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0-01-01 20:56徐海祥施帅李志方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职业技能农民工

徐海祥,施帅,李志方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9年1月9日,人社部下发了[2019]5号文件,要求各省市人社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该计划提出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培训作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期高素质劳动者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凭技能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保障就业形势稳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实施大规模、多层次、高质量、有保障的新时期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多渠道转移就业,提升就业质量[1]。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对贯彻“国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责无旁贷,且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优越的办学条件。譬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同时又是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对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有着相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实训条件。

聚焦当前制造业关键领域、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应在基于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视角下,探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策略,根据行业企业对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积极举办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的和就业岗位需求量大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企业现代学徒制培训、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等,进而提高其就业稳定性。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包、多媒体资源库培训等多种灵活方便的培训模式[2]。不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工匠型”的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出更积极更有效的作用,符合国家战略和个体终身学习的紧迫需要[3]。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的机制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接近3亿人,其中出生在1980年及之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两高、两强和两低”的特征,即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发展期望值高;职业技能提升意愿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就业确定性低、职业技能水平低。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企业需要的是知识型、技术型密集的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劳动力的需求正在由过去的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4]。新生代农民工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并不高,相对城市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正遇到“技能荒”的瓶颈。因职业素质与技能水平总体较低,直接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职业生涯上升空间有限,这是导致其在城市难以获得更多择业机会的关键因素。

(一)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比例偏低,获得高技能职业岗位能力缺乏

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学习,在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技术更新的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人数比例依然很低,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0.9%,约80% 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在国家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因新技术和新技能掌握不足,而无法胜任新型产业的新技术岗位,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当前我国七千万产业工人队伍中,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其中70%以上的农民工受教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60%以上的农民工工作前没有受到过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产业工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工人,初级技工占到了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为5%,然而日本高级技工占比达40%,德国则高达50%,我国高级技工人数占比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分布在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简单机械的劳动居多,他们往往获得的是较低工资待遇的职业岗位。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生产技术上的智能化,简单机械的劳动逐步被人工智能控制的机械手代替,随之形成的新的职业岗位对于受教育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无法胜任。如不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教育培训,将进一步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获得高技能职业岗位的机会,导致其无法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职业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二)缺乏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确定的职业目标定位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规模快速扩张进程中,急缺大量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力,因此大批的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到城市务工。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全体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总数的51.5%,这是在2017年首次过半之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上年进一步提高1%。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务工前后,没有规划好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心态始终处于返乡与留城之间徘徊,多数人对当前从事的工作抱有暂时性的心态。因此,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就没有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对职业生涯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规划模糊不清,更不会对行业及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这种职业心理导致其职业能力的欠缺:第一,没有远见性。对自己的技能提升目标与人力资源市场对相应职业的技能要求没有进行提前规划,相应也就不会主动提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也就无法胜任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第二,上进心不强。因为缺乏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确定的职业目标定位,他们的职业技能往往停滞在简单机械的操作工作层次,在新技术岗位面前不能胜任,无法发挥自己年轻力壮的长处。第三,缺乏职业危机意识。由于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进行的产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变革,没有职业危机意识,缺乏新职业技能的储备,在新兴产业的职位竞争中,也就不具备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淘汰[5]。

(三)职业技能缺少,缺乏择业能力

每个行业都对相应从业人员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规范,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必备条件。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因受到职业教育培训有限,且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不高,职业技能缺少,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几乎没有就业竞争力,并且缺乏职业发展的可持久性。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初中或中职毕业生,学习期间职业技能培养肤浅或不足,仅能从事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这种技能水平很难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能应对复杂多变的职业能力要求。智能化的高科技精密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都让他们无法理解和规范操作。肤浅的技能很难以满足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旦被企业淘汰,如不重新进行技能培训就会很难在行业实现再就业。第二,由于没有规划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暴露无遗。就业后又极易冲动、不安心工作、轻易辞职,因此企业也不愿好好培养,出现了就业短期化现象。他们在许多行业都是浅尝辄止,不愿在同一行业长期立足发展,职业技能和素养得不到系统提升,导致就业危机进一步加剧,脱贫致富越发困难[6]。

(四)未参与农业生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因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有些地区因国家政策照顾,一般也不会超过两个小孩。并且有的因父母在城镇打工也随之在城镇长大,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基本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代,相当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农村农业大生产劳动,因此虽然户口在农村,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也逐渐在减弱[7]。

(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0.9%,所占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农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此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新生代农民工吸收新技术新思想的新路径,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观念转变。网络空间是个多元化的知识丰富的虚拟世界,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足不出户,接触到外界的各种知识技术和机会,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封闭的生活状态,营造了一种知识技术和机会全面开放的新环境。二是创新创业意识提高。面对网络上海量的新事物新技术新机遇,能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灵敏捕捉商机、判断创业成功的能力[8]。

