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比较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格局的建构与思考

2020-01-01 20:56滕燕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加拿大育人

滕燕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重要功能。心理育人作为一个体系加以建构,不仅源于我们的文化强调整体,也提示我们在关注事物发展过程时,必须去关注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说,心理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系统观和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伴随着发展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服务日益增长。“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从个体到群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教育教学到学生实践,从学生的障碍性服务到发展性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及体系内部各环节功能的发挥,也为新时期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向心理育人体系的过渡性发展

(一)发展历程

有学者把中国大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重新起步阶段(1978—1993年)、制度化阶段(1994—2001年)、普及阶段(2002年至今)[1]。在笔者看来,2002—2012年之间是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是标准化阶段,也是提升阶段,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标准化阶段。2013年5月,《中国精神卫生法》出台并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范围。2014年全国遴选了第一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培育建设试点工作单位。2015年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7年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向心理育人体系发展的转折点,是一个重要的跨越阶段。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并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统一实施。

(二)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机构设置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伴随着心理学科的兴起而萌芽和发展,然而不是所有高校都有心理学科,因此也形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多元格局。1985年我国高校首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运而生。目前80%左右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挂靠在高校某一行政部门,包括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10.6%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设置在相关院系,如心理学院、管理学院、医务科等。3.0%左右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是挂靠在服务联合中心,剩余的6.4%左右的为学校的直属服务机构或其它部门[2]。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大多设置在与学生事务相关的职能部门或学生服务的事务部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了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的基本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的内容从最开始的个体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咨询,逐步发展到课程建设、心理测评、校园宣传及倡导等方面。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方面的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及范畴,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统筹考虑。

(四)心理育人体系的提出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阐释及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3]。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教育者既包括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还可以扩大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教育对象则包括全校师生[4]。心理育人中的心理与育人之间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和多层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目标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归宿是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的系统性转变[5]。这一转变紧密围绕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丰富了教育实施主体,也是全员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符合中国高校教育体系和文化脉络的需要。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向心理育人体系的转变,是对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内容的全新阐释和建构。

二、加拿大高校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加拿大高校学生服务体系中,一般同时会有多个机构或组织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服务模式,主要采取生活、学习、心理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这些机构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专业机构和辅助机构。专业机构一般包括咨询中心、健康中心以及解决特殊问题的特定机构[6]。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没有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各省有其相应的高校教育服务部门。大学通常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但同时也对各省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负有重要责任,大学不仅面向学者和学生,而且也面向社会公众。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全”不仅指人格上的“全”,还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发展,是个体身心整合,独立、自主的具体体现。

(一)机构设置方面

其一,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常由多部门合作,协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各部门又有彼此服务的边界和限制。如有关性的暴力和创伤、原住民服务、有关学业及残障人士的关怀等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及临床服务部门则负责与心理及精神疾病相关的内容,学校社工负责校园学生的朋辈队伍训练,校园心理氛围的倡导和营造等内容,并由学生事务处统一协调及管理。其二,加拿大没有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各高校的经费来源,除少部分来自联邦政府外,大部分都来源于各省政府及自筹经费。如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由各省社会保障部门支出,高校的社工工作经费及人员工资都由省政府支出。其三,加拿大高校的学生会是独立于大学的法人实体,且自负盈亏,根植于大学、服务大学、服务学生。在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其四,加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全依赖于学生心理咨询及临床服务中心,包括学校社工、学生会等,如原住民服务部门、性暴力创伤治疗中心、各院系学生事务中心聘请的心理学家等专业从业人员一并支持着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6]。

以阿尔伯塔大学为例,学生事务处下设:原住民学生服务中心,就业中心,资助部门,奖学金、特殊支持与残疾人服务部门,学生成功中心,学生健康服务部门。各个部门分工细致、明确;在学生健康服务部门还专门配备了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以及社会工作办公室。除此之外,学生会还有相应的学生朋辈帮助计划及服务,学生会设置了朋辈支持中心,参与学生的自杀预防以及生活、压力应对以及学习互助等。学生会的学生服务及学生活动自成体系并支撑每一个学生的服务和发展。在阿尔伯塔大学的教室或是学生活动场所,也常可以看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及临床服务机构或学校社工提供的校园宣传和倡导。

(二)教育内容方面

其一,中加高校同样面临精神障碍去污名化的问题,社会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化以及社会公众及学生对精神障碍的知晓度,影响了大学生寻求帮助的主动性。加拿大高校并没有为学生开设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开展相应的心理普测。但一定会通过各种媒介,比如,新生入校时的邮件,或在教室或学生的休闲空间都可以看到社工帮助中心或是心理咨询及临床咨询中心所做的宣传,告诉学生如何获得帮助与支持。其二,加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咨询及社区资源丰富,并且学生容易获得和利用,这也有赖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及社区与高校资源的共享和联动。可见,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偏重于个体咨询服务及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开发与链接以及校园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三、加拿大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心理育人工作的启示

