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瑜,刘宝昌,武 杰
(1.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基础应用系; 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问题”大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作为管理者对这部分学生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问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只是暂时性的,不能把“问题学生”作为对个体学生的永久性称谓。他们在智力和生理方面跟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差异不大,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行为表现、思想认识、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偏差。薛浩在《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中指出:“问题学生就是指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教育转化,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学生,把他们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探索其产生的根源和复杂的心理成因机制,对症下药,给于他们特殊的教育和关爱,确保其健康成长成才。
“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较正常学生往往有其特殊性并有悖常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发现问题学生,并根据其行为表现进行归类分析,正确把握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提高转化实效。
厌学型学生厌恶学习,没有学习兴趣,迟到、逃课成为家常便饭,这类问题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比较突出。调查显示:只有51.39%的大学生会坚持上课并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去上课,却不一定听讲,3.84%的学生找各种理由逃课。[1]
学生厌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础较差。因高职院校录取门槛相比本科院校低,学习成绩大多是在中下游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没有学好的自信心。二是对专业没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到位,自然就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学习。三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毫无追求,没有上进心,进入高校就是为了混取毕业证书,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够,降低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不足。五是就业层次较低,质疑学习。高职大学生就业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就业质量相对不高,影响到在校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网瘾学生把大量时间投入网络,消遣而非学习。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我国12所高校进行调研表明, 有85%休学、退学、无法顺利毕业的大学生都曾受过网瘾毒害。在网民中, 占比最高的群体是学生,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使用网络比例高达97.3%。[2]网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天沉迷于网络,在上网时间上没有自控能力。二是网恋如醉如痴,弥补空虚,寄托感情。三是网络游戏上瘾,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四是身陷黄色网站,《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显示:“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3],而且这些学生一旦接触黄色网站,就难以脱身,且越陷越深。
“网瘾”学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下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和不良社会环境的诱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消极作用。二是这类大学生具有自我封闭意识。网瘾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正常交往困难,将自己封闭于网络之中自得其乐。三是自卑心强。多数网瘾学生自我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只好通过网络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四是缺乏自控能力,迷恋网络游戏、色情信息、网恋而难以自拔。五是自傲。部分网瘾学生在游戏水平、游戏创收等方面小有成就,便目空一切,盲目自大,进而加深上瘾的程度。
迷情即深陷男女之情而不能自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程度深。爱情至上,一切都为爱情让路,不惜浪费金钱和学业。二是走向极端。一旦情感陷入便难以自控,尤其是在感情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甚至以殉情的方式处理,影响大、危害深。如河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一男子因恋爱纠纷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4]。三是单相思。部分迷情学生因自卑心理,一厢情愿地倾心某位异性,又不肯加以表白,陷入深深的暗恋而不能自拔。
迷情学生持有偏执的婚姻、恋爱观念。这部分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顾道义与责任,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还有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违纪是“问题”学生最常见、最难改的毛病。这部分学生迟到早退、逃课旷课、打架斗殴等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扰乱课堂秩序,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说。2016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2002名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83.1%的受访者有过逃课经历, 50.8%的受访者找别人替过课[5],“隐性逃课”[6]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经常出现酗酒赌博、夜不归宿、小偷小摸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
“问题”学生之所以经常违纪,首先是家庭的原因。父母忙于生意、事业,往往以金钱代替教育,学生容易形成任性不羁的性格。其次是无视纪律规章的存在,习惯性自由、散漫、松懈、无拘束。第三是价值取向扭曲,以自我为中心,不讲章法、霸道自私。最后,违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内心抵触强烈,行为消极。
据某职业院校调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4.76% ,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全体参评人数的 5.02%[7]。
“抑郁型”学生,一是表现为孤僻、冷漠。在公共场合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回避与人交往。二是敏感多疑,爱钻牛角尖。有的情绪表现极端,如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持敌意、无礼的态度或出现自杀意念。
抑郁型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部分学生受父母双亡、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重组、家庭不和等家庭变故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影响,易形成孤僻和偏执的性格。如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年仅 23 岁的女大学生因母亲沉迷赌牌,父母打闹不休,不堪忍受的她从六楼跳下身亡[4]。其次,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也是诱因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步入高校后,自控能力和适应性差。