二、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是产业发展的中坚群体,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关注这一群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提升,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经济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这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应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双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招工与招生一体化的新用工模式,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提升问题的难点,突破农民工职业技能与素养培养的困境。这需要校企双方根据新型产业发展需要联合设置培养方向,共同确定合适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选择合适课程,校企共同编写活页式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并以岗位职业能力满足度为标准,合理评价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9]。

(一)校企深度融合,招生招工一体化

企业与高职院校签署联合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协议,双方积极试点以订单式培养、工读交替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企业、高职院校及农民工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采取招工与招生合一、工作与学习交替的办法。校企双方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现状,共同研究确定农民工职业素质提升方案,共同编写授课教材,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和教学时间安排,共同完成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工作。经过双方深度融合,校企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和联合培养默契度将不断增强,将显著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及操作技能,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也将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二)合理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

在设置新生代农民工培养目标时,不能脱离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就业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不能抛开企业的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培养目标的设置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确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目标,并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现状和目前就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对农民工的岗位工作能力、知识、技术及素质方面的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是针对农民工的培养目标设置的主要关注点。因此,在政府的推动下校企携手共同研究农民工培养目标必须达到的要求,调研行业企业对相应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工职业能力素质提升的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不断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真正成为新时代新产业的工匠型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生产实践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深度融合

为达到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目的,以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目标,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理实一体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与实际企业生产实践交替实施,真正使实训教学、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培训一体化,达到企业实际生产计划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培训计划的无缝对接,这样使新生代农民工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计划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基本达到同步化。为此,在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时,就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的计划对相应的实训内容、活页式教材和实训时间地点等做出相应调整,并有计划地对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各岗位对农民工进行统筹安排,并定期轮岗。在校企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质量要求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各项岗位技能。

(四)动态调整职业素质培养方案与授课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重点取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提升方案的设计,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应经常深入农民工用工企业生产一线,根据企业岗位情况的变化而更新农民工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和调整授课内容。第一,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企业农民工用工情况调研,了解企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现状,熟知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第二,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现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征询农民工本人培训意愿,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实用性强的教学项目。结合人力资源市场新兴产业职业技能热点案例分析,参考国家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实用性,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主动性。第三,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考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校企深度融合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五)校企双师联合授课、取长补短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实际,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将技能知识与工作的实际操作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校企双方紧密配合,本着提升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原则,校企“双师”协同配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起高效的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课程由高职院校教师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由合作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担任。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给新生代农民工授课,同时也为校企双方人员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企双方老师在联合授课过程中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农民工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真正提升农民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深化了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了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升提供了优秀的师资。

(六)小班授课,灵活教学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到企业师傅兼顾工作实际,对现代学徒制班的农民工学员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安排。根据企业师傅的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对参加现代学徒制班的农民工实行“轮流上课、辅导制”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现代学徒制班的理论授课教师与实践教学企业师傅共同研究,相互协作,找到最优的授课形式。根据工作学习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边教边做”“课后集训”“晚上教学”“周末突击”“答疑解惑”“技能比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达到让农民工学徒一边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完成相关企业的产品生产任务,同时扮演产业工人和学生的双重角色[10]。

(七)构建在线学习网络课程平台

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职业教育需要创新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兼顾学习和工作的新教育教学途径,以适应农民工学习的现实需要,构建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全天候的多层次学习资源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是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和真实实践场所教学之外的重要的灵活的补充学习渠道。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线上创建微信公众号、学习论坛,以及通过中国慕课大学、职教云、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上答疑,形成师生在线有效互动教学。教师线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线培训、答疑和测试等,随时追踪他们的知识技术学习情况,在教与学之间建立在线及时反馈机制,教师根据在线学习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和学更为匹配和有效。从学的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相应课程的在线开放平台,自主学习课程平台里的微课、动画、习题等资源,关注课程的学习微信群、QQ群以及讨论组等,构建在线自主学习,师生以及同学互动教学模式。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泉,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大家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经验,有效解决农民工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障碍,实现课程学习资源共享,避免因独立学习缺乏互动交流带来的学习困惑难解问题。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展仿真实验实训教学,还能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在线学习如同在真实的岗位中充分体验和模拟训练技能,这种在线仿真技能训练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真正技能实操训练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以助力其职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师还可以随时在手机移动终端发布测试作业进行在线检测,以巩固新生代农民工所学的知识,并通过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掌握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以确保他们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提升职业素质的目的[11]。

(八)校企协同助力农民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升

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给现代学徒制班配备相应的思想辅导员及企业辅导师傅,及时了解农民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以及思想动态等多方面的学情信息,并将学情分析结果与相关老师沟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农民工在学习、工作及思想等多方面的真正取得进步,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双重身份,即既是用工企业的员工,同时又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遵纪守法、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吃苦耐劳、勤奋学习、敬业守业,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提升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应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政府引导下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积极性。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现状和目前就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以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计划与企业实际生产计划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师联合授课、取长补短;小班授课、灵活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平台;校企协同助力农民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提升[12]。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发挥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主体功能。不断总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提升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输送大批高素质、工匠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猜你喜欢
新生代职业技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