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服务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2020-01-01 20:56兰思仁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林贫困地区攻坚

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全新决策全新部署[1]。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地方农林高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主动担起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找准服务脱贫攻坚的战略着力点,高质量服务国家脱贫攻坚行动,为新时代国家“三农”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准确把握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地方农林高校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是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社会力量和生力军。服务脱贫攻坚是地方农林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扛起强农兴农重任和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一)服务脱贫攻坚是地方农林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农林院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内涵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要求,以立足基本国情为出发点,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一流水平的高等农业教育。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既是当前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又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方农林高校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坚守办学初心和使命,遵循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方向,紧跟党和国家发展进程,响应脱贫攻坚战略发展需要,关注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服务脱贫攻坚是地方农林高校扛起强农兴农重任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提出要坚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工作,关键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必须补齐“三农”这个短板。地方农林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围绕“三农”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科技成果,稳定提升贫困农民的脱贫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硬仗,服务国家“三农”事业,是扛起强农兴农重任的重要体现。

(三)服务脱贫攻坚是地方农林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从亨利·纽曼的“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到威廉·洪堡的“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再到查尔斯·范海斯的 “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大学在历史延展中逐步承担了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作为教学和科研功能的派生和延伸,一般包括人才(培训)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质资源服务四项内容,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3]。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后,农村科技发展滞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愈发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背景下,贫困地区、群众对农林业生产实用技术、优秀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方农林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加强科技培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成果转化等途径,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加速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切实找准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战略着力点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农林高校必须基于战略全局,立足学校实际,找准战略着力点和工作聚焦点,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

(一)着力突出学科特色

建设一流农林学科是彰显地方农林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基础[4]。地方农林高校是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其学科设置和发展始终以农林学科为依托,拥有一批以农林学科为主导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天然具有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特殊优势。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在巩固办学传统和拓展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发展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支撑农林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农林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更好发挥特色农林学科在服务脱贫攻坚中的坚强支撑作用。同时,要以服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重要导向,组建优势农林学科群,通过“三选三定”,即选方向、选队伍、选支撑,定问题、定目标、定责任,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有效链接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不断提升农林学科服务产业扶贫能力。

(二)着力突出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供新型本土人才是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地方农林高校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培养输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本土人才,以人才链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向贫困地区流动,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要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平台加强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选拔推荐各类农业领域的高级专家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军人才。要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用,重点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脱贫攻坚培养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发展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优化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满足脱贫攻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农科人才。要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流向基层,扎根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有志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本土人才,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人才基础。

(三)着力突出创新驱动

产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是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科技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地方农林高校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细致梳理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把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研发重点和攻关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优势,集聚现代农林业相关领域科研团队资源力量,开展集中技术攻关,产出更多高质量、贡献大和影响好的应用研究成果,为贫困地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科技支撑。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育研发贫困地区适用的新品种、新产品,集成组装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大产业扶贫试验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模式。

(四)着力突出生态理念

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探索实践生态扶贫模式是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地区,很多地区贫困是因为过去掠夺开发、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地方农林高校在服务脱贫攻坚战中要积极发挥自身具备的生态文明研究、教育、传播和推广等先天优势,在贫困地区大力宣扬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探索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脱贫新模式。要建立调研团队和研究机构,深入贫困地区一线开展生态扶贫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多业增收等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重点开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生态旅游业、特色林产业、特色种养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研究。要积极探索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增收的模式,培养贫困群众参与生态扶贫的技能和本领,打造贫困地区生态脱贫示范样本,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五)着力突出智力优势

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是地方农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摆脱贫困需要智慧,精准扶贫更离不开外界的智力支持。地方农林高校要依托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特色发展等省部级新型特色智库,开展“智库+精准扶贫”活动,组织师生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研究贫困原因,找准制约脱贫致富的深层次问题,提出精准扶贫对策,为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利用智库资源优势,梳理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及资金需求,广泛对接外部资源,因地制宜联络引进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项目。要组织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参与对口帮扶贫困地区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现场提供直接政策服务,指导帮助贫困地区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智力支撑作用。

