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红
传统厨艺、家常风味、精心烹饪、温情氛围汇聚成美好的童年味道。味蕾中的记忆、家人间的关爱、日常化的温情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保留的一种深沉力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记住心中那一份童年的味道,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留下自己的味道。时至今日,我们可以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留下什么样的童年记忆呢?这是我们进行食育一直思考的问题。
研究表明,0~7岁是人们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7岁以后,人的进食习惯和饮食好恶基本形成;面对当前食品工业化现象泛滥、孩子偏好垃圾食品以及饮食习惯不健康等状况,探索健康食育教育模式,通过食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获得自主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受益终生的文明生活方式,为提升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打好基础,成为我们教育团队的使命和担当。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健康领域的国家长期规划,“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也是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方针。政府部门对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让食育教育成为一种迫不及待、势在必行的教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育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广东江门是“中国侨都”,有着绚丽的侨乡文化,也形成了五邑各地独具个性和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新会陈皮、杜阮凉瓜、外海面、恩平勒菜、濑粉、广东凉茶、煲汤配料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食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次,五邑的特色饮食如陈皮、勒菜等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推广价值。
我园一贯重视整合家长资源,在“活教育”理念下的食育活动,运用的就是“盘活资源、激活体验、灵活方式、鲜活内容”中的“盘活资源”策略,充分利用侨乡传统饮食文化和家长、社区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主题活动,从幼儿的食育到家庭的食育再到社会的食育,将食育蕴含在本真、灵动的教育体验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农耕园、餐桌上、制作食物以及分享食物中,体验食知、食趣、食操、食礼等。
1.环境场所方面。打造天地课堂和食育工坊。天地课堂是我们为了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根据五邑地区的气候特色,创设的天面种植园、润绿廊以及我们周边各种活动场地的统称。幼儿园为数不多的空地被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们修建成蔬果花园,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这些蔬果的日常养护。种植天地不仅美化了园区环境,同时为孩子参与种植、劳作、采摘等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在食育工坊中,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亲子烹饪和同伴分享的机会,这里呈“短链推进”模式,历经种植—采摘—烹饪—进食环节,孩子们从整体上感受到了食育的魅力。
2.家长共识方面。我园利用“互联网+”的概念,打造线上教育资源共享、研讨学习平台,线下定期开展主题沙龙、亲子互动活动;邀请专家来园进行健康育儿的专题讲座,形成专家引领,幼儿园主导,家长参与的家园合作共同体。在家园食育的过程中,年老的长辈可以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年轻家长也可以回归家庭,回到厨房,在准备食材、慢慢烹调的过程提升厨艺,加强与孩子的互动,通过一道道美味健康的膳食,拉近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让“家”的味道伴随孩子成长。
3.课程建设方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节奏的。将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生活技能,是我们落实“活教育”的主要目标。如“三月三”让家长和孩子去找寻“鸡屎藤”“三月艾”等本地独有特殊香味的植物,从食材的本源到美食的享用,从选材、摘取到清洗、研磨、制作等,让小朋友们亲力亲为。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食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幼儿园之内,让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得到了解食物、学习食养的机会。
4.家长活动方面。幼儿园活用家长职业和周边社区资源,让家长助教走进幼儿园,共同实施传统食育文化的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国家的各地小吃及历史民俗文化,提高他们的饮食兴趣。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食材的来源和食品的生产、流通、加工以及到达餐桌的全过程,进一步感受各类风俗习惯,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形式,扩展了视野,又增进了师幼与家长的情感互动与文化交流。
在“活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园的食育工作正朝着“求精、求新、求真、求实”的方向前行,在这任重道远的实践道路上,我们相信,只要朝着“健康每一个孩子,幸福每一个家庭”的目标,引领着家长共同去努力,就能让食育理念润养孩子的终身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在食育教育中回归童真的本质,品尝自然的本味,让“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恒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