加拿大和中国虽然具有不同的国情和价值取向,但中加两国高校的教育对象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加拿大的心理服务体系,还是我国的心理育人体系都建立在本国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上。因此,通过生态系统梳理加拿大的服务经验将更有借鉴意义。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认为,人们所处的互动环境通常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级[7]。生态系统观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注在环境中理解人。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梳理加拿大高校的经验与启示,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微观系统多元化

微观系统也即个人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系统,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维度[7]。在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通常针对不同的群体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差异和多样性提供专门的服务,从学生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维度,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支持平台。在机构设置中突出服务的功能,以需求为导向而非问题导向。学生发展的各微观系统呈现丰富、多元及身心整合的特点。

(二)中间系统良性互动

中间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特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加拿大高校除校级的心理服务部门之外,还调动了二级学院的主体性,加拿大高校的二级学院在帮助学生减少同辈压力及病耻感、心理咨询等方面都给予了直接服务和平台保障[8]。同时加拿大高校在体系建构中多部门合作,协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工作,各部分的工作职能高度整合,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资源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学生会开展的朋辈互助服务、学生公寓组织的学生成长项目等,注重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在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各个领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及成长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榜样及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积极、正向的外层系统营造

外层系统是指对个体发展有影响,但个体不直接接触或参与的系统。包括大学所在的社区,与学生间接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网络资源系统等。加拿大高校注重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其次,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心理氛围的营造,学校信息化程度高,各种媒介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心理自助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宏观系统构建

宏观系统是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评价等对个体未来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加拿大高校注重校园心理氛围的营造及个体独立、自主的全人发展理念。日常管理中,加拿大高校所采取的柔性管理模式、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做法,都对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据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性化管理及服务[9]。

四、借鉴与发展:生态系统脉络下我国心理育人的探索路径

系统生态理论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经常是服务对象与其系统内部的其它元素或其它外部系统之间的互动不良[10]。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及干预路径。整合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经验及我国高校心理育人的本土实践,我国高校的心理育人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层级建构及发展。

(一)心理育人的微观介入

对个体心理的关注必然离不开个体生理的关注,以及个体社会功能的建设。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身心的整合应成为评估学生需求及效果的依据之一。其次,心理及社会功能层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应对,还应关注其自助与互助意识的提升;个体的独立与自主也是个体是否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并寻求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空心病”往往被拿来形容行为失范及漠视生命的大学生群体,具体而言,价值观念迷失、心理上的焦躁不安和行为方式上的失范是“空心病”现象的重要特征[11]。健全人格的培养,须考虑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自我管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发挥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将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人发展。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差异与特殊性、贫困群体等,都应予以区别对待。

(二)中间系统的互动与支持

中国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注重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如班级心理委员、学生社团联合会及辅导员机制等,也是高校朋辈互助群体的保障平台。虽然各高校目前已建构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并为大学生的心理育人搭建了平台保障,但四级网络的作用及效果还需不断加强和提升。值得借鉴的是,加拿大高校对朋辈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各中间系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提供朋辈之间的支持,更是各系统参与者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将心理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如高校的校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处、教务处、宿舍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发挥各育人系统的主动性,将更有利于心理育人机制的发挥。

(三)外层系统的建构及发展

首先,借助新媒体以及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心理健康文化的营造等,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大学生不断增长的线上需求。其次,开展与学生宿舍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专题活动,发挥二级学院的主阵地作用,调动社区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等,都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四)宏观系统的共建共治共享

大学不仅要服务学生,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虽然宏观系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大学育人理念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育人路径及效果。比如,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迫使学生对自己的困境保持沉默,不求助或羞于求助。心理育人不仅要建体系,而且也应考虑体系建立的“环境和土壤”,注重文化的营造和价值的引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坚持育德和育心相结合,特别是一种全人健康理念的普及和理性平和心态的营造,在此过程中掌握心理育人的话语权,开展校园精神障碍的反歧视工作,这样才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校园。

结语

比较中加高校的心理育人体系,两国因体制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有所不同。加拿大高校的心理服务体系与其文化相适应,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业、细化,各部门分工合作,并且学生主体性突出,同时侧重学生的中间、外层系统的工作。此外,加拿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行多部门的参与和整合,侧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多元和人性化的关怀。中国高校的心理育人体系,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正不断向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迈进。从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总结加拿大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经验,将有利于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在宏观体系和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加拿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加拿大看病记
他们用“五招”育人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