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芳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长非常重视知识教育,以成绩和分数作为教育成果评价的单一化依据,这样极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情况发生。实质上,孩子需要具备多样化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道德品格、思维能力、公民素养、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但在小学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其他素质能力的培育,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一旦孩子成绩出现下滑,便容易全盘否定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自信,同时也会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消极导向,只要分数高,便能忽视其他一切,这并不利于和谐家庭氛围的构建,更不利于家庭成员的成长。
家长容易陷入两个极端,或是过于溺爱保护孩子,或是过于重视挫折教育,打压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孩子想要进行某项活动的挑战和尝试,溺爱型家长往往会说“不要做了,这个容易伤到自己,爸爸妈妈来帮你做。”打压型家长则会说“你连这个都做不好还想做成啥事。”这样的话语也许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利影响。溺爱式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自理能力低下;而打压式家庭的孩子则容易产生严重自卑心理,在日后与人交往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障碍。如何把握度,避免过度保护,也要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教育,这便需要家长充分调动教育智慧,因材施教。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残事件的新闻屡屡见于报端。在让人极为唏嘘的同时也不得不引发思考,那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导致这些孩子的自残举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都会在生活中感受到各式各样的压力。家庭本应是未成年人的温暖避风港,但部分家庭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灵也需要及时沟通和疏导。
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孩子受环境因素影响极大,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家长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家长的一次修行,孩子如同一张纯洁白纸,家长如同引导孩子在白纸上作画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带来影响。家长首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沉迷于种种不良嗜好,何谈科学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家长要坚持积极健康的生活,在家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沉浸式氛围,这样便可免去说教,轻松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家长也要提升科学教育能力,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需要投入大量心血的长期工程,不仅需要家长投入爱,同时也更需要从旁进行科学和理性牵引。保障孩子的一日三餐,强健体魄是基础,而如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保障身心健康是关键。家长在孩子回家以后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正如乔丹·彼得森说:“家长应当成为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家长可以仁慈并充满关爱,但是也必须让孩子看清世界。这个责任比让孩子快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为重要。”只有孩子真正建立了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以后,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家务,都不是为了家长而做,而是为了自己。
不同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需保持大方向的一致,避免严父慈母、母管父护,或是隔代溺爱等情况。如果家庭内部无法保障教育统一,则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无法适从的观感,同时也很难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教育意见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行和贯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也需要保证大方向层面的一致。家长需要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上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及展现出来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协同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