三、福建农林大学高质量服务国家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扶贫脱困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等工作要求,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5-6]。福建农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在高质量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开展生态扶贫

福建农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生态治理实践等独特优势,指导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固原“四个一”林草工程、甘肃定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福建长汀流失治理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形成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互促双赢的生态扶贫新模式。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2018年起,学校集聚科研、人才、技术优势,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倾情服务助力固原“四个一”(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林草产业建设。一是加强“四个一”顶层设计规划,秉持生态优先、旅游牵引、市场导向原则,指导编制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提出“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和 “四个融合产业”(生态旅游、养蜂、中药材、食用菌)的总体发展布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技术精准指导,提升固原“四个一”试验示范水平。系统掌握固原市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率先作出固原已成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科学判断,使“四个一”试验品种选择面积扩大一倍以上。研究制定三年技术指导方案,明确一个产业由一个专家服务团队跟踪服务。目前,学校已协助建设“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试验示范园57个,筛选引进优质品种126个,示范推广420多万亩。“四个一”林草工程为固原市初步打造了一批果园花海型的高档生态建设小流域,培育形成了一批高产值的生态林业产业,带动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民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新时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又一重要品牌。闽宁协作推进固原“四个一”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的肯定和批示。在曾是全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福建省长汀县,福建农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批示精神,组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服务团,并选派相关专家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局长驻点助推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注重采取在水土流失区推广种植经济林果、在崩岗治理区域改“崖”为“坡”作为生态种养区和生态移民安置区、发展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做法促进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短期经济效益”养“长期生态效益”,形成以生态扶贫为内核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打造了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样板。甘肃定西是福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单位,学校充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亲自谋划并倡导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从2017年起组建科技助力定西服务团队,指导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项目。学校突破当地植树造林的传统思维,提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切入点,一方面进行了造林技术、种植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在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林产业、种养业、林蜂产业、农林复合经营和森林旅游等产业扶贫,开辟了生态扶贫、改善环境的新路子。四年来,定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总面积19539.3亩,总投资6955.2万元,累计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1159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528.7599万元,户均收入0.4562万元。创新的生态扶贫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采纳,并向全国推广。福州定西生态扶贫合作案例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评为2019年首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二)发挥农林学科优势,开展科技扶贫

学校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科技创新驱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了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四到基层、助推三农”科技扶贫模式。一是平台建设到基层。面向贫困地区和基层开放学校各级应用型创新平台,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共建了古田菌业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平潭科技研究院等,把创新服务平台建到应用和生产一线。二是专家服务到基层。在全国32个省市区的370个县区建立120多个科技协作推广挂钩点,选派专家对口联系,常年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创新专家服务团工作机制,参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做法,组建农民创业园、美丽乡村建设(含休闲农业、家庭农场)、设施农业、花卉等专家服务团,明确团队成员、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推动专家到基层一线服务。认真选派优秀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到对点帮扶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村担任挂职副乡(镇)长、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助推乡镇和乡村脱贫。三是成果推广到基层。实施“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行动计划,定期举办项目成果对接会和技术需求征集会,设立“产学研合作孵化基金”和“科技成果推广基金”,面向基层一线培育、推广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应用,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2015年,学校入选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单位,选择园艺产业(包括茶业、蔬菜和食用菌)和粮食产业(再生稻)作为试点,在福建省设立26个区域示范基地和71个基层推广站点,其中多数规划落户在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发挥科技扶贫示范效应,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菌草技术在黔西南等石漠化深度贫困区推广运用百万亩,初步培育形成集生态治理、养殖、食用菌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四是学生实践到基层。推进具有农林特色的“十百千万沃土工程”,组织开展青年扶贫再建新功、青年科技支农等十大行动计划,组建百支以上的重点实践服务队,走进千村万户,引导大学生以所学专业知识为脱贫攻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产研融合发展,开展产业扶贫

