人严格遵守的生产和生产分配方面的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则社会主义便无从谈起。”[5]

(二)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科技论断确立了价值导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追本溯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认为人类应该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各种经验和规律,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6]在延安边区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的著名论断。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一年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此后“十二年科技规划”和“十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真正开启了我国科技创新思想的先河,大会首先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并给人们实事求是思想方面的启迪。随着思想的深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的论断,“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靠科学才有希望”[7],这一系列论断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自主创新、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和环境和谐发展、发展民生科学技术等方面内容,并提出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建设和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三)中外优秀传统科技文化提供了文化底蕴

人类社会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它们是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提炼和萃取出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善于从中外优秀传统科技文化中旁征博引,汲取优秀传统科技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与中外传统科技创新思想是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其中以周文王之“人才济济迎来周朝繁荣昌盛”的典故来阐释“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核心要素”,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古训来揭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机制和规律”,以荀子之“骏马劣马奔跑方式方法和朽木与金石雕刻的方式方法作比较”的例子强调了科技创新过程中“韧劲和信心的必要性”,以李四光关于“科学与新发现的关系”论证了“科学何以存在”,以法国作家雨果之“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有待创造的东西作比较”的论断凸显了“创新的重要性”。[8]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科学,论述精辟深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科技创新主体观、科技创新方向观、科技创新功能观、科技创新体制观和科技创新路径观。这些理论从主体、方向、价值、保障、路径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阐释,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

(一)科技创新主体观

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各个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人才。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各国之间的竞争追本溯源体现为科技发展的竞争,而科技发展的竞争即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并且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9]2018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申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10]

虽然我国提出“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由来已久,然而我国科技人才依然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如缺乏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匮乏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尖端人才等等。立足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习近平提出,必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广纳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能带动新兴学科的高端技能人才以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顶尖人才,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结构科学和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要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努力打造鼓励大胆创新、敢于创新、包容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等,并且要尊重和顺应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找好竞争激励与倡导合作的平衡点等等。

(二)科技创新方向观

科技发展要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方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如果科技创新的方向不对将会劳而无获,功亏一篑,因此,确定科技创新的方向至关重要。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发展,它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 继2014年8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上作批示后, 习近平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再次强调,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要以世界科技前沿为方向、以市场为依托,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核心。[11]

自近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渐渐滞后,这主要是找不准科技发展方向造成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清朝时我国曾一度热衷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推崇与学习,其内容不谓不多,范围不谓不广,学习时间不谓不长,然而却大多数是把这些科学技术束之高阁,并没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的结果,落后就要挨打。这深刻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面向现实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指出,科技的发展“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12]

(三)科技创新功能观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功能观是指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是在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内涵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深刻总结世界大国兴衰更替的经验后,不难发现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结底是因为技术落后。英国抓住了18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轮船、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大大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了其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使美苏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西欧和日本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实践证明,哪个国家能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并占据科技优势就能领先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经验,对科技的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关乎国家兴旺,科技强盛关乎民族未来。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再次重申:“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四)科技创新体制观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作保障,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发展的制度障碍和藩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这得益于我国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得益彰的科技管理体制,然而我国依然存在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因素。对此,习近平提出,要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痼疾顽疾问题、突破科技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障碍,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杜绝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大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路子,逐步完善并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以科技体制改革来打通科技创新的一切关卡,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一切活力源泉。[8]

习近平反复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要把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13]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度藩篱。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衔接好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能。[14]

(五)科技创新路径观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高科技的竞争对国际间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在参加有关会议时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0]中华民族必须矢志不移地进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以此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的过程中,习近平指出首先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并强调这源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取得的重大成果,因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摆脱了“跟跑者”的角色而转变为了“领跑者”。同时指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加强与国外高端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科技资源的精华为我所用。其次,要以战略性思维做好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即在对世界发展大势或者方向进行准确把握与判断的基础上,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谋划,制定出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策略来指导科技高效快速的发展。[15]再次,要坚持“非对称”赶超战略战术的指导。2013年-2016年间,习近平共有6次明确提到了非对称科技赶超战略思想,即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环境和态势来说,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采用不被竞争者所知的非常规策略战术、方式方法、途径手段,超越竞争者。[16]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方略引导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我国生产力虽然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资源和要素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2013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其次,矛盾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的满足。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要同国家需要、人民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出的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带来的新商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等科技思想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方略引导。

(二)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新的规律借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原有的科技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科技发展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立足我国科技发展实践,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一方面反复强调要打破一切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充分发挥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习近平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人才是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创新的活力之本,也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他还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对其进行培养,要建立合理的科技人才竞争和奖励机制等等科技人才思想。总之,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规律借鉴。[17]

(三)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新的方向指导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讲话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立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全球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新形势,习近平提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走向,他指出一是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以及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发展趋势,二是以新能源、海洋开发以及气候变化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向,三是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所带动而形成的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潮流。在大数字背景下,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投入新兴产业的发展之中,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同制造业相结合,促进“再工业化”的发展,力争取得世界科技发展的优势,我国要想加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进程,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民族之林,就必须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紧跟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脉搏。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