“低头型”是以上五种“问题学生”表现形式的普遍体现。高职学生手机过度使用问题严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机不离手”,不仅课余时间玩手机,而且在课堂上也“机不离手”。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社交方式。以虚拟语音文字及符号的互动代替了面对面交往,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人格障碍,如不愿与人沟通,冷漠孤僻,没有爱心等。而且手机依赖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手机的过度使用导致诸如听力与视觉下降,四肢无力,颈、肩、背部酸痛等身体健康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失眠、焦虑以及抑郁症状。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纠结于心、耿耿于怀”的话题也是教育对策探讨的焦点。一线管理者要针对问题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成因,建立“一问一档”档案。“问题学生”的建档工作是非常琐碎的,包括“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成因分析、心理测试档案记录和分析、行为表现等方面。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对每名“问题学生”进行跟踪, 包括现状分析、帮教措施及取得的效果等。尽量做到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从而对每个“问题学生”的了解也将更加全面透彻,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引导教育,防患未然。
“家校联网共建”,管理帮助“问题学生”。家庭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源头所在,教育管理问题学生,一定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校配合提高教育效果。首先,老师利用QQ、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获悉学生入校之前身心状况,了解引发其问题的根源。双方共同拟定教育转化措施,使管理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更有方向性。其次要互相配合,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定期探讨交流,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问题学生帮扶群体,做到全天候覆盖。可以在班级建立以班级干部、寝室同学、老乡及入校前同学为主体的帮扶团队,对问题学生全天候进行跟踪帮扶,可以弥补教育的空档,能有效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如某高职院校大二女生因父母离异,受到刺激,产生心理问题,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叮嘱其身边同学随时关注此女生。某日该女生谎说去医院看病,实则入住某宾馆欲口服大剂量镇静药自杀,其同舍同学在第一时间判断该生有自杀的念头,迅速汇报给辅导员和系领导,辅导员发动同学们立即寻找,最后通过公安机关找到其入住宾馆并及时送往医院洗胃,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
“问题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要通过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用春天般温暖的态度对待他们,接纳他们,在了解中增强信任,加深情感,以真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做好转化工作。魏书生曾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
1.关心关爱,帮助学生度过困难。一方面要关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群体中难免有因某些原因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其家庭状况,弄清楚造成困难的原因,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积极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如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上自食其力;在助学金发放上真正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另一方面关爱生病和出现意外的学生。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求学在外,期间难免会发生点病痛、意外,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这样的同学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动员班级同学们一起帮助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的温暖和同学们的关心。对于出现重大意外的学生,可按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在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得到学校的学费减免和资助等,及时帮助解决因意外而出现的危机,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2.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抑郁。充分依靠心理咨询老师,做好对问题学生心理的咨询和辅导工作。对于特殊家庭背景导致的问题学生,要因情制宜,建立相应帮教机制,引导学生不因家庭原因而影响自身健康成长。辅导员要加强与任课老师、班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把可能因为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遏制在萌芽状态。
3.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解决厌学情绪。通过抓好学习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业要求上,根据问题学生个性化特点,适当降低学业标准和要求,因材施教。针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以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作为主要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实现其顺利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4.强制和自制,帮助学生戒掉“网瘾”。对于网瘾较重的学生可采取增强自制力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戒掉网瘾。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交流、案例分析、行为训练,增强自制力,自觉控制上网时间;通过动员学生参加班级及校园文化活动,充实课余生活,转移注意力,使其远离网络。
5.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摆脱迷情。针对迷情学生情感认知偏差和观念偏激的现象,首先,帮助他们提高认知水平,通过加强对婚恋知识、爱情观的宣讲,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其次,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加强行为引导。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上会不分地点和场合,出现如亲吻、搂抱等不雅动作,给学校育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道德教育、纪律约束、法制教育等措施,使迷情学生走出行为误区。
6.建章立制,帮助学生杜绝违纪。依靠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人人遵章守纪的氛围。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严格执行规定,绝不姑息迁就,通过强化执纪,使违纪学生克服违纪行为,增强守纪的自觉性。
7.走向户外,健体强身。一是树立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二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之,问题学生只是学生中的少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在强化教育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要耐心细致,春风化雨,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用放大镜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通过爱的传递、成功的喜悦,增强问题学生改掉自身缺点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