学校始终践行研究、教学、推广“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路径带动产业扶贫。专门研究出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围绕10个超千亿元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闽台农业合作提升等“八大服务工程”,实施服务项目300项,全力服务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一县一村一产业”行动计划,围绕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水果、林竹、畜禽、蔬菜、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分别组建优势特色产业服务团队,通过点对点帮扶,帮助贫困地区引进、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全面对接福建省12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农民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农民专业户、专业合作社,助力探索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了一批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性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站)。学校以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与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古田县合作共建菌业研究院,强化“政产学研”四方合作,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先后制订优质食用菌生产关键配套技术10套,累积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工艺、新配方4386万袋,真姬菇、银耳等品种产量提升20%,助推一批工厂化项目建成投产,校地共建的古田县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学校《依托平台建设实施精准扶贫 助推古田菌业腾飞》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学校以服务福建省特色优势茶产业发展为目标,专门研究出台《福建农林茶产业链创新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聚焦关键领域和突出问题,构建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茶产业链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福建主要产茶地区的茶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茶农脱贫,推动茶乡振兴。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扶贫

学校奉行“生根基层,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基层组织领导者、涉农行业带头人、创新创业中坚力量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培养特色优势产业急需人才、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农村干部培训、科技人员技能培训等助力脱贫攻坚。学校与安溪县合作创办了一所以茶产业为特色的二级学院“安溪茶学院”。学院立足作为福建省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和福建省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定位,探索“共生”型办学模式,开设茶学等6个涉茶专业,先后为茶区及社会培养输送符合茶叶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的毕业生两千五百名。2020年,学校与圣农控股集团、超大集团、中绿集团、天马科技等1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农林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面向农村基层干部招收乡村管理大专班和农业推广等专业硕士,积极落实少数民族预科生招生计划、贫困专项招生计划、福建省农村专项计划、福建乡镇农技推广紧缺专业定向委培生计划,努力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学校与三明市政府合作成立三明农村干部学院,重点开展农村干部培训,由校地协同制订培训方案、协同建设课程体系、协同实施培训计划,完成了尤溪、泰宁等县区科级及以上干部轮训和科技人员培训工作。依托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部省级培训平台,重点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开展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高级农技人员和科技人员,近两年先后举办福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培训、固原市“双百”创新带头人扶持培养、海南省五指山市生态科技特派员培训、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培训、福建省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00多个,培训人员超过2万人次。

(五)聚焦决策咨询服务,开展智力扶贫

学校加强智库建设,组织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为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提供一批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学校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等5个福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海峡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等10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学校重大课题研究,对帮扶县域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普惠金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人才振兴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积极为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制定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主持完成的一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研究》《福安市山海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等研究成果获省政府决策采用,《福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获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用,是学校实施特色智库建设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果。

(六)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开展援外扶贫。

学校注重以菌草技术项目为抓手,形成了援外培训和农业技术对外援助两大特色,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为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就业、保护生态开辟了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学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等13个国家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或中心,举办了174期国际菌草技术援外培训班、为106个国家培训了近7000人,7国元首访问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成果被翻译成15种文字,举办了16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和论坛。菌草技术先后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南南合作’项目”“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表署名文章,对学校承担的援巴新菌草与旱稻技术项目18年持续运作,成为中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广泛报道。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代表团应联合国邀请,出席“菌草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性贡献”高级别会议,向世界展示了福建农林大学利用农业技术造福人类、服务全球减贫事业的风采。

结语

服务脱贫攻坚不是背包袱、添负担,而是一次政治大考、能力大考,是地方农林高校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宝贵机会。想交出优异成绩单,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要强化全局思维,切实把服务脱贫攻坚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找到扶贫工作与高校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间连接点,实现各项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要弘扬求实思想,切实把自身“所能”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所需”紧密结合,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扶贫工作走深走实、落地生根。要保持战略定力,切实把治贫和防贫紧密结合,探索建立校地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答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农林贫困地